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没有商店,还走出了大文豪茅盾

在众多的水乡中,独爱乌镇。

和大多数水乡古镇不同,走进乌镇,看不到大大小小的商铺,只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在静静流淌。一问得知,乌镇吸取了别的古镇的教训,将所有的商铺集中在古镇外围统一管理,没有了商业的侵蚀,古镇更多了一份古朴的味道。

乌镇名字的得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为了纪念唐朝的一位大将军,大将军姓乌,他英勇善战,体恤百姓,后在此地战败而亡,老百姓怀念他,给这里起名叫乌镇。

第二个原因跟乌镇的地理位置有关。乌镇建造在冲积平原上,土地因淤泥多而成黑色。

我倒是觉得,乌镇的“乌”和它的墙壁也有点关系,瞧,潮湿多雨的江南,原本白色的外墙洇成了黑灰色,这是不是乌镇得名的第三个原因呢?

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没有商店,还走出了大文豪茅盾

因潮湿生出了苔藓霉斑的外墙

走在狭窄的小路上,两边是保留下来的民居,因为都是木制结构,为防火灾,每隔十几米都会设一道防火墙,防火墙成马头的形状,这也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马头墙。当大火顺着房屋蔓延时,砖石结构的墙体就可以隔断火源,不得不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98年时乌镇曾起大火,马头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没有商店,还走出了大文豪茅盾

马头墙很有层次感

仍有老人生活在街道两边的老宅里,他们将木门半掩,自顾自做着手上的家务事,对好奇向屋里张望的游客习以为常。有时觉得闷了,老人也会和游客闲聊两句:从哪里来啊?游客:北京。老人:喔呦,大城市啊!游客嘎嘎地笑了。

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没有商店,还走出了大文豪茅盾

仍然住在老宅的乌镇老人

到乌镇,不能不去茅盾故居。大文豪茅盾,在中国的故居一共就两处,一处在北京,一处在乌镇。乌镇的故居是茅盾先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在此度过了13年的童年时光。13岁起离乡求学,一辈子浓浓的乡愁,让茅盾创作了《林家铺子》,《春蚕》等优秀小说,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离愁。

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没有商店,还走出了大文豪茅盾

乌镇茅盾故居

乌篷船是乌镇的一大特色。坐在船上,戴着毡帽的船工边摇船边朴实地笑着,他说现在年轻人都从镇里走出去了,只有老人还不愿离开,虽然镇里也建起了现代化的养老院,但老人们还是愿意守着老宅,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看着两边缓缓而过的老房子,不禁感慨,故土难离,家园难弃,老人们的这一份坚守也真让人唏嘘啊!

乌镇最适合在傍晚游览,那时熙熙攘攘的旅游团队散去,喧嚣了一天的古镇开始变得沉静安详,走在悠长的青石板上,晚风中传来听不懂的吴侬软语,那是大爷大妈们在话家常,炒菜的锅铲声叮叮当当,给夜晚静谧的古镇增添了些许烟火气息。

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没有商店,还走出了大文豪茅盾

乌镇的夜

在大多数古镇被渐渐商业化的今天,乌镇却像一位洗去浓妆的少女,毫无保留地向人们展示着她素颜的美丽,她让你烦躁的心情安静下来,闭上眼去体会这一刻的安宁,她用自己特有的柔情和风雅告诉你:

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