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態度也是可以治病的!” 韓啟德院士的演講發人深省

“医生的态度也是可以治病的!” 韩启德院士的演讲发人深省

“医生的态度也是可以治病的!” 韩启德院士的演讲发人深省

醫學從誕生那天起就不僅僅是技術,還包含醫生對患者的關懷。作為醫者,一定不是僅具有高超醫學知識和精湛醫術,更重要的是迴歸仁心和仁術。

10月9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建院60週年慶典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作了題為《醫學的溫度》的演講,結合自己不同時期的親身經歷,表達了對醫學本質屬性和醫學發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医生的态度也是可以治病的!” 韩启德院士的演讲发人深省

△韓啟德

醫生的態度


韓啟德回憶起自己10歲時的經歷。那年,他得了猩紅熱,兩週後繼發風溼性關節炎和心包積液,住進一家小的私立醫院。除了最嚴重時用過幾天青黴素,醫生沒給他開展任何其他治療。但是,護士們的護理十分周到,一有空就輪流給他講故事。


60多年過去,韓啟德依然記得那張病床、那間病房和窗外的松樹。在那裡,他第一次感受到來自家庭外的溫情,“護士們長什麼樣很快忘記了,但她們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一片柔軟的地方,留下了一種愛的美麗。”


1962年,韓啟德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學完3年基礎課後,沒來得及進醫院,他就去參加了一年“四清運動”,回來後又遇到文革,沒能專門學習臨床醫學,僅在1968年獲得兩週所謂“復課鬧革命”機會。那時,中山醫院大內科副主任僅用4節課講完了內科學總論,接著安排他們去門診實習。


韓啟德從醫生涯的第一個病人是名16歲的農村女孩,主訴長期陣發性腹痛。他按課本要求望觸叩聽,用一個多小時為女孩從頭到腳做了檢查,沒發現任何異常。由於沒學過臨床課程,對診斷一頭霧水,他只好把病人領到老師面前。老師問了幾句,摸了下女孩的肚子,馬上診斷為腸道蛔蟲症,並開出處方。陪同女孩看病的老伯握著韓啟德的手千恩萬謝,說從來沒有遇到一個醫生為病人檢查得那麼仔細認真,“這回孩子的病肯定能治好。”


50年過去,老伯的笑臉仍然留在韓啟德心裡,“醫生的態度也是可以治病的。”


1968年底,韓啟德被分配到陝西農村一個公社衛生院。當時病人問得最多的兩個問題是:“大夫,我的病你治過嗎?”“大夫,我的病你能治好嗎?”韓啟德的回答常是:我沒有治過,你吃我的藥試試看。


結果,不少原本奔著“上海醫生”而來的病人不再找他。而一位僅在國民黨部隊當過幾天衛生員的老醫生,周圍卻總是圍滿病人。他常這樣診斷:你的心臟有5級雜音,注射葡萄糖加維C就能治好。“慢慢地我懂得了,病人需要的不僅是醫術,還需要醫生的安慰和對醫生的信任。”


“我不能騙人,但必須學會溝通,漸漸學會了如何與病人說話。”韓啟德開始拼命學習,只要有助於解除病人痛苦的事,就竭力去做,臨床能力不斷提高,“是病人讓我成為一個合格的基層全科醫生。”


學會了溝通,增長了本領,韓啟德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信任。“病治好了,他們感激我,沒有治好,他們說‘韓先生都看過了,也就這樣了’。收治的病人死了,他們反過來安慰我‘大夫看得了病,救不了命’。”老鄉們經常在韓啟德的宿舍窗臺上放幾個雞蛋或白麵鍋盔,從不留名,僅僅是表達謝意。“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感到無比幸福。”


久而久之,韓啟德內心形成一個理念:為他人做好事,獲得人們的好口碑,就是幸福。


醫學的屬性


改革開放後,有了讀研究生機會,韓啟德選擇了基礎醫學,起初從事病理生理學研究。1985年,他奔赴美國進修分子藥理學,在那裡體會到科學的求真求實和批判精神,領略到了科學的精微縝密和神奇力量,享受到研究微觀生命世界的美妙和魅力。


20多年的實驗室研究,使韓啟德對醫學的科學屬性有了更深理解。在他看來,基礎醫學不同於其他純科學研究,甚至異於一般的生命科學研究,它雖然不像臨床那樣面對活生生的人,但直接關係到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它同樣是有溫度的”。


2002年底,韓啟德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後來長期在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擔任領導人。期間,他走過很多老少邊窮地區,看到很多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也看到我國醫療事業發展不充分、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的狀況。他親身參與了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到很多地方調查研究,發現難點痛點,尋找關鍵環節,為改革出謀劃策。


“這些年來的經歷,使我對醫學的社會屬性有了更深刻理解,還對人類醫學發展的根本方向問題有了思考。”韓啟德說。


醫學是人學


一個多世紀以來,現代技術與醫學的結合使醫學插上了翅膀,人類壽命大大延長,眾多曾經奪命的傳染病得到控制,不少嚴重疾病得以確診和治療。但同時,技術至上觀念蔓延,醫學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錯亂。醫學的重點放在救治生命最後階段的病人,而不是為多數人的健康和減少病痛服務。醫學的邊界開始模糊,被賦予過度的使命,常常把危險因素當作疾病治療。“人們過度相信技術,而常常忘記病人心理上的苦楚及對醫者關懷的期盼。”韓啟德憂心忡忡。


“醫者能做的仍是‘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韓啟德說,人類自有文明就有醫術,醫學從來都是回應他人痛苦的努力,閃爍著人性的光芒。今天,醫學雖然大力發展,但人類對自身的認識與對宇宙的認識一樣,只是冰山一角,技術不能解決所有健康問題。


在他看來,醫學的任務只是保護生命正常的過程,不能把衰老當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長生不老作為醫學目標,不能給生命無望的病人增加無謂的痛苦,不能不考慮醫學的社會效應與公平公正。“我們時時不可忘記,醫學是有溫度的。”


一個人生命的鑄成,需要無數生命的支援、補充、滋潤和蘊化。一個醫者的合格與成熟,需要知識與實踐的支撐,也要與周圍人群不斷溝通互動,建立共同面對疾病的醫道。


“我感謝生命中的許多偶遇,讓我悟到醫道中的一些基本道理。”韓啟德說,60多年前偶遇的護士,50年前偶遇的農民老伯,40多年前在農村偶遇的許多病人,很多已離世,“但他們給我留下的記憶,已經變成我對醫學溫度的體驗和理解—醫學首先是人學,醫道首先是溫度。”


“医生的态度也是可以治病的!” 韩启德院士的演讲发人深省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原文標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韓啟德: 醫學首先是人學,醫道首先是溫度》

刊載日期:2018年10月29日 第20期《民生週刊》

記者:暢婉潔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