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歸罪於這4大弊端,如何解決?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其實關於錢老之問所指的是為什麼現在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哪一個能與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比。背景出自於2005年,時隔十幾年以後,又讓人不禁討論起這個問題。民國是一個非常動盪的時期,政治改變等等發生了很多歷史性事件,逐漸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的如此和平,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錢老為什麼會這樣發問?沒錯,我們需要正視現在這個社會,並且,我們也需要進一步反思我們的生活。經濟越來越發達,人們不再過著平凡的生活,人心也開始變了。針對錢老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看看到底錢老之問受到了哪些弊端,該如何解決呢?

“錢學森之問”歸罪於這4大弊端,如何解決?

  1. 應試教育是現在教育最主要的方式,人們通過考試來獲得學位等等,當然這是在古代繼承下來的並且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不過在原來可沒有現在的“應試”如此猖獗。現在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包括農村,湧現了一批又一批課外輔導、培育機構,學生在學校學不會可以去學校外展開補習,或者預習,這其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這讓很多學習不好的人從心裡就轉變了觀念:在學校學不好還可以去外邊補習。以至於很多學生把汗水都滴在了輔導機構,而在學校裡邊洩了氣;其次那些去學校外邊預習的學生,在開學之初部分人會產生驕傲心理:我預習了我都會我不聽講了。從而使別人也會產生一種嫉妒:我下學期也要報輔導班預習。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後退的餘地也大了,由此而產生的墮落和消極心理便會增加,這些機構禁錮了人們的自主學習性和積極性從而也就減少了學生們的創造性。
“錢學森之問”歸罪於這4大弊端,如何解決?

2.“學歷教育”的泛濫。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學歷說明某個人在某一方面有成就有能力,不過就現在的情況,社會“學歷教育”已經氾濫。就比如說中考高考各種加分、藝術生潛規則、一些專科院校獨立學院等等情況,是國家的仁慈與照顧,造就了部分人的墮落。而且很多學生報考專科院校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一個文憑,因為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公司等都注重文憑,所以很多沒有後顧之憂沒有壓力的學生就浪費了他們大好的青春時光,不去拼搏。專科院校對學生沒有很大的要求,儘管有人才存在也會被埋沒,所以,學生自甘墮落,學校也不盡人意。

“錢學森之問”歸罪於這4大弊端,如何解決?

3.談完“學歷教育”,再談人們思想的轉變。現在絕大多數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學歷高是人才,沒學歷就是廢材,以至於很多人才被埋沒被忽視。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個健全且有著多方向價值取向的社會應該由多種多類多元人才共同建設,學歷高的不一定就是人才,沒學歷的也不一定沒有能力。

“錢學森之問”歸罪於這4大弊端,如何解決?

4.現在國家講究公平,讓很多的高考生有更多的機會上大學,確實是如此,知識是人類進步的臺階,讓人們都有更多的文憑,比較容易在社會上立足。可是教育公平實現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卻下降了。現在隨處可見大學生,已經是爛大街了,可真正有本事有技術的有多少?不能只注重公平而不注重效率。

總之,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同了,人們沒有像民國時期那麼多的社會責任,而且在這個娛樂至死的網絡時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發展,當然網絡在很多方面極力推動了時代的發展;其次呢,一個時代當然有一個時代的生活方式,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民國時期都有很大差距,所以現在總是湧現不出民國時期那樣的大師。以上就是筆者對於錢老看法的一些淺薄的認識,還望大家多多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