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夺取大权的?

祗树



125878215蜂獾


日本明治天皇和中国光绪皇帝的情况完全不同,明治天皇本来没有权,其权力某种意义上说是“天上掉下来的”,而并不是天皇自我有什么过人的能力;而光绪皇帝的情况完全不同,光绪是有权,而后硬是被自己造没了。

(即位时年仅15岁的睦仁)

19世纪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天皇只是傀儡,幕府征夷大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了黑船事件后,日本的锁国政策无法继续下去,被迫开国。幕府对外低三下四的做法,引起了一些地方诸侯的不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西南强藩长州、萨摩。

1866年,萨摩藩和长州藩结成倒幕同盟,发起了旨在推翻幕府、拥戴天皇的战争。同一年,日本孝明天皇去世,而德川幕府的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也去世,在内外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年10月14日被迫上表大政奉还,即将政权归还给天皇,15日时年15岁的小天皇睦仁象征性接受政权,就此终结了日本幕府统治的历史,从1869年起采用明治年号。

所以说,明治天皇之所以得到权力,完全是因为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对幕府进行军事威逼、政治胁迫的结果。也由此,在明治新政府中,事实上长州、萨摩藩的势力极大,萨长派人物占据着朝廷的高位,天皇实际上仍然只是个形式。到了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天皇就更成为一个象征了。

回过头再看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即位时,清王朝处于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环境中,比日本天皇皇室的处境要好得多。因为光绪年幼,初期由慈禧、慈安皇太后辅政,到了1888年大婚后,光绪帝亲政,事实上操控起了国家大权。

但是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眼界见识的局限,光绪帝所亲信的是帝师翁同龢等朝中元老和翰詹科道官员,对各省督抚则非常隔膜,甚至不信任,无法笼络、控制这些封疆大吏和洋务重臣,自己局限了自己的权势。


海研会


变法不能使光绪帝掌握真正的权力,事实是明治维新后明治、大正两位天皇都没有掌握实权,到了昭和时代是借助一系列危机依靠受军国分子的效忠后才有影响政治走向的权力。

为什么说明治、大正天皇没有实权

  1. 明治维新是由地方的主张革新的蕃阀和天皇联合进行的倒幕运动,实际是维新势力借用了天皇这一杆大旗,以“王政复古”名义来进行推翻幕府统治封建统治的维新运动。当然维新后肯定不可能回到千年前天皇独裁的封建统治时期,不会赋予天皇封建皇帝大权独揽的权力。

  2. 再说,维新后的宪法赋予天皇的巨大权力。他是借鉴德国第二帝国的宪法建立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这种制度和我们现在看到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不相同是君主立宪制的另一种形式,皇帝拥有的权力大于议会,权力很大现在这种制度已经不存在了(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不在此赘述)。但维新派流血流汗得来的政权怎么可能轻易将权力拱手相让,因此维新后维新派把持了中央所有机构,如同中国古代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借天皇的名义来实现变法,将天皇当做橡皮图章来用,将宪法赋予天皇的权力自己来用。因此在明治时期,先有强人政治如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时代,后有元老政治的桂圆时代。
  3. 进入大正时代出现了随着维新元老的一个个去世,元老政治出现松动,但世界民主浪潮侵袭,使得日本出现了短暂的大正民主时代。

明治、大正两位一直都担任的橡皮图章的角色,可能也是他们的“恪尽职守”使人认为他们掌握了实权。

正真掌握实权的可能是昭和天皇,但他却不是靠变法的来的

而是拉拢军队中的军国主义分子,接受其的效忠,压制民主思潮和议会政治,通过建立对外侵略的法西斯国家才获得的权力。

在二战结束后盟国为了更好的占领日本,而没追究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认可日本的借口其是没有实权的天皇。但看日本中的很多决策和政治博弈最后的结果中都少不了昭和天皇的影子。


历史小知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大事件,连年混战的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积极改革,最终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在明治维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天皇是被各大名架空的,甚至一度沦为幕府将军的傀儡。

那么,在明治维新之后,天皇是如何一步步夺取大权的呢?

小哥详细分析。

(日本战国时代大名分布版图)

日本天皇的起源。

日本君主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唐朝时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皇后并称二圣,这可能影响到日本天皇称号的采用。日本天皇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673年至688年前后由天武倭奴王制定的《飞鸟净御原令》中。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末的同治时期。在日本的历史上,出现天皇的称号以后,还有天皇和皇帝的称号并用的。

日本第一任天皇是 “神武天皇”,但是根据严格的历史考证,“神武天皇”时期日本处于部落时代,根本没有君主政权制度,日本的这种意淫式推论,直接将日本的历史向前凭空推了一千多年,而在这一千多年中,日本人凭空制造了十位天皇来领导日本的发展。

在日本正史中,第一次出现规模比较大的政权是“大和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前后有五位“大和国(倭国)君主遣使者朝贡,史称倭五王(赞、珍、济、兴、武)。”到了中国隋代,隋炀帝(公元569年~公元618年)时,大和的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

国际公认的日本文化发展,是从第十代“崇神天皇”开始,但是根据文献记载可信度而言,则从第十五代“应神天皇”(公元200年12月14日生)开始。也就是说,从公元200年开始,日本才有了文字记载,而刚刚开始都是小村落,根本没有统一政权的大部落,天皇制度也就无从谈起。



(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天皇权利的更迭。

日本天皇为日本“日照大神”的后裔,是日本民众的精神信仰,但是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地势决定了日本国的部落分布都比较散乱,并且土地资源有限,各部落之间连年战争,

日本自1185年镰仓幕府(1185~1333,武士阶级取代贵族阶级掌权,崇尚武力,也就是后来的武士道精神)建立至1867年大政奉还,天皇权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

大政奉还(1867年10月),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将政权归还天皇,标志着长达260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进行明治维新,建立日本帝国,并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对外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这次全面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日本人为何要“明治维新”?

内忧:日本经历了非常长的幕府封建统治,长时间重农抑商,同时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民众思想落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日本民众非常迷茫和焦虑,迫切的需要找到新的方向。

外患:日本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一度有沦为英美国家殖民地的危险,同时中国的鸦片战争深深刺激了日本人,国内改革的呼声很高,以吉田松阴等为代表。

在如此迷茫的时代,日本民众迫切的需要统一力量,而日本天皇经历了日本历史沉浮,是日本历史上最古老的种族信仰,所以天皇被给予重望,走上历史舞台。



(明治维新三杰)

明治维新的天皇如何一步步夺得大权。

日本明治维新让日本国迅速崛起,而在这一过程中,明治天皇的贡献功不可没,虽然明治维新让日本国振兴,但是天皇借此而大权在握,也为后来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明治维新期间天皇的权利。

1:天皇拥有最高决定权。

2:天皇总揽统治权,行使立法权,掌握军队统帅权。

3:议会 ,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 。

4:天皇有审议国家预算案权力 。

5:内阁 ,直接对天皇负责 ,成员由天皇任命,为天皇无条件服务。

通过上面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天皇在明治维新期间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利。那么,在如此绝对的权利加持之下,明治天皇之后,历代天皇进而一步步谋取更多的权利,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谢谢大家。

喜欢小哥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与题主的描述不同,明治维新中,天皇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他收回政治主导权也没有经历那些处心积虑、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而是顺势而为、一蹴而就。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不是自上而下,由最上层的当权者发动的,而是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沿着町人-武士-大名-幕府-天皇这样的顺序,自下而上,顺理成章的。

这与中国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有些难以为今天大多数的中国人接受。

中国近代以来的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除了五四运动等,很少是由民间发动的。即便如五四运动,也不是来自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而是北京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些人属于中国最顶级的知识精英,实际上是上层人士中的一小撮人。五四运动当时也只是对知识青年影响比较大,民间基本上不受影响。五四运动的后果要在几十年以后,那些当年的热血少年成长起来,变成中国的当权者以后,才真正显现出来。

中国的社会变革习惯于顶层设计,并且常常伴随着谋略的运用。从清末的立宪直到今天都是如此。40年前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那个老人划了一个圈,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实际上,晚清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逻辑是看变革是否对统治者有利,只要统治者觉得还能撑得下去,就会想方设法维持下去,尽量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但这种逻辑只适用于中国,不适用于日本,我们不能用中国的政治逻辑去解读日本近代史。

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是因为日本朝野获得了广泛的共识,从平民到大名,再到天皇一致认为,日本再不变革就没有出路了。于是各地大名牵头闹事,呼吁幕府还政于天皇,最终导致德川幕府垮台。

当然这也是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的。

中国的鸦片战争的影响

在中国的鸦片战争之前,日本的政权是由德川幕府控制,各地方势力以大名为核心,大名控制着中下级武士,幕府控制着大名。而天皇则有一千多年时间没有问政,天皇那个时候的主要职责是担任贵族的最高代表,每天热衷于插花茶道围棋,顺便插手各地大名和幕府联姻的事,悠哉悠哉。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日本当时没有国家概念,有点类似于中国东汉末年的战国时期,各地大名是魏蜀吴那样的割据势力,幕府类似于曹操,天皇类似于汉献帝。当时日本天皇和幕府一直都是用中国传统的天下体系维持日本的统治,而明治维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就是确立日本现代国家的观念。

另一方面日本的商品经济却很发达。由于幕府长期对荷兰开放,日本的对外贸易垄断在荷兰人手里,日本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远征亚洲的中转站,从中国明朝的隆庆年间起,日本就是中国白银和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的中转站。到鸦片战争前,日本已经成了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国际贸易十分发达,亚洲第一。

但是1840年中国的鸦片战争震惊了日本。那之前日本对中国绝对是仰视的,他们把中国视为天朝上国,神圣不可侵犯,处处向中国学习。

鸦片战争中,中国有个鸦片战争的亲历者事后写了一本书叫《圣武记》,详细记述了鸦片战争的经过,尤其是对英国的坚船利炮,记载的十分详尽。这个作者叫魏源,是林则徐的知己,鸦片战争爆发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里。魏源和龚自珍,以及稍早一些的陶澍三人,是清朝经世派大家,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者,他们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但当时《圣武记》和他的另一部名著《海国图志》在中国是禁书,但却被孜孜以求的日本人带到了日本,成了风靡全日本的畅销书。这两部著作在日本很轰动,以至于上到天皇和大名,下到武士和平民,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强大如中国,在英国的坚船利炮面前都一败涂地,日本怎么办?魏源也因此成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个启蒙者。

黑船来航

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修佩里准将率领四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蒸汽动力军舰闯入日本江户湾,强行令日本开埠。第二年三月,马修佩里重返江户湾,与日本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此后,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俄国、奥地利等传统列强也如法炮制,而且连签约的文本都是照抄中国的。

黑船事件对日本国民的心理打击是毁灭性的,日本人第一次近距离见识到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他们手足无措,对未来充满了茫然无望的感觉。

恰在此时,主持德川幕府的阿部正弘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就未来的局势向天皇征求意见,天皇未加思索,像往常一样让各地大名讨论此事。

这一下一发不可收拾,尊王攘夷和王政复古运动开始了。

尊王攘夷和王政复古

日本的幕府末期,有一个特殊的变量出现,就是町人阶层的崛起。

町人阶层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里叫做新兴资产阶级。自十七世纪以来,日本由于对外贸易和中国的影响,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大批城市平民富裕起来,成为有产者,他们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居于主导地位,日本传统的武士阶层开始式微。

传统的日本社会中,武士是底层社会的中间,武士团结在大名周围,大名依附与幕府,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治理结构。待町人阶层崛起后,武士由于不事生产,加上收入大不如从前,成了社会嘲笑的对象,日本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坍塌。

町人阶层认为要想避免走中国鸦片战争的老路,必须尊王攘夷,实行王政复古。这一点迅速被各地大名所接受,恰逢阿部正弘征求天皇意见,萨摩、长洲、土佐、肥前四藩率先发难,倒幕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第一个提出大政奉还的人是坂本龙马,他和西乡隆盛一起致力于倒幕,是日本现代化的主要奠基人。

1867年,年幼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乘机发动政变,宣布大政奉还,成立新政府,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掌握了政权,勒令幕府交权。日本幕府时代结束,明治维新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天皇是完全被动的,整个过程甚至可以说与他没有关系。

倒幕运动发起时,正是明治天皇的父亲孝明天皇时期,孝明天皇是个软弱的人,他一生中唯一能让人记住的事迹是孝顺,在父亲重病时“夏不㡡,冬不炉,夜不解带”。如果王政复古是他刻意为之,他也不会在倒幕运动方兴未艾时不明不白地死去,成为王政复古的牺牲品。因为世上不会有这么荒谬的事,为人谋如此之深,为己谋如此之拙。

而明治天皇继位时才十五岁,还是个正在读书的懵懂少年,他不是康熙皇帝,不可能有什么收回权力的谋略。

与中国的争权夺利不同,日本王政复古的意义主要在于确立了日本现代国家的观念,而不在于天皇重新获得了世俗的权力。日本奉行神道教,天皇是神的最高代表。在尊王攘夷和王政复古运动之前,天皇也一直养尊处优,悠哉悠哉过日子,没有任何人想推翻他的地位。所以,从利益上考虑,天皇没有从幕府夺权的内在动力。

所以,我们不能用中国政治逻辑去解读日本近代史。


国史馆


强国之路:《日本天皇上位记》

梳理明治维新为何皇权会一步步加强这个问题!

很复杂,很复杂,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属性和中国洋务运动太多不同了!

与国家政治组成而言。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国家,除律令时代有过一元政治格局,其他时代几乎都是多元政治,封邦建国才是日本的特点。

也因此才有日本特殊的万世一系天皇的存在!

简而言之:天皇虽然没有实权,但名义上还是国家元首,对应的是地方分权深入人心!

这在和平时期当然没问题,在动乱时期,或者政治气候到了一定时候就是一个有用的棋子!

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下幕府的权利构成!

幕府:属于日本传统的幕藩体制,因此幕府之下有很多诸侯建立藩国。

诸侯的义务是给幕府承担劳役,军役,至于外交事宜如“参觐交代”,则是各藩轮流主导,名义上是给他们好处,让他们有名气,实际上是耗费财力,让最强大的藩国也威胁不了幕府的统治,算是阳谋吧!

那么在这样的统治构成之下,各藩其实是有很大自主权的,他们可以自行发展经济,自行建立军队,自行确定税赋,而且各藩所有臣民其实效忠的都是藩主而不是天皇和幕府将军!

因此都很独立,一般独立性非常强的政治实体,会有不同文化与经济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就是文化的多元性和政治实体的经济板块化!

因此日本虽然国家意识形态虽然是宋明理学,但兰学却在横行,兰学就是荷兰的学问,在日本幕府时期对日本影响非常深远!

这也是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的思想基础!

那么经济板块化何解!

这也和日本豪商阶层的崛起有关,虽然日本和中国同处小农经济,但日本因更小,中央控制力不足,就容易出现豪门阶级,甚至于地方大名有时候如果钱不够都需要向豪商借贷!

而这豪商,就是今日很多日本财团的前身,三井,三菱都是豪商的延续!

说完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再说宗教!

日本人的宗教信仰,和中国人可谓大不相同,我们中国人是什么都拜,没有信仰可言,日本人则不一样,信仰非常虔诚!

而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神道教,神道教之天照大神就是日本天皇的祖先,那么日本人信仰天皇就有了信仰基础!

于是经济,文化,宗教三重特列,给了日本天皇必须存在的价值,他是日本的象征!

三合一后,见到机会迎风起,重夺政权就有了天然基础!

那么这个基础是如何衔接的,如何做到的,需要将逻辑理顺一下!

在多远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前提条件下,幕府将军的权威其实来自于天皇的任命,虽没实权,但这个基础一直存在!

可时间来到近代后,在兰学(荷兰)广泛流传后,原本由理学控制的日本主流意识发生转变,于政治需求一途,人们发现一个新的意识形态,那就是君主立宪制度!

君主立宪制的发现,让日本找到了既可以尊敬皇权又可以否定幕府将军统治正当性的办法。


办法有了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契机而已。

这个契机就是明治维新,而推动这一切的就是豪商阶级和日本各个实权大名!

曾经平静的东亚,在中国鸦片战争惨败之后,不可避免的陷入世界洪流,紧跟而来的就是日本的陷落。

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国人来了,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四艘军舰来到浦贺,要求幕府取消锁国令。给予美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开放口岸,并约定一年后兑现条约!

当时的幕府对此无能为力,只能将这个决定权交给天皇,让天皇看着办!

这就是天皇首次拿回议政权。

可天皇虽然拿回议政权,但他也没办法啊,于是就发文要求集思广益,应对危局。面对危局,日本各界建言献策,结果就是幕府成了背景板,而在天皇主导之下,民间思潮泛滥!

一时间幕府人人喊打,天皇权威上升!

一年后的1854年七月,美国黑船舰队又一次来了,这个时候日本幕府也很悲催,前任将军刚死,主心骨不再,只能被迫和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开放下田、箱馆两地领事权,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日本被迫开放,无数开眼看世界的日本人思想更加开放!

再加上日本政治板块割裂化,无数日本强藩为了应对危局,开始自救改革!他们自发举用人才,开创研究、传播、讲习西方科学文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基础就此越发稳固!

这时候美国无意又打了次助攻!

美国在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后得寸进尺,要求进一步获得领事裁判权、关税议定、开放通商口岸。

幕府无法应对,又把锅给天皇背。

天皇无能为力,只说不能答应,可天皇不答应,幕府答应了,最后幕府威望扫地,天皇声望更盛!


就此“安政五国条约”,签订!

幕府再一次成众矢之的,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日本社会各界思潮迭起,什么“攘夷佐幕”、“公武合体”、“尊王攘夷”都出现了!

动乱就此不可避免,谁才是最好的日本代言人,无数雄藩将目光投向天皇!

其中主力军就是西南雄藩,长门毛利家,萨摩岛津家、土佐长宗我部、等很多诸侯。

他们和德川幕府关系并不融洽,都是关原合战(日本战国最重要战役)后才投靠德川幕府。而且他们处于日本西部,对外交流更多,也更开明!

最后他们成了倒幕中坚力量,于是日本幕末战争开始!

为了剪除西南雄藩威胁,庆应二年1866年,幕府军进攻西南雄藩之长门毛利藩,四境战争爆发。最后通过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组成的长门藩军,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德川幕府彻底失去威权。

庆应三年1867年,对幕府更致命的打击到来,主张维持幕藩体制的孝明天皇暴毙,明治天皇即位。

全国性倒幕运动开始,面对这样的情况,聪明的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决定向天皇“大政奉还”。目的是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

哪知道,这计策被明治天皇将计就计受用了,就这样日本政权,重归天皇。

德川幕府就这样被自己坑了,为了挽回局面,他们又于庆应四年(1868年)元旦,发布“讨萨表”,引发“戊辰战争”。

面对幕府军,长门萨摩联军势孤力单,眼看就要失败,京都即将失陷。

明治天皇,有感于幕府的专横跋扈,和天皇权威受限!

决定支持倒幕派,于是下发了幕府讨伐令。

不得不说,日本真是个奇怪的国度,天皇没什么权利,可是深入人心,在天皇幕府讨伐令之下,幕府就此成了反贼。

士气一落千丈,然后就战败了!

这就是,著名的鸟羽伏见之战。

就此德川幕府彻底失败投降,明治天皇宣布改元明治,首都迁往江户,改称东京。

日本天皇终于成了国家实际领导人!

不过于实权而言,还没后期那大,而天皇后来能权威更大,则是豪商功劳!

倒幕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可谓内外交困,原因也很简单,明治天皇没钱!

没钱了怎么办?

于是明治天皇开始想办法找钱,那个时候日本最有钱的不是藩镇而是豪商!

天皇就将主意打到了豪商身上!

找商人借钱,找商人融资,找商人支持国家建设!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给予商人政治地位,在商人和天皇利益互换之下,日本明志维新的所有举措都有了金钱基础!

日本的西化改革开启,无数工厂建立,无数学堂修建,无数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一跃千里。

成为了现代化国家,而商人对于日本政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深,直到现在。

和皇室结成同盟的他们,成了皇室代言人,而原本属于强势地位的藩镇受限于无钱,反而成了边缘势力!

实力越来越强大的日本天皇政府,开始了对日本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改革!

就是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

奉还版籍是指,用赎买+强制的措施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权,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近代土地产权制度,变幕府时代的年贡大米税为土地税,保证了明治政府的赋税收入。

废藩置县:则相对简单,在经济改革之后传统的藩镇割据,已经不适合于日本现代化政治结构,必须被彻底废除!

这两政策其实是有联系关系的,奉还版籍动摇了藩镇的割据基础,废藩置县则让日本施行数千年的藩镇割据成历史!

中央行政权力大增,日本就此进入现代政治国家行列!随后为了安抚被废除的藩镇,日本天皇开始施行华族身份政策,给所有原本藩镇还有公卿、武士上层,以特殊的华族身份,给他们各种特权,做妥协交换!

相对应的,原本属于贵族所有的平民百姓,地位在贵族变成华族之后,权利都大为提高,成了真正的国民,一时间都解放了。

华族身份制施行,贵族妥协退让,结果就是日本广大劳苦大众解放,天皇的权威在民众中又一次上升,无数原本的贱民也成了天皇支持者!

安抚了公卿贵族,安抚了百姓后,日本天皇终于成了一个国家最高掌控者!

之后就是给这个掌控以法律效应,于是颁布宪法,开立国会,君主立宪成了天皇的选择!

1889年日本第一部宪法出炉,1890年第一届国会召开。

日本天皇,成了实际上的最高领导者,也成了法理上的最高领导者!

一个君主立宪的集权军国主义国家就此诞生!


阿斗不傻


这个问题的描述本身并不完全符合历史。日本的天皇,在近代以来的权力运作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不能用大权集于一身来描述。而且又和日本近代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乃至于其后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从广义范围来看,倒幕运动是明治维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可以把两者分开,但无论如何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没有倒幕运动就没有明治维新,同样如果没有明治维新,倒幕运动也就没有了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倒幕运动并不是天皇策划的。严格的来说,倒幕运动是下面地方强势诸侯,日本称为大名,对幕府权威的一种挑战,只是为了让这场运动具有合法性,所以,借用了天皇的名义。天皇本人没有直接参与。倒幕运动单纯就其本身来看,还谈不上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伴随着倒幕运动的成功,日本开启了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历史进程,从这里开始,才可以谈得上资本主义改革。

那么明治维新是不是天皇主导的呢?就其实际情况来看,也不是如此。当然相比倒幕运动而言,这一时期的天皇因为大政奉还,开始具备了实际意义上的政治权力。但毕竟因为本身并不参与之前的倒幕运动没有积累下丰厚的个人政治和军事资源,因此,天皇在更多的时候还是像历史上一样,主要承担一个精神领袖的作用。日本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以军队为主导力量,同时又逐步形成了一个文官官僚集团。也就是以武夫为主,文人为辅的这样一个政治权力架构。天皇虽然也参与到了政治活动中来,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多重政治力量的裹挟下行事。各方政治力量都以天皇为效忠对象,但同时又希望借天皇来压制其他政治力量的发展。

纵观日本近代史,真正掌握日本统治大权的是军部。军部本身成立较晚,但是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也就是日本的武士阶层所转化过来的均官商一体的特殊政治经济集团。一方面他们把持了日本的军事大权,并以此间接控制了政府,另一方面,他们又把持了日本的经济大权,日本财阀实际上就是这个集团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文官集团是日本另外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在政治领域始终受制于军部。日本近代史上,首相是一个高危行业,经常被弹劾下台,或者被迫辞职,还有不少人被暗杀。到了抗战时期,文官集团内部没有人敢出来做首相。因此,军部出身的东条英机,干脆自己出来做了首相。从历次军部和文官集团的斗争来看,文官集团几乎没有胜绩。军队大过政府,是日本近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制定了宪法。这部宪法的特点是,高度推崇天皇权力,从这个法律的表层来看,很容易误解,认为天皇在日本可以随心所欲。但如果深入了解当时日本的政治特点,就会发现有大批军人簇拥在天皇身边,对天皇施加影响。天皇在形式上的无限权力,实际上转化成了军部的无限权力。日本之后也有过数次的宪法修正,但是都是不停的强化天皇的权力,不过就其实质而言,本质上还是在强化军部的权力。这实际上是军部用天皇来压制文官集团的一种手段。

日本从明治维新一直到抗战,历经了多位天皇。就个人层面上看,权力大小也是有区别的。明治因为实现了日本近代化改革,在民间声望很高,所以相对来说是权力较大的。其他的天皇,因为长期处于这样的政治架构之中实际上,并不具备非常大的权力,在很多时候,只能在军部的授意下行事。不过,在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这个问题上,日本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意见是统一的。无论是军部还是文官集团,还是天皇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矛盾。不能从这个权力架构来否定日本历代天皇在侵华的时候所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总的来说,日本天皇在倒幕运动之后就开始参与日本的政治生活,但这种参与并不是主导。日本军部是日本在近代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二战以后,美国并没有真正清算这样一个集团。日本右翼势力实际上就是日本军部在战后的政治延续。


zyb38537240


一、通过“倒幕运动”废除封建割据的幕藩体制,天皇君主的象征统治转变成直接统治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天皇仅是国家的象征。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国民没有信仰自由和迁徙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和祖·阿博特(Joel Abbot) 等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

1863年6月发生了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下关(下关战争),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萨英战争)的事件。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危机。

随着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尤其是日本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他们对社会的现状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深切的忧虑,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上图年轻的明治天皇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

1867年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

1867年11月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

1868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幕府制度被废止,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以天皇为核心的近代官僚制度得到了确立。从此,日本的政治体制从君主的象征性统治演变为以近代化的官僚机构为辅助工具的君主直接统治。

1868年1月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

1868年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队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

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大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

1868年7月,睦仁将江户改名为东京。8月27日举行即位典礼。

上图是明治天皇1868年从京都前往东京

1868年9月8日改年号为明治(年号取自《周易》,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采用一世一元制。

1868年10月,明治天皇抵达东京执政。

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稜郭(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

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

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君主立宪的国家建立,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的结束。

上图是《五条御誓文》

二、1868年颁布宪章誓言(五条御誓文)明确明治维新的主要目标和行动方针

1868年4月6日(庆应4年阴历3月14日)日本明治天皇发布五条御誓文(五箇条の御誓文,ごかじょうのごせいもん)。明治天皇率文武百官在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向天地、人民宣誓,揭示国是方针,堂堂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序幕。

五条御誓文的内容;通过这一誓言,我们的目标是在广泛的基础上建立国家财富,制定宪法和法律。一是应广泛建立协商会议,并通过公开讨论决定所有事项。二是所有阶级,无论高低,都要团结一致,大力开展国家事务管理。三是普通民众都可以成为民事和军事官员,都应该被允许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不满。四是过去的邪恶习俗应该被打破,一切都基于自然的正义法则。五是应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知识,以加强帝国统治的基础。

誓言概述了明治天皇统治时期的主要目标和行动方针,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定了法律阶段。这也是建立了一个城市化进程,因为所有阶层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转移工作,去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在整个明治时代直到进入二十世纪,它仍然具有影响力。

誓言结束了被幕府独家垄断的政治,旨在鼓舞士气、能够民主参政,以期获得对新政府更多的支持。

三、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政策,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1869年6月(明治二年)明治政府实行“版籍奉还”,采取各藩主奉还版(土地)、籍(人民)于朝廷的方式,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藩的控制力量。

随着版籍奉还的实行,各地诸侯(藩主)将各自土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全部交还给天皇。从此,国家不再通过各藩,而是直接行使对土地和人民的统治权。

1871年(明治四年)正式实行废藩置县,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确立了府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四、废除身份等级制度,给与平民公平竞争的公民权赢得武士等平民阶层的拥护

1869年明治二年,随着版籍奉还的施行,各藩的封建制度被逐渐推翻。人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臣民拥有居住和迁移的自由。

社会体制方面,1869年,明治政府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公卿、诸侯改造为华族,将武士改造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级间允许相互交往。

1871年明治四年,解除了士族的公务,给予其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的自由,同时规定,普通平民也可以担任公职。

1872年明治五年,日本推行征兵制度,实行全民皆兵主义,废除了士族对军事的垄断地位。从此,特定武士阶级的特权被废除。

尽管废除了武士的地位,但大多数武士都很满意。许多人在政府官僚机构中找到工作,这本身就像一个精英阶层。

武士教育程度高于大多数人,他们成为教师,枪支制造者,政府官员和/或军官。虽然废除了武士的正式称号,但武士阶级的精英主义精神依然存在,成为天皇的坚定拥护阶层。

上图是1889年日本天皇在东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五、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进一步巩固皇权

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2月11日,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向全体国民公布。

这部宪法,通过天皇向黑田清隆首相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所谓“钦定宪法”。由此,日本成为东亚首个拥有近代宪法的立宪君主制国家。同时制定的法典还有作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范、议院法、日本贵族院令、日本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重要法令。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当天的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11月29日施行。

这样,明治维新废除了幕府制度后,重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

为了加强和确保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国宪法》,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近代天皇制度。

它反映了民权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某些要求,而与专制主义的天皇制基本相适应。

它规定了天皇的绝对性,神圣性。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拥有“召集帝国议会,令其开会、闭会、休会、及众议院的解散”等大权。

其中议会的权限极小,宪法规定议会只有审议政府提出的国家预算案之权。

日本帝国会议由世袭的贵族院和选举产生的众议院组成,对天皇起咨议作用。而由天皇任命的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在法律上对天皇负责,不对帝国议会和国民负责。

国民成为天皇统治下的“臣民”,有居住与迁徙、信教、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但这些权利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被承认,且随时都会受到限制和剥夺。

上图是1889年日本天皇在东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五、总结

明治天皇(日语:めいじてんのう,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名睦仁(むつひと),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孝明天皇第二子,万延元年(1860)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

1、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拥有的权力

明治政府于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这部东亚首部的现代成文宪法是摹仿普鲁士宪法的钦定宪法。

明治宪法第一条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明治宪法系基于天皇主权的原理,由天皇总揽立法、司法、行政之统治权。此外,行政各部的官制、陆海军的统帅、宣战的公布、条约的缔结等,都属于天皇的大权。从此,天皇摇身一变,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人”。

2、日本天皇获得权力的过程

日本天皇为代表的明治政府是通过武装斗争(“倒幕运动”)、行动纲领(五条御誓文)、中央集权(“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惠民政策(废除等级制度)、颁布宪法(《大日本帝国宪法》)等一步步获得大权。

3、重大事件

庆应三年(1867年)睦仁继位天皇并经历江户幕府戊辰战争,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并实行“王政复古”,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庆应四年(1868年)改元“明治”,采取“一世一元制”。

明治元年(1868年)阴历9月8日(阳历10月23日)的诏书中写道:“其改庆应四年为明治元年,自今之后,革易旧制,一世一元,以为永式,主者施行”。

规定以后实施一世一元制,并于明治22年(1889年)将一世一元制正式写入旧皇室典范中。明治、大正、昭和、平成、令和的年号即根据“一世一元制”而定。

明治元年(1868年) 颁布《五条御誓文》等一系列维新举措,实行明治维新 ,带领日本自封建社会迈入工业化世界大国。

明治二年(1869年6月)明治政府实行“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政府集权力量。

明治二年(1869年)明治政府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

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确立了自己的权力。

明治二十一年(1890年)颁布《教育敕语》,推行封建的军国主义的教育方针。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三分因尿毒症去世,享年60岁 。陵墓为京都的桃山伏见陵。

明治天皇在位的45年期间,是近代日本改革最为显著的时期,日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转变,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


蒋南强读历史


明治从来没有夺取过大权,日本是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是内阁的橡皮图章,但是被维新精英捧上神坛糊弄老百姓的!要说还权,可以认为是从幕府将军的独裁统治转变为内阁制,只是日本式的内阁带有太浓厚的军人背景。顺便说一句,至今仍有许多国家的话语权掌握在军人手口。


燃烧的岛群


日本这个新国号在明治时候就定下来了。因为日本从明治到现在,国号的含义是连续的。

明治,治理好本国。

大正,本国治理好了。

昭和,光照四方了。

平成,平定四方完成。

令和,昭令四方合和于日本帝国。

他的国号是连续的。所谓和,就是禾苗呼应吹过的风,一起倒伏发出的声音。服从于风,可以参考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过草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