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

读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往往忠臣良将难以善终,而贪财好色之人却逍遥法外,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1.过于完美的人无法掌控

这里举几个例子。

王翦

水至清则无鱼

提及王翦,读过历史的人应该都有所耳闻,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的大功臣,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和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后,接着率领平楚大军南下平定百越。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秦军告急之下,秦王亲自驰往频阳,复用王翦,始皇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向秦始皇索要土地、金钱、房子。秦始皇很开心,满足了王翦的要求。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分,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多疑,如今把秦国全部军士交给我,如果我不多要一些钱财,显示出自己的爱财,秦王必然怀疑我",话外之意便是"让秦王看到,我除了金钱意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重"。

萧何

水至清则无鱼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征陈豨时,萧何协助汉高祖刘邦灭了韩信,被封为相国,与此同时,刘邦拍了五百名士兵以保护萧何之名来监视萧何的一举一动;第二年刘邦征讨英布,又不断探问萧何的动向。此时,萧何为了避免高祖的猜疑,听从门客的建议拒绝刘邦的封赏,同时占据百姓的徒弟,以此来毁坏自己的声誉,用这种方式来自污,来向向刘邦表明"我也是一个贪图名利、行为不端的人",以此来避开刘邦的狠手。

岳飞

看完王翦和萧何的例子,回过头来再看看名将岳飞。

提及岳飞,想起的便是那句“莫须有”,关于这三个字,有很多种解释,关于岳飞的死,也有很多种解释。

  1. 主张立太子,触碰到赵构不能生育的痛处;
  2. 坚持迎回二圣,危害到赵构的权位;
  3. 太过完美,让赵构掌控不住;

我觉得前两种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第三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来看一下岳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生活简朴
  • 律己宽人
  • 勇冠三军
  • 尽忠报国
  • 赏罚分明
  • 不近女色

《忠愍谥议》称“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史岳飞传》中写道““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

可见岳飞是多么完美的一个人。

就是因为这么完美,让赵构认为掌控不了这位天下兵马大元帅,甚至“迎回二圣”危及自己地位,岳飞不像其他中兴名将:

  • 韩世忠好田产
  • 吴玠好色
张俊和刘光世就不说了,徒有虚名。

所以,贪婪、有缺陷,使得他能否有短处、把柄落在统治者手中,这样作为统治者才更加安心。

2.有过人之处

提到奸臣,我想到的就是宋徽宗和蔡京这对昏君、奸相。

一个是六贼之首的蔡京。

一个是将字写成画的奇才皇帝。

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而且还得到了无比的重视,这不得不说,蔡京有他的过人之处。

水至清则无鱼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中的蔡便是这位奸臣蔡京。

有少数人认为“蔡”原指蔡京,后世以其“人品奸恶”,遂改为蔡襄。

蔡京工书法,初与弟弟蔡卞学蔡襄书法,中进士官授钱塘县尉时因神宗喜爱徐浩书法,当时士大夫纷纷学之,蔡京也与被贬在钱塘的苏轼一同学习徐浩书法,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

作为有才情、艺术造诣颇高的皇帝,宋徽宗自然不会看不见,赵佶还是端王时便听说蔡京写了一首好字,这里面也有一个小故事。

蔡京每日回家看到看门的两个门房兢兢业业,很是感动,便为二人分别写了一幅字,过几天蔡京再回来的时候发现两个人穿着华丽,变了一个人一样,便问:

“你们哪来的钱?”

问过才知道,原来被端王花重金买去了。

宋徽宗对蔡京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宋徽宗和其他皇帝不同,他分不清什么是政治、什么是爱好,他把二者混为一谈。后面的高俅、童贯之流也是借助“兴趣”上位。

当然,除了一些依靠个人兴趣方面特长的,还有依靠真材实料的,这个便是和珅。

水至清则无鱼

当我们提及和珅时,想到的更多的是他的贪污、结党营私。其实,这样认为就忽略了他超强的个人才能。

他生于官宦之家,10岁时进人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官学读书,“少小闻诗达礼”,显示出过人的天资。读书期间,他接受了系统的儒学经典和满、汉、蒙古文字教育,由于天资聪颖、勤奋努力’而得到老师吴省兰等人的器重,他后来更是精通多种语言。

他为了抓住机遇,他把乾隆的每一首诗都背的滚瓜烂熟,了如指掌,试想一下,这个自以为是的皇帝那么多诗,这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22岁时,和坤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所谓“粘杆处侍卫”,就是负责皇帝巡狩时扶车撑伞的差使,和珅也因此有了与皇帝亲密接触的机会。

此后,待在皇帝身边的和珅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皇帝说出一居诗词或者背诵某句典籍,别人应答不上,和珅能够接的上。慢慢的,他受到了皇帝对重视,慢慢的,他展现出自己更多的才华。例如,边疆少数民族上书,周围没有人懂蒙语、藏语,和珅懂。别人做不了的事情他能做,因此他一路开挂一样。最后做上领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四库全书》总裁官、步军统领、九门提督,担任户、兵、吏部三部尚书等显赫之职。

3.尾大不掉,自身难保

这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了。

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

从这几点中可以看出,奸臣一旦成为权臣,那么必然会尾大不掉,而此时的帝王,只不过是玩弄于鼓掌之中苍白无力的一个人而已。

诸如此类的在西汉、东汉末年,五代十国期间并非少数。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公众号“平凡而诗意”,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