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给小学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普遍,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给幼儿带来许多方面的伤害。

幼儿园“小学化”,给小学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

1、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龄前儿童身体器官发育很不完善,专注力集中时间很短。幼儿园要求幼儿像小学一样,整节课拼拼音、写生字、做算术题、记英语单词,假如出现错误,还会受到批评、呵斥。这样,使幼儿早早地在心里对学习产生厌恶、恐惧,总认为学习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学习兴趣因此荡然无存。

幼儿园“小学化”,给小学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

2、钳制幼儿的思维发展

贪玩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应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幼师在游戏的关键节点,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借此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而“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枯燥呆板,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会使幼儿头脑僵化,过早地成为“书呆子”。

幼儿园“小学化”,给小学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

3、扰乱幼儿的学习计划

走进许多幼儿园,都可以看到教室墙壁上赫然张贴着课程表。汉语拼音、写字、英语、算术堂而皇之地排列在课表上。特别是大班(学前班),课表几乎与小学一年级类似。幼儿进入小学,任课教师将会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系统性、条理性地教学语文、数学等各科知识。幼儿园“小学化”,孩子进了小学,本来的新课就变成了复习,本来香喷喷的“新鲜饭”就变成了干巴巴的“剩饭”,使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完全变味。这样的学习效果会好吗?

幼儿园“小学化”,给小学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

4、忽视幼儿的行为习惯

自立自信、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文明礼貌、惜时守时、勤俭节约、做事专注、遵章守纪、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孩子步入小学以后快速适应校园生活、实现品学兼优的先决条件。幼儿园“小学化”,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听课做作业上,必然会忽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小学化”,给小学不是帮忙,而是帮“倒忙”

更为奇葩的是,一些幼儿园每天放学还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期末甚至还组织考试,给家长发放考试成绩通知书。学龄前儿童过早地被贴上了考试成绩和班级名次的标签,使一部分学习成绩低下的幼儿沮丧颓废,伤害了自尊,丧失了自信。幼儿园“小学化”,看似给小学帮忙,实际上帮的是“倒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