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贞观之治的繁荣,可能不清楚李世民的艰辛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个贞观之治,也知道唐朝有一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正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取得了大权,通过血腥手段最终坐上了大唐的皇帝宝座。这一点却被后世饱受诟病,但李世民并不觉得此事做错了,《贞观政要》记载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如同周公诛杀管叔和蔡叔一样正义,尽管直言,不必隐之。

你只看到贞观之治的繁荣,可能不清楚李世民的艰辛

但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李世民坐上皇位之后,天下并不太平,天灾人祸不断,困难重重。

人祸

《隋唐演义》中的罗艺是一个正面形象,他还有一个儿子扫北王罗成,秦琼秦叔宝都成了他的侄儿,他镇守幽州多年,但这都是戏说,并非史实。真实的情况是罗艺没有一个叫罗成的儿子,镇守幽州倒是真的,投降唐朝之后被封为天节将军燕郡王,李世民皇位还没有坐热,他就反了。反的原因是他和李世民是死对头,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无故找他的左右手下麻烦,自然他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压宝压错了,担心李世民要收拾他,就干脆反了。

平定之后,凉州都督长乐王也反了,李艺死后,继任者幽州都督王群廓也谋反。岭南的冯盎与谈殿相互攻击。后来青州又被举报有人谋反。反正当时四处并不太平。

你只看到贞观之治的繁荣,可能不清楚李世民的艰辛

天灾

老天似乎也对李世民坐上皇位并没有另眼相看,反而到处灾难。在农耕社会最怕的有三样,一是水灾,二是旱灾,三是虫灾也就是蝗虫灾。李世民在位早期出现什么惨状呢?贞观八年,陇右泥石流,山东,江淮大水,贞观十一年,发大水,将洛阳城门冲倒,平地水深五尺等等。

《资治通鉴》唐纪八中记载公元贞观二年的惨状:

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

《贞观政要》中记载的更加详细:

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莫不自安。

关内也就是长安这个区域,这是李唐的核心之地,老百姓都需要卖子求生了。旱灾出现一般都伴随着蝗虫灾。虽然李世民在救灾方面十分给力,花钱替老百姓把孩子买回来送回给那些灾民,但这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最后李世民实在是没有办法,就下了罪己诏,把一切责任都归结到自己身上,这种方式在历朝历代还是很正常的,比如东汉有一个官叫太尉,这个官到了东汉后期专门替皇帝受难的。只要有天灾,皇帝就会把这个太尉给免职了。所以李世民下罪己诏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是参照前朝的做法,诏书是这样说的:

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

把所有的灾难都弄到我身上来吧,这样漂亮的话谁都会说,反正只是说说,又不会降罪。没想法还真起作用了,诏书一下,雨来了。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做法没有什么特别,那下面的做法就有些难度,不是一般皇帝可以做到的。

你只看到贞观之治的繁荣,可能不清楚李世民的艰辛

生吞蝗虫

干旱带来的就是蝗灾,真是祸不单行,直接危及大唐的根基,李世民也是心如刀绞,有一些蝗虫不长眼跑到了李世民的后花园来游玩。李世民看到这些蝗虫,心中那个恨啊,哪管得了什么皇帝礼仪,伸手就去抓,一抓抓了好几只,然后恨恨地对蝗虫说:

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

的确是让人感动,说完就马上要吃掉这些蝗虫。皇帝要生吃这些蝗虫,大臣自然吓倒了,万一吃坏了怎么办?都劝说: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是恶物,皇上你吃了万一生病怎么办?如果正常的情况下是皇帝假装叹气,然后放下不吃了,或找个大臣来吃好了。但实际上李世民却做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

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被感动了,还是李世民的凶狠劲吓做了蝗虫,当年蝗灾还真的就不见了,关内的老百姓算是有福了。

有些人说李世民这样做是有作秀之赚,但是一个帝王生吞蝗虫作秀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只是不知道生吃之后这肠胃是否舒服呢?这应该是以真的是心系百姓才有这样的举动吧,虽然达不到为人民服务的境界,但最起码在他心中百姓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假装,估计是吞不下的,不信,你吞一只试试?

也许是李世民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到了贞观三年,关中地区粮食丰收,贞观二年的惨状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你只看到贞观之治的繁荣,可能不清楚李世民的艰辛

心系百姓

但下面这个举措也可以看出李世民还真的是拿老百姓当一回事的。初中的历史书上告诉我们贞观之治到达极点,贞观四年才二十九人被处死。那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因为李世民认为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其次他任用贤人,比如戴胄,李世民说谁伪造资历不坦白的一律处死。后来有一个倒霉的家伙被抓住了。结果戴胄却没有判他死刑,因为皇帝说了不算,唐代的法律中没有规定他这个罪是死刑。最后李世民奖励了戴胄。

同时他对死刑的判决提出要求:

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一个人死刑需要经过五次才可以,也就是皇帝说想杀谁的头也不能杀,需要按律法来。这个事情是有缘由的,当时有一个精神不正常的李好德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违禁和造反的话,结果被抓入狱要杀头,最后在张蕴古的力争下宽大处理。而御史说张蕴古与这个李好德有勾结,提前将皇帝的话说给这个罪犯听,结果李世民大怒将张蕴古杀了。事后,李世民后悔说张蕴古罪不该死,我要杀他,你们都不来劝阻,所以就来了这么一条规定。

一个人要被杀头的那一天,皇帝和官员要食素等方式来显示人命之可贵。

或许唐太宗吃下蝗虫,只是为了维护李唐江山的统治,但终观其对民的种种举措却绝不失一位好帝王。谈不上以民为本,但起码没有做到视民为奴,使民为役。贞观之治被后世传颂也不无道理,李世民被后世推崇也不无道理。任何一场盛世都是艰辛的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