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坚持认为旗袍是汉服呢?为什么一直洗白剃发易服?

一心肝胆


㈠、答:旗袍不是汉服。我曾经也提过这个问题,后来我自己也翻的看了一下我国的服装发展史,自己总结出来的。


中国近代的服装与古代的服装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的服装受到外来的影响很大,更多的表现为是横向交流与纵向的传承兼而有之。

清朝因为有十从十不从的规定,所以说女性可以穿汉服。辛亥革命之后,才穿起了旗袍,旗袍之所以赢得喜爱,主要是因为经济便利和美观得体。最开始的旗袍,更多的像是男人们穿的那种长衫,到后来渐渐的才变为收腰。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为旗袍应该划归到汉服的种类里边儿。其中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正是因为深衣是属于汉服,所以说更多的人认为旗袍应该划归到汉服的种类里边儿。旗袍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1921年以后。而且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的话,只是在当时的上海有极少数的再穿。

好多人说和旗袍不是汉服的依据,大多数人认为是跟清朝时期统治阶级女性的衣服以及后来受到西方影响所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衣服。

其实我本人也是比较认同旗袍是一种新的服饰,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因为我们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民国时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其实是一个持否定的观念的。比如像咱们熟悉的鲁迅,胡适这些大家在那个年代,甚至认为中国应该抛弃所有的传统文化,学习西方的英语以及拉丁文等等。

㈡、答:说是洗白剃发易服,我不太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在这里我批评小编一下,所谓洗白剃发易服的这些人,并不是说洗白,而是去客观的评价他的一些东西。(从洗白这个词就可以看出,像小编这一类人,其实对于一个问题来看待,往往是不全面的。)我希望这一类人实在不懂的可以去高中的历史资料上去看一下,对于一些东西的评价所运用到的各种史观,以及各种内外因分析的问题,去看待一个东西。

好,我们现在来客观的说一下,“剃发易服”以及“十从十不从”。

历史发展:清王朝在统治初期,为了方便加强统治,以及恢复明末的战乱造成的经济损失。采取了禁止圈地,奖励更慌,减免捐税等积极举措。由于当时清政权的建立是在政治和民族压迫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问强迫汉族改服易制。(但是我们也要应该清楚,剃发易服更多的是以男性为主。)在清朝中期,也就是康乾时期的时候。手工业,商业空前发展。但这个时候民族矛盾依然很尖锐,然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做出来让步。最终也就形成了“十从十不从。”


“十从十不从”的内容最常见的版本为:

男从女不从:男子剃头梳辫子穿满服,女子仍旧梳原来的发髻,穿汉服。

生从死不从:生前要穿满人衣装,死后则可穿汉服。

阳从阴不从:及,阴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不从旗人习俗。

官从隶不从:当官的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的服饰。

老从少不从:孩子年少,不必禁忌,但一旦成年,则须按满人的规矩办。

儒从而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

娼从而优伶不从:娼妓穿着清廷要求穿着的衣服,演员扮演古人时则不受服饰限制。

仕宦从婚姻不从:官吏管理按清朝典制,婚姻礼仪保持汉人旧制。

国号从官号不从:国号由明改成清,但官号沿用明代的六部九卿,总督巡抚等。

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差役税捐,悉从满制。但文字语言不改,仍用汉语

从这可以看出,对于当时的女性的装束是相对宽容的。也使得清代的很多民间汉族女子,更多的保留了明代服饰的风格。举个例子,比如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其出生的时间大概是在康熙50几年的时候。我们应该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其实应该是以曹雪芹个人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在这本书里,其实可以看到很多的汉族女子的装束。和所谓的那些满族女性服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这幅图里的左上角和左下角是满族女性的服饰,而右边的两幅图是汉族女子的服饰。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区别。

其实近年来汉服的兴起是好的。但是让人反感的是,有一些人为了复兴汉服,非要把汉服和民族捆绑在一起。硬生生扯出受害者的观点,说是满清导致了汉服的断绝...其实那些汉服爱好者严重的“华美”汉服,不是被满清统治者断绝的,是被人们主动抛弃的...

当然潮流也是相互影响的,满族妇女的服饰也受到了汉族妇女审美的影响,从最初的窄袖变成了宽袖,甚至满族妇女套的小马甲也很有明代的遗风。

到了清朝末年,满族妇女和汉族妇女的服饰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这个时候,汉族女性在下装方面已经抛弃裙子,选择更为方便的裤子了。

汉服真正意义上的“断绝”是从民国开始的,那是大势所趋,没有办法。

上层人物集体向西方看齐,基本上是集体与古装说了拜拜。

底层劳动人民其实在流行趋势上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穿不穿汉服意义并不大,有时候,即便他们穿着汉服,也不会被人承认...

END

文章中的最后一点内容截取自今日头条作者神经差叉。


孤殇文欲


汉服就是一帮利欲熏心的人闹出来的笑话而已,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服饰种类何其繁多,怎么就蹦出来个汉服?而且这帮人把清排除在外,典型的民族极端主义者嘴脸。全国56个民族,就必须每个民族都有对应的服装?

还汉服。。。说句难听话,连今天的汉民族都已经在历次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接纳了诸多少数民族的基因,再如此大张旗鼓的宣扬所谓“汉服”有意义吗?

西装又如何?长袍又如何?马褂又如何?旗袍又如何?只要舒服就成了,服装没有高下之别,穿衣服的人才有高有低!有些人一提到清朝就咬牙切齿,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任何人的好恶而改变一分一毫。

如果违背了先行的民族政策,宣扬某些极端民族思想,没有包容之心的人也配谈文化?那些人就算给套龙袍也不像太子!宣扬“汉服”还是玩COSPLAY?你们自己最清楚。


老夏说


我也挺喜欢看汉服的,但看不惯现在一些汉服爱好者莫名的狂妄。他们似乎觉得只有汉服能代表中国文化,排斥旗袍以及其他民族服装,对其他人不穿或者不接受汉服而痛心疾首。其实吧,我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岂是一件衣服能代表的?再说“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事实是汉服已不适应现代的快节奏生活,重大节日或仪式穿穿尚可,天天穿这个上班上学那不麻烦死了。最后说说这旗袍,现代旗袍是立体裁剪,跟满清旗袍已经同名而不同质,大家喜欢并接受旗袍是因为它确实美,能最大程度展现中国女人的温婉及曼妙身段。拿剃发易服来说事的人,请问你是或者反清复明的年代里吗?现在的中国是五十六个民族,满族也是其中一员。往前了说,我们的血统早就融合了,我自己就是既有汉族又有满族的血液,我老公还是回族,我女儿身上流着汉满回三族血液。排斥旗袍,拿剃发易服说事儿的人,你敢保证你是纯汉族?


丝路霓虹


巩固满洲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地位屹立不倒,复辟清朝对全国各族人民实行的奴役统治与继续发展民国独裁的政治思维。

之所以把满服:旗袍、马褂辫子装/唐装与金钱鼠尾阴阳头猪尾巴当做汉族人的服饰发型。其实是汉族自己人占得最多,满族只是一部分而已。当然也有一些极少的少数民族。

难怪在辛亥革命期间,一提到剪掉辫子,去掉阴阳头,换掉满服:旗袍、马褂辫子装/唐装,就立刻遭到国人的激烈反对。尤其是汉族人!这就是证明满洲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满服:旗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满洲文明的创立者、奠基者是满族人,是满族人的祖先努尔哈赤,更早可以追寻到猛哥帖木儿。然后,满洲文明的信任者、改良者与传播者,这就是汉族人自己了。首先成为满洲文明形象大使的国人也是汉族人自己。宋美龄,大家应该知道吧!

白山黑水是满洲文明的母亲,江南重镇_上海是满洲文明的发祥地。满洲文明经过清朝、民国两代的满汉两族不断努力,然后才成为实际上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我是一个汉化失败的人


我觉得你们真是吃饱了撑的

300多年历史的老美几乎对自己每一段时期的历史都很重视。

你们这些人呢,抱着咱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反倒跟那挑肥拣瘦上了。

这段历史不好不要了,那段历史不是汉族执政,也不要了,谁给你们的权利跟这挑肥拣瘦的?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回来的大好河山是给你们玩种族分裂用的吗?神经病吃饱了撑的吧!

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有谁否定过吗?还有必要把满文化蒙古文化从中华文化里摘个干净利索?全面否认?你们是希特勒转世还是怎的?

睁开眼看看台湾地区吧,天天搞什么去中国化,去蒋化把那破地方折腾成什么样子了?心里没数吗? 好的不学非跟着那废物地区学吗?

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汉文化的核心是包容和谐,没了这点的汉文化屁都不是,长点心吧,像个中国人一样活着吧,别动不动就学老外种族分裂那一套成吗?


善伪物


说旗袍比汉服认可度高的有听说,说旗袍就是汉服的我是第一次听说。

十年前,如果有人问中国的民族服饰是什么,那么会有大多数的人会认为是中山装和旗袍。如果再问中国古代人都穿什么衣服,那很多人都会说古代人穿着长袍马褂,留着辫子。显然以上的看法或者观点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片面的。只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中国人的装束,然而中国却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近几年互联网和影视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思到中国古代不仅仅有旗袍马褂,相反旗袍马褂只是存在与清朝和民国,甚至现在还有很多人再穿旗袍。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是女性的主要礼服,随着改革开放,旗袍又成了中国女性的代表性的礼服。

但是在满清入关之前中国人的衣服以前被称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只成为中华衣冠,或者直接用衣冠一词表示。然而最近几年,随着汉文化热的上升,为了明确区分汉族衣冠与旗袍马褂,我们称古代汉人穿的衣服为“汉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汉服才是中国人的民族服饰,这几年出现了很多汉服日常党,穿着漂亮,朴实,方便的汉服工作学习生活。走在街上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回头率,但是却在现在人们的思想中并不是太接纳,甚至发生过吧汉服认成日本和服或者韩国服饰的乌龙事件,国内出现反日游行时有些喜欢汉服的日常党也不敢穿汉服出门。虽称乌龙,但是却让很多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人深感愤怒。但是如果穿着旗袍出门却跟穿着时装一样,人们并不觉得奇怪。这让我们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服概念出现在人们思想中的时间很短,很多人不能很快的接受。虽然汉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却已经断代很多年,很多人已经从来没有听说过。同时,对一些老年人或者中年人来说,他们认为汉服只不过是年轻人的玩具,年轻人喜欢完全因为好看,而不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和服与汉服很像,很多人以为穿了和服,认为是汉奸,是哈日哈韩,崇洋媚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历来强盛,中国文化影响周边国家上千年,尤其是离中原比较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同样,很多中国古代的风俗依然保留在这几个国家。他们的服饰文化也受中国影响,跟汉服的风格以及理念很相近,都提现这东方文化的韵味。

第三,穿汉服完全是作秀,为了赚回头率,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汉服略显拖拉,不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但是穿汉服是否有作秀的嫌疑完全无法证明,谁能证明穿旗袍不是赚眼球。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汉服已经不能适应,但是懂得汉服的人都知道,有些汉服依然能以其方便,简单应用于现代生活,例如?褐,圆领袍。

对于旗袍来说,真正成型不过一百年,但是却是近现代中国女性的代表性服饰,在国家的礼仪场合屡次出现,并且以其华丽,修身展现了中国女性的美,成为众多女性喜爱的礼服。但是,至于汉服能否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性服饰,能否成为中国的代表性服饰,也许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只能等着时间去验证了。


名庐书社许高鉴


和旗袍并列的汉服只是一种服饰,而认为旗袍也是汉服的人也许是从文化来讲的,旗袍也好汉服也好都是中华民族的服饰,这可能只是一部分人心中的想法,而没得到大众公认,所以会引起一些争论。但从事实来讲,之所以汉服更能代表中华的文化,这个不是汉族以多数民族来自居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歧视,而是汉服的繁复形制更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厚重,而以两片布料为主体的旗袍形制略显单薄。

关于说剃发易服的洗白,其实根本谈不上洗不洗白的问题,争论的真正焦点也从来不在易服和剃发上。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不论是汉族统治时期还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对服饰都有所改革,我们不能说汉族自己改的就不叫易服,少数民族改的就叫易服了。关于服饰的变化从我国历史记录、实物出土、艺术画作上都可以看到,而从日本朝鲜半岛的史料也能找到中华服饰变化的记载。

而剃发更可笑了,以前没有剃发传统,也不太符合汉族人的习惯,所以清初剃发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其实本质上只是一个政治问题而已。而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服饰改革和发型变化,又有很多人自愿固守清朝传统,保留辫子,做清朝遗民。可见这根本不是剃不剃发的事情。

而剃发易服的背后,真正的焦点其实一直是一个政治问题,即接不接受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当时肯定是一个严峻的选择,毕竟民族的隔阂还是很深的,很多民族都曾经是彼此的宿敌。但拿到现在来讲,这些事充其量只是一段用来研究的历史而已,不要去听信一些人的恶意挑唆,在当下还去追究已经失去了时效性的政治问题。现在汉族也好,蒙古族也好,满族也好,一切曾经作为统治者的民族都一样,因为我们是兄弟。





待晓儿


看您怎么理解这个“汉服”了。

如果您认为“汉服”的意思是“汉朝人穿的衣服”,那么旗袍当然不是这个“汉服”——但现在某些所谓“汉服”同样不是,这些“汉服”大多使用了汉代中国没有的材料,如棉布、化纤、雪纺……制作;同样,许多汉朝人真正穿过的服装也不是,比如马王堆汉墓里的素纱绢单衣显然不是深衣曲裾,而汉代的军服恐怕会被激进“汉服党”斥作“胡服“的。

如果您认为“汉服”的意思是“汉族人穿的衣服”,那么旗袍在20世纪的一半时间里的确是“汉服”,当时这种女装不仅被许多女性用作礼服,而且被不少都市女性用作常服、便服甚至校服,那时已经是共和国了,中国的国号不再是“我大清”,穿着旗袍的女性是中国公民,而不再只是满人、旗人,且这些中国公民中绝大多数是汉族,它不是“汉服”,难道那些除极少数发烧友外无人穿着,甚至发烧友们吃盒饭挤公交上公厕时也不敢穿着的“伪古装”才是“汉服”?抗战爆发时,许多北美华裔女性统一身着旗袍,高举抗战标语和中国国旗在北美大城市市中心街头走过,号召支持中国抗战,赢得热烈响应,不少和中国素无瓜葛的洋人踊跃捐款,甚至支援来华参战,相关新闻照片传遍全球,至今余音不绝——在国际人士眼中,这些勇敢的中国女性和她们身上的旗袍,就是不折不扣当代中国的符号,这不是“汉服”,什么是“汉服”?

严肃地说,我并不认同“汉服”这个狭隘的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成员,今天我们应该提的概念是“中国有代表性服装”,这个服装要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这个民族是指中华民族,而非其他)符号特点,为大多数世人所公认和一目了然。如果说中国的20世纪、尤其20世纪前半叶存在这样的“中国有代表性服装”,那么男性的中山装和长衫、女性的旗袍和列宁装当之无愧。


陶短房


旗袍分两种,满族旗袍和汉族旗袍。满族旗袍的样子大家都很熟悉,清宫戏很多。满族旗袍就是个直筒子,毫无美感可言,极度保守无趣,无法体现女性身材。汉族旗袍则是极度体现女性身材,显然,这种服装不可能是古代的,而事实上,汉族旗袍确实是近代西方文明入侵的产物,地点就是上海。上海的妓女,毕竟能接触租界洋人,也要面对一些外国妓女的竞争,保守的满族旗袍显然不合时宜,于是这些妓女为生活所迫,就自行改良了满族旗袍,逐渐有了前凸后翘凸显身材的样子。后来满清覆灭,进入民国,风气大开,这些率先由上海滩妓女改良的旗袍逐渐定型,成为了民国女性的代表性服装。这种旗袍虽叫旗袍,但只是借用了旗袍的名字,设计理念与满族旗袍完全不同,所以谓之以汉族旗袍。汉族旗袍是汉族人将满族旗袍现代化的结果,但已然是另一种服饰,不能归入满族旗袍之列,后来广为流行,已然成为中国代表性服饰,反而满族旗袍不能称之为旗袍而要加上满族二字以区分。旗袍,或曰汉族旗袍,是汉人在面对西方文明入侵时做出的在服装上的应对,属于汉族服饰,也属于中华服饰,但旗袍源头还是满族旗袍,而满族旗袍在汉族中推广,是满族民族压迫汉族的结果,是剃发易服的结果,所以不能称之为汉服。汉服概念,现在已特指剃发易服以前,汉族历代传统服饰的总称。旗袍不能算汉服,但属于汉族服饰,属于华服;汉服也属于汉族服饰,自然属于华服。华服概念,可以囊括旗袍汉服满族旗袍。


任公子影视


旗袍,顾名思义,旗人的袍子,就是满族人的衣服。不过,真没听说有人把旗袍当汉服的。只能说,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两百年的发展演进,成为最能凸显中国女性身材的服装,深受广大中国女性的青睐。

不可否认,中国自汉代开始到明朝,中原汉人的服装都有别于各少数民族服饰,可以称之为“汉服”,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服饰也随着时代而变化了。满清入关后,强制汉人“剃发易服”,从此,汉服便成为历史,“胡服”成了每个中国人的服饰,不但在清一朝穿了300年,而且一直沿袭至今,今天的唐装和旗袍就是在清朝服饰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

从历史的事实看,因清朝的统治导致中国落后西方200年,可是那段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无论对错,已无法改变。

如果要问我,清朝给中国历史做了什么贡献?我的回答是:给中国女人做了一件旗袍。因为旗袍是在清朝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让中国女性身材曲线凸显,直接俘获了男人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