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问道丨养老:资本眼中的下一个朝阳产业

资本问道丨养老:资本眼中的下一个朝阳产业

资本问道丨养老:资本眼中的下一个朝阳产业

编者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养老产业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元,但相对GDP比重而言,占比尚不足10%,预计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或将达到2.446亿,养老产业市场总规模或将至7.7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22.3万亿元,养老产业需求巨大。

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不断发展下,当前,各类市场化主体纷纷进入,房企、险资、医疗健康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养老市场,养老产业站上风口。

资本问道丨养老:资本眼中的下一个朝阳产业

动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养老近两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16次提及养老,大幅超过去年,继续对老龄化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特别提出了“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目标。

《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3亿。我国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形成了庞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不断发展,许多资本看中了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纷纷开启投资和产业布局。养老产业成为资本眼中的下一个朝阳产业。

争相布局

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有关人口预测的结果,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由1982年的7.63%持续增长到2050年的34.1%,绝对数量将可能增长到4.83亿人。

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水平和自理水平的下降,老年人消费尤其是医疗健康消费将显著增长。测算结果显示,到2030年和2050年,老年人口总消费将分别达到18.33万亿元和61.26万亿元。

“现在大家都非常看好养老产业的市场前景,布局进入者不少。”刚刚在北京对外开放了两个养老社区的首厚康健(北京)养老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政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和十年前相比,现在大家的养老观念在不断转变,“独立养老”观念逐渐形成,日渐注重精神养老。另外,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促进养老产业不断繁荣。再加上市场上各种养老模式的探索,让这个产业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各类市场化主体纷纷进入,房企、险资、医疗健康企业正在加速布局养老市场。同时,金融机构创新养老模式,抢占养老市场。

如复星康养旗下品牌星堡专注于活力养老业务,项目位于上海浦江及中环,采用租赁制及会员卡两种模式,目前已实现盈利;泰康健投是保险行业入局养老行业较早的竞争者之一,创造出属于寿险领域的养老模式;保利地产旗下也同样成立了保利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致力于依托房地产企业的优势打造精品养老的平台。同时,多家上市公司已尝试介入居家养老设施、养老服务和养老大健康领域,如双箭股份的和济颐养院入住率基本满员,正积极拓展医疗康复平台;新华锦借鉴日本模式,布局养老和大健康;凤凰股份养老地产迈出实质性步伐......

而由三大实力股东联合成立的首厚康健(北京)养老有限公司推出的高端养老公寓首厚·大家(友谊健康社区)和首厚·大家(朝阳公园社区),因其雄厚的股东背景、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便利的医疗资源,刚刚向市场开放,即备受业内关注。

机遇与挑战共存

据测算,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占届时GDP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球之冠,是待开发的新经济。但能否让潜力变现,这是对我国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治理能力的一场重大考验。

商务部部长钟山日前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加快,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我国每年大概要增加800多万老龄人口,为这些老龄人口提供养老服务,是有很大挑战的。比如说,全国老龄人口的床位每年短缺200多万个。

董政茂告诉本报记者,虽然我国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存在较大缺口,但是养老产业并不是一个进来就能赚钱的行当。

由于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市场规模超过万亿元的养老产业目前只是个纸上数字,除了个别高端养老外,行业内还未形成通用的商业模式。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不少养老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盈利难制约着养老产业发展。另外,土地成本高、房租贵、租期难以保证等问题也在困扰着行业发展。

另外,在主城区老龄化严重、养老机构较少、一床难求的情况下,一些郊区养老机构虽然床位较多,但就医、探望不方便,因此空置率相对较高。

“与此同时,人才缺乏正成为整个行业的软肋。”董政茂指出,当前,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要么是酒店服务人员转型,要么是医护人员转型,但从市场需求来看,都有所欠缺,需要系统的培训和学习。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不足、行业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已严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数据显示,未来养老专业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千万人,对高素质、高技能养老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尽快补上养老服务业人才缺口已迫在眉睫,而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

案例

金融助力 首厚康健探索养老新商业模式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日前,养老市场再添新军。

由央企(中国健康养老集团)、北京市属国企(首旅集团)以及亚洲顶级私募基金(厚朴投资)三大实力股东联合成立的首厚康健(北京)养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厚康健”),在北京市场接连推出两个高端养老公寓:首厚·大家(友谊健康社区)和首厚·大家(朝阳公园社区),引起市场关注。

关注的背后,是首厚康健独特的商业模式,或将为行业探索出一套可持续的养老业务盈利模式。

强强联合

“在真正投入做养老产业前,我们曾对行业做过一个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养老行业存在两个矛盾点。”首厚康健总经理董政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从数据看,一方面,当前我国养老床位供应严重不足,就算已经有供应,也大多在郊区;另一方面,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很多老旧厂房、酒店、办公楼等物业经营效率、效益双低,缺乏资源盘活。第二,市场上相对较好的养老机构,费用都很高,很多老人住不起;但同时,大部分老人都有一定的积蓄,缺乏有效的养老金融产品对接,来降低老人的养老成本。

如何把这两个矛盾点结合起来?第一,企业手中要有大量闲置或运行低效的资产;第二,需要一个好的金融机构,来投资经营。

“机缘巧合,有一天,我陪着厚朴投资的董事长去见首旅集团的董事长,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一番思想的交流碰撞,就有了首厚康健这个养老产业的布局。”董政茂告诉本报记者,首旅集团在北京有不少物业,而厚朴投资是业内知名的投资机构,双方合作,可谓强强联合。

“但真正做起来,上述两个养老社区在改造建设中,我们还是走了很多弯路。例如第一个物业改造,开始预算是12个月做完,结果一做做了18个月,当时没想到老旧物业改造这么难。”董政茂说,过去,大家多是新建房子,平地而起,照着图纸做就行了,施工也相对简单。但旧物业改造,一方面没办法拆了重修,另一方面找以前的图纸则不一定找得到,即便找到了,当把旧楼拆开改造时会发现,现实和图纸差距较大。再加上耗时较长,很多大公司不太愿意做旧物业改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组建了改造团队、商业配套公司、运营管理公司、客户服务管理公司以及专业的销售团队。”董政茂说,在推出上述两个社区的过程中,首厚康健也形成了自己专业和完善的养老生态链。

独特的商业模式

近几年,养老市场进入者众多,首厚康健的健康养老社区和其他的养老社区又有什么不一样?

“最大的不同是首厚康健的养老社区都是在城区内。”董政茂说,另外,还有三个原则:一是贴近医疗资源,最大化的利用首都核心区医疗资源,免去了老年人就医难的后顾之忧;二是贴近家人,减少老年人的“离家感”;三是贴近老年人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周边的配套生活设施为养老社区加分。

在董政茂看来,要做到上述三个原则,需要几大核心竞争力。

一是能够获取最适合布局健康养老项目的物业资源。二是运营团队,这是养老社区最核心的软实力。为了打造好这个团队,首厚康健引入日本排名第一的养老运营服务品牌日医学馆和台湾润福,强化运营管理和服务能力。三是拓展合作商,由专业的商业配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四是社区对外开放,力求打造活力养老、家边养老的新退休生活方式。

“更为独特的是首厚康健的商业模式。”董政茂告诉本报记者,当前,养老产业进入者众多,因为知道市场规模非常大,但怎么去赚钱,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想清楚,尚无很好的商业模式。

首厚康健的商业模式,一种是费用差,即老人入住交付的费用和社区运营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之间的差额,这部分差额可以基本打平。另外一种是会员卡销售模式,即收取会员押金,这在美国、日本等地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模式,将收取的押金通过银行托管或其他完善的托管管理办法,交由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赚取投资收益率,帮助老人降低养老成本。“比如过去老人每个月的养老费用要1万多元,通过投资收益率可能降低到每个月5000、6000元。”在董政茂看来,这应该是首厚康健主要的盈利点,因为采用会员卡模式后,社区的入住率会提高,而入住率提高后,投资收益率也会跟着提高。

“这样的模式会是一个可持续、可拓展的商业模式。”董政茂认为,这一商业模式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因为其整合了很多行业,需要投资、精算、融资、建设、管理和商业运营、销售等很多资源和人才的整合,而能够把这些资源全部整合成完整、系统生态链的人并不多。

也正因此,虽然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机构和企业来首厚康健参观学习,但最后大部分都希望能和其建立合作关系。

“现在,首厚康健最重要的是要把‘首厚·大家’这个品牌标准建立起来。”就像酒店服务标准一样,入住“首厚·大家”,应该有什么样的装修标准、配套、服务人员、服务标准……

“只有你做得足够好了,别人才会来学你,同时也会成为行业标准。”董政茂说,“不管有什么样长远的战略布局,都要先把自身和眼前做好。”

观察

上市公司 “抢滩”养老产业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炜

近年来,随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医疗体制改革深化推进,“掘金”养老产业的上市公司增多。

从企业类型来看,房地产、软件信息、医药、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较多涉足养老产业。养老地产包括医院、护理、康复、保健、康乐、餐饮等场所,参与最为积极的是大型房地产企业以及资金充沛的大型保险企业。由此,房地产企业成为A股公司中涉足养老产业占比最大的群体。例如,凤凰股份在做好现有房地产开发的同时,实施战略转型,以养老地产为发展方向。该公司将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智能化信息手段为辅助,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养生养老服务体系。

地产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涉足养老产业的内涵得到提升。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在2017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万科做的是“养老服务”,而不是地产,用地产的方式做养老服务是错上加错。“现在老百姓需要的是养老服务,而不是养老地产,换个方式卖房子,这是不合适的。”据悉,万科通过与外部资源合作,进军医养结合的养老新领域,以差异化定位提升其附加值。

注册资本金3亿元的上海申养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万科、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专注于养老运营服务行业。申养投资着力打造居(长者公寓)、护(照护机构)、医(康复护理院)、社(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等养老运营服务业务。其中,智汇坊系列为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一般拥有10至50张床位,为社区长者提供长期照料、日托、助餐、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多种养老服务。

医药医疗类上市公司布局大健康产业链,涉足养老产业具有一定优势。一个典型例子是宜华健康。2018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拥有已开业和在建的养老社区15个,拥有中高端养老公寓超过3000套。宜华健康预计,2018年盈利增长20.46%至40.54%。据称,2018年养老业务板块实现扭亏为盈,为宜华健康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慧养老成为养老产业的新热点,吸引了不少软件信息企业“抢滩”。例如,易华录以老人为中心、以智慧养老为抓手,建设协同式服务、整体化服务、闭环式服务、按需服务和实时感知的线上线下平台,推广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对接机构养老。该公司的目标是,“十三五”期间,力争打造中国健康养老领先品牌,细分行业(养老服务)排名前三,线上线下服务老年人超5000万,完成中国领先的养老大数据平台布局,运营管理机构数超200个,完成全国重点地区网络布局。

养老产业发展潜力大,需求缺口大,又得益于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但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来看,养老产业尚未成为利润滚滚的“摇钱树”。有上市公司年报谈及养老地产时表示,“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面临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商业模式不成熟、缺乏新领域经验等经营风险。”不少公司未具体披露涉足养老产业的盈亏情况,有的还处于减亏状态。例如,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某中小板公司,推进养老健康产业布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年报显示,该公司下属提供养老服务的注册资本8000万元的子公司,2018年亏损60多万元。

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利润薄的特点。曾有数据显示,全国养老机构50%持平,30%亏损,20%略有盈利。如何破解盈利性难题,是上市公司“抢滩”养老产业有待跨过的坎。某房地产上市公司老总就曾坦言,“养老业务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或许摸索清楚以后才可以有突破性的业务”。市场人士认为,投资养老产业并非单靠资本建起气派的硬件设施,需要在医疗服务、精神关怀等软实力上提升。养老机构还需要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创新,才能使业务有更大作为。上市公司“抢滩”养老产业不能赶时髦,应该从长计议,探索出市场与企业双赢的业务模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资本问道丨养老:资本眼中的下一个朝阳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