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聯姻家樂福 大賣場家電數碼開始全面託管模式?

國美聯姻家樂福 大賣場家電數碼開始全面託管模式?

家電3C市場再迎來變局,繼大潤發將家電3C業務交由蘇寧“代銷”後,家樂福選擇與國美合開“店中店”。

4月10日,家樂福中國宣佈與國美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家樂福全國200多家門店將全面引入國美,推出“店中店”。

據瞭解,家樂福也由此成為首家與國美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店中店”經營模式的外資零售巨頭。

另據財聯社消息,家樂福與國美推出“店中店”模式只是合作開端,雙方針對資本等層面的合作“都在談”,下一步或將在資本層面展開合作。

國美聯姻家樂福 大賣場家電數碼開始全面託管模式?


為了尋求價值最大化

家樂福此番與國美聯姻,不得不讓人想起此前大潤發與蘇寧的合作,後者“聯姻”的效果已有顯現。

去年6月21日,大潤發與蘇寧達成戰略合作,大潤發在中國大陸地區所有門店家電3C專區由蘇寧“代銷”,當然也包括大潤發未來新開的門店。雙方合作也涉及供應鏈協同、業態融合、消費者服務等方面。截至目前,大潤發已在中國大陸地區開設了408家門店。

蘇寧提供的數據顯示,在818大促期間,截至8月10日22點,蘇寧易購大潤發店全國銷售同比去年未進駐前增長700%,新會員買家佔比超過4成。高鑫零售在2018財報中也有所提及:截至2018年年底,改造後門店的家電部門業績已取得正增長。未來雙方將進一步融合,實現銷售規模增長是可以預期的。

以上數據可看出,這種引入更專業合作伙伴的模式,為傳統大賣場家電3C專區的業務發展,指出了一條明路。

從目前市場環境來說,由於現階段居民的家電保有量持續上升,引起家電市場的增速緩慢,家電市場的環境越來越惡劣。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的家電市場的整體規模同比下跌5.6%。

而受到外部多重因素影響,消費者對家電的購買慾望在降低。消費升級之下,人們更願意按照實際需求購買品質家電,而不是把家電作為剛需添置。

就目前國內大賣場家電3C經營困境來看:一是規模小,面臨議價和貨源問題;二是專業度上不如專業家電3C賣場;三是產品走中低端,利潤不足;四是市場環境較為低迷。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選擇供應鏈優勢、品牌效應、專業經營能力更強的“運營商”成為應時之需。

據瞭解,家樂福與國美在正式合作之前已經進行了試水。去年底,首批國美“店中店”在北京、上海、無錫及杭州等地共11家家樂福門店完成改造並落地。家樂福方面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家樂福及國美雙方的整體銷售情況均較過往有大幅提升。預計今年7月底前完成200餘家門店的戰略合作。

家樂福國美“店中店”的面積在350至500平方米左右,囊括了國美目前全部的熱銷單品,包括“大家電、3C商品、智能單品”等優勢品類。

從雙方合作來看,通過進駐家樂福,國美在渠道、客流以及銷售額上都可以做增量。而依託於“運營商”國美,家樂福家電3C業務在供應鏈、客戶服務、產品結構、專業度、購物體驗上或將有較大提升。而“店中店”模式是零售企業實現流量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家樂福集團副總裁、亞洲區總裁兼CEO唐嘉年表示,對“店中店”這一模式充滿信心。國美零售總裁王俊洲也認為,雙方優勢協同將產生1+1>2的效果。

不過,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則認為,大賣場是老業態,家電也不是新品類,沒必要線下賣,以後都可以線上賣。如果雙方會員信息不能打通,很難出實效。

雖然合作雙方都表達了良好願景,但背後隱藏著兩者對各自業務躊躇不定的考量。畢竟,家樂福與大潤發、國美與蘇寧之間的溝壑仍未抹平。

而雙方合作的背後,也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騰訊系”與“阿里系”的較量。

又是一場較量?

與大潤發相比,家樂福進入中國市場時間更早一些。

在外資大賣場“躺贏”的時代,憑藉著先進的管理模式、物美價廉的商品與優質的服務,外資企業不費太大力量便可在中國零售市場分得一杯羹。

不過受到電商衝擊以及本土零售商的快速崛起,在對消費者及市場的感知度上,外資大賣場場開始落後了。以家樂福為例,自2012年起,家樂福中國的市場份額一直在下降。凱度消費者指數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7日,高鑫零售(大潤發7.1%、歐尚1.3%)中國市場份額為8.4%,位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是華潤萬家、沃爾瑪。家樂福以3.1%的份額居第四位,與大潤發相差4個百分點。

除了外部環境外,也有內因。在聯商專欄作者劉曠看來,家樂福有四大內憂:一是法國總部對家樂福中國管理介入較多;二是沒有形成成熟的供應鏈;三是商品質量管控問題;四是賣場地租問題。

去年1月,家樂福中國宣佈與騰訊已達成在華戰略合作協議,且騰訊與永輝將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此後,關於三方合作消息再無新內容披露。

不過家樂福隨後開始了數字化轉型,這比大潤發要晚了一些。2017年11月,大潤發開始轉投阿里,成為“阿里系”企業,圍繞新零售大賣場改造一直持續至今。

據《聯商網》報道,過去一年,家樂福在數字化、試水多門店模式、拓展自有品牌、供應鏈佈局等方面先後有所行動。例如,數字化方面,家樂福與騰訊新開主打餐飲、生鮮、進口商品、自有品牌的智慧門店Le Marche,上線小程序。此外,家樂福京東商城旗艦店上線測試。

而在全渠道、數字化轉型中,國美也遠遠落後於蘇寧。聯商網曾在《蘇寧VS國美:沒落的國美 進擊的蘇寧》一文中寫道:在2017中國零售上市公司百強榜中,蘇寧易購實現營收1879億元,同比增26.48%;國美零售營收為715億,淨利潤為負4.5億元,同比下滑238.40%。從營收上看,國美零售營收僅佔到蘇寧易購38%,不到五分之二。此外,國美在營收、淨利潤、線上業務佔比、門店數量等方面與蘇寧差距較大。

國美髮布的2018年財報顯示,線上線下整體GMV為1326億元。而蘇寧2018年線上銷售規模為2083.54億元。

對於此前大潤發與蘇寧的合作,聯商專欄作者老笑認為,蘇寧包括與大潤發合作在內的努力,將對我國家電市場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對京東等主要對手形成新的攻勢。但短期來看,影響最大的可能還不是京東,而是國美,因為國美就在線下,就在大潤發旁邊。不過,他表示,與大潤發的合作很可能只是蘇寧與大潤發之間的事,與阿里無關。

不過,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雲棲居士與互聯網分析師楊世界均認為大潤發與蘇寧合作,是阿里系從正面對標京東。

而家樂福與國美的合作似乎也有了反擊的意味。雲棲居士表示,家樂福與國美的合作只是另一個版本的"蘇寧+大潤發",不同的是"蘇寧+大潤發"是阿里系,"國美+家樂福"是騰訊系。

“由此可以大膽想象一下,如果騰訊做莊,把國美和京東聯姻,可能更有搞頭,這樣蘇寧可能會更頭疼。”雲棲居士稱。

大賣場開始轉型做分租商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通過相互抱團、優勢互補,實現效率最大化已成為不少大賣場的主流選擇。從近些年零售行業變化可以看出,“站隊”或“聯姻”都是為了讓自身過得更好。

此外,家電3C品類在綜合性大賣場中的地位依然舉足輕重,將難做的這塊業務交由職業選手打理,進行業務整合,輕量化運營也成為大趨勢。

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王國平認為,家樂福在突圍無望時,基本放棄掙扎,退出家電板塊意味著運營上的絕望以及開始模仿大潤發轉型為分租商。

據瞭解,除了與國美合開“店中店”外,家樂福此前還與戴森、樂語Brookstone等品牌合作開拓了“店中店”模式。

王國平分析稱,超市行業面臨無法通過提升毛利來獲得更高的盈利能力,無法通過規模獲取供應鏈議價能力,以及無法打破單店銷售天花板。在三大方向全部突圍失敗後,超市開始轉型通過販賣僅有的流量維持生存。

以高鑫零售為例,2018財年利潤41.96億,租金收益38.08億。2018年底,家電全部退出,轉為分租給蘇寧後,高鑫零售的租金收益可能在2019年直接突破40億大關。高鑫零售租金收入遠超寶龍、龍湖、大悅城等國內知名商業地產公司,已經轉身為國內大型分租商。

不過,王國平同時表示,分租業務的不斷擴張會加大超市與購物中心租賃業務的矛盾。大潤發被萬達封殺,至今未能解封,不是沒有原因的。購物中心以低租金+免租吸引超市入駐,看中的是超市的流量,而超市把流量在內場過分稀釋後,流量價值會迅速降低,導致購物中心付出與回報不成比率。

“超市如果在分租業務上無序擴張,會引發購物中心的全面反彈,逼退場、縮小營業面積等事件,未來可能會成為常態。”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告訴《聯商網》,對於大賣場來說,扮演分租商的角色,意味著要開始面臨功能和品類上的重構。而進駐賣場多出的增量對家電連鎖零售商來說,仍然杯水車薪,轉型中的陣痛仍然難以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