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為何沒有能夠令趙國一統天下?

庭州行者


如果說,在春秋時期誰才是真正有統一天下能力的國家,絕對是晉國,晉國之強大,由它後來三分之後的趙魏韓皆成為戰國七雄就可以看出!

而且這三個國家不僅成了戰國七雄,還都有過非常強盛的時期!

戰國初年,魏國崛起,魏文侯首創變法,成就魏國霸業,最後在諸侯國聯合打壓特別是秦齊聯合打壓下才消停!

戰國初年,韓國也曾經雄起過,申不害變法讓韓國成了中原強國,擴地不少。

戰國中後期,則是趙國的天下,而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還有後期的李牧治代郡。

這三個國家都脫胎於晉國而降生,晉國的強大由此可見。

那麼晉國的分裂基因公卿貴族,其實也對這三個國家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不過於分裂基因而言,對魏國韓國影響相對較小,因為魏國是首創變法之國,在國家強盛時期就幾乎將舊貴族的影響消除,韓國則因為國土較小,而且板塊練成一片,在申不害改革之後就將這分裂基因祛除!

唯一苦逼的就是趙國,趙國的苦逼在於,他們的國土板塊分裂化非常嚴重!

而這就是胡服騎射改革除了增加國力之外的另一個初衷,加強趙國的中央集權!

如果說胡服騎射改革僅僅是一場軍事變革,那麼不算是瞭解胡服騎射改革的實質,其實這改革改的是公卿貴族的命!

這話如何解讀,我們就要看看改革前後趙國的真相!

大家應該都知道胡服騎射改革是由趙武靈王主持的軍事變革,最後結果是將戰國變成了一個軍國主義國家!

那麼,在這之前的趙國,其政治格局如何?

不過是板塊割裂化的數個政治實體組成的國家而已,而趙國板塊割裂化就和趙國獨特的領土構成還有地理環境有關!

趙國領土,按照地理概念來論述由三塊組成,因此趙國就有三個政治實體他們分別是!

第一:太行山以西的晉陽,也就是趙國最早的堅城。

第二:太行山以東的邯鄲,趙國主要的都城

第三:後期擴張的北方代郡地區(後期胡服騎射改革後趙武靈王擴張的土地)

而這三大板塊之外,在趙國國土之中還有個強大的國家“中山國”。(胡服騎射改革後被趙國滅掉)

這中山國可不是小國,而是有戰國第八雄之稱的強大遊牧民族國家!

這就是改革之前趙國的現狀,國家板塊割裂化,整體實力無法捏合在一起,中央集權衰弱,分裂基因頑固!

面對這樣的情況,少年繼位的趙武靈王,無疑是頭疼不已。

如何挽救國家,如何強大國家。這個問題擺在了趙武靈王的面前!

面對頑固保守的公卿貴族,這些趙國的毒瘤,藉助變法,建立新的權貴階層,成為了趙武靈王的選擇。於是一場胡服騎射運動開始了!

胡服騎射不是簡單的學習胡人服裝,學習胡人騎射的改革而是一場新興階層後舊有貴族的革命!要革的是公卿貴族的命,要崛起的就是封建中小地主階級,最後的結果就是如秦國一樣成為一個集權制的軍國主義國家!

因此,除了軍制改革之外,胡服騎射改革的重點就是如秦國一樣的軍功授爵制度,將軍功和爵位土地聯繫在一起,之前世襲的權貴階層幾乎都是受害者!

這樣的改革當然是成效明顯,可以參考後世的“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最好最直接的提升生產力,還有戰鬥力的方式!

由此,才有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的空前成功,和趙國實力的大大增加!

結果就是,趙國成了戰國七雄之中,僅次於秦國的最強國家!

胡服騎射改革之後的趙國開始了大踏步的擴張土地步伐,樓煩被擊敗,北方擴地千里組建代郡,中部將中山國吞併,趙國領土成為整體,之後在和諸國的爭霸中,也因為各種外交手段和政治手段擁有了穩定的盟友燕國。(燕昭王繼位因為趙國的幫助)

三晉也因為共同敵人秦國而聯合在一起!

因此才有了趙武靈王時期的野心萌生,那就是吞併秦國!

有野心還有行動,趙武靈王曾經孤身如秦國刺探秦國軍情,還和當時的秦莊襄王有過親密接觸,彼此還非常欣賞!這就是有名的“趙武靈王戲秦王”這一典故的由來!

可是這次野心,卻因為趙武靈王后期的糊塗而煙消雲散,因為繼承人問題的錯誤不斷,再加上趙武靈王后期居然進行軍政分離,自己進號趙國大父,將皇位傳給兒子,最後又猶豫不決,讓兒子們產生內鬥,最後自己也因為政變內鬥死於“沙丘宮”。

趙國第一次征服戰國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

不過這征服戰國也僅僅只是機會而已,於機會而言就有大小之別!

之後我們就要討論的是,趙國是否有滅亡六國一統天下的可能!

答案是,也許有,但是困難太大,和後期秦國相比,難度不是一般大!

最後秦王能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最關鍵的除了秦國那特殊的軍制之外,還有就是他那獨一無二的地理條件!

趙國和秦國一樣,有軍國主義國家色彩,戰鬥力絕強!

可是他們地理位置太差了!

於秦國而言,真正被兵臨城下,大不了就關上函谷關,我看你們在關下胡捏捏,無所謂,你們打不進來!

唯一一次函谷關被攻破,還是五國聯軍在魏無忌帶領下的迴光返照而已!

那麼,趙國情況又如何?

身處中原腹地的趙國,北邊和燕國還有匈奴接壤,南有韓國,西有秦國,東有齊國,是所謂四戰之地的中心地帶如何能有秦國一樣的條件,只需要專注於一點戰鬥,不用考慮多線戰鬥?

這是天然的不利因素之一!

至於很多答案所說的匈奴影響,其實匈奴在戰國時期並不強大,他們的強大源自戰國快要統一之後的匈奴統一,當時並不是鐵板一塊的匈奴,對趙國的威脅並不明顯!

其次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就是,之前我說過的戰國政治格局板塊化結構。

這又是地裡因素造成的,太行山將趙國一分為二,讓趙國始終無法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面對國戰!即使是決定趙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其實趙國主要動員的也不過邯鄲還有晉陽板塊的力量,受損失最嚴重的也是趙國都城所在的邯鄲板塊!

這對趙國而言,即是災難也是幸運,要不之後緊隨而來的邯鄲之戰,還有燕國攻擊趙國的戰爭,趙國將毫無還手之力!

板塊割裂化,給了趙國三條命,也讓趙國天然無法集中全國力量!

可是即便如此,趙國還是用邯鄲板塊和晉陽板塊的部分力量就將秦國幾乎耗死,趙國之強大由此可見啊!

很多人都認為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幾乎就是亡國之象。

其實這是對戰國曆史的誤讀,就算經歷了長平慘敗,趙國依然是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原因就是由李牧治理的北地代郡板塊的崛起!

在李牧治下,代地板塊在巔峰時期擁有精銳騎兵20萬,大規模施行軍屯制度和經濟貿易中心制度。

結果就是兵強馬壯!

要不,李牧能大敗秦國二次?這樣的戰績你們以為是怎麼完成的!

其實趙國除了以上因素之外,還有個他們不能統一六國的關鍵因素,就是趙王沒幾個英明的,趙國除了趙武靈王之後,趙惠文王還算不錯,趙孝成王一般般,趙悼襄王是垃圾,趙王遷號稱敗家遷,垃圾中的戰鬥機!

這和秦國那

奮六世之餘烈 振長策而御宇內。

相比,哭都沒地方哭啊!

最後總結一下:戰國時期趙國應該是最可惜的國度了,燕趙子弟人人尚武民風彪悍,經濟處於中原最發達地區,文化也因為和北方各族的交流,沒有齊國那有文弱,他們沒有統一天下,最關鍵的就是國君不給力,其次就是這太行山啊,這山讓趙國無法集中全力,他給了趙國小強一般的生命力,卻沒有給他強大的機會,可惜了可惜了!


阿斗不傻


應該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七雄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國力大增,在對付中山國、樓煩等少數民族方面取得絕對優勢,即便趙武靈王因政變而是,趙國總體國力也沒有因此滑坡多少,成為當時戰國兩大頂尖強國。但趙國為何沒有能夠統一天下,我覺得趙國的地理位置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利。

趙國身邊強鄰太多,秦國、魏國、齊國、燕國,胡服騎射後,中山國等少數民族的危險雖被解除,但強大的匈奴直到趙國滅亡都是巨大危險。

不說少數民族,單是秦國、魏國、齊國、燕國等直接與趙國接壤的強鄰就夠趙國受的了,這使得趙國在對一國開展軍事行動很容易遭受腹背受敵的困境,會陷入兩線、三線作戰之中。

比如,趙國對魏國動武,魏國很容易挑動後方的燕國、齊國甚至秦國對趙國進行滋擾乃至是聯合行動。

很明顯,趙國遠沒有強大同時也多過作戰的地步,打不贏多戰線的戰爭。

同時,這樣的地理位置也使得趙國無法開展較好的外交行為和外交政策。因為秦國、魏國、齊國、燕國都是趙國的死敵,在趙國分立出來之後,他們就是趙國生存的巨大危險。

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在位時期,趙肅侯就連年與秦國、魏國、齊國、燕國交戰,為趙國打下了生存空間,更是多次打擊魏國,使魏國的霸業遭到嚴重打擊,這些都是在戰爭中接下的大仇,很難解除。

趙國的位置使它不能向秦國那樣盡情施展“遠交近攻”的外交手段,各個擊破。

趙國的這種困境在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之戰也可體現出來。

魏王根本願意救援趙國,最終因為“信陵君竊符”才調動魏軍救援。

楚國因為趙國的反覆請求才答應救援。

齊國因為趙國參與五國伐齊之事耿耿於懷,對五國的生死不聞不問。

燕國就更不用說了,邯鄲之戰借趙國衰落乘機攻趙的。

雖然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衰落,秦國獨大,趙國與另外幾國關係改善,但是趙國與他們之間的隔閡並沒有消除。

趙國與秦、齊、燕等國利益糾葛太深,難以各個擊破,進而圖謀霸業,更不用說統一天下了。

與六國糾纏已經讓趙國疲憊不堪,而在趙國的北方還有一個強大的匈奴,時刻虎視眈眈,牽制了趙國大量的有生力量。


微史春秋


不得不說“胡服騎射”一度使趙國成為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諸侯,如果不是“沙丘之變”中趙武靈王英年早逝,戰國格局必將有翻天覆地之變,而後來的“長平之戰”更使趙國元氣大傷,從此退出統一的歷史舞臺。

一:胡服騎射——拓地千里,將國土連成一片

三家分晉之初,趙國的處境就非常尷尬,因為特殊的地勢環境,堂堂趙國被魏國和太行山生生割裂成三個版塊——晉陽、邯鄲以及代郡。為了實現國土的統一,凝聚國力,歷代趙君可謂是殫精竭慮、費盡心思,但卻始終未能如願。

公元前302年,備受中原大國欺凌、屢遭周邊小國蔑視、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趙武靈王終於決定變法圖強。頒佈“胡服騎射”法令,改革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經過數年的勵精圖治,趙國實力大盛,開始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通過一系列的軍事活動,趙國擊潰匈奴,設立雲中、九原兩郡,而後又在陰山一代修築長城以備胡虜;前296年,更是一口吞下中山國,強勢貫通趙國全境,使原本分裂的國土歸於一統。

總計趙武靈王在位期間,趙國南征北戰,先後拓地達數千裡,一舉成為中原強國,其國力之強悍、軍隊之善戰一度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只可惜後來兄弟不和、父子不親,導致“沙丘之變”一代雄主就此湮沒,一路疾馳的趙國戰車開始晃晃悠悠。

二:長平之戰後——霸王夢空,自此自保尚且不足

公元前270年,通過“商鞅變法”而迅速崛起的秦國在範睢“遠交近攻”戰略的指導之下,制定“攻魏圖韓”的軍事部署,對魏國展開猛烈的攻擊。

公元前262年,在經過八年苦戰之後,秦國終於佔領韓國野王之地,將韓國上黨郡撕裂開來,韓國國君不得不將上黨郡拱手相讓,以求秦退兵回師。奈何上黨郡守不願降秦,並且搞起了禍水東引的計量。私下與趙國接洽。商量歸降事宜。

鼠目寸光的趙國君臣欣然接受,眼見自己費盡心力到最後卻連口湯都喝不上的秦國,懷揣著滔天怒火在長平之地跟趙國擺開戰局,秦趙兩國的爭霸戰自此打響。

深明此戰重要性的秦趙兩國皆傾其所有的動員全國,發誓要在長平之地決出雌雄。求勝心切而又目光侷促的趙孝成王聽信謠言,撤廉頗而換趙括。終於一敗塗地,黯然出局,再無爭霸天下統一四海的能力和機會。

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先前震懾於趙軍而敢怒不敢言的諸侯紛紛率兵來戰,一時間,風光無限的趙國四面受敵,情勢岌岌可危。

三:地處中原——四戰之地,縱深不足,糧草難繼

由晉國演變而來的韓、趙、魏三國,雖然都名列七雄,但其地理位置實在不容樂觀,率先改革的魏國和趙國一樣都曾雄霸一時,但因為決策和地理環境的問題很快就衰弱下去,不僅如此,趙國還沒有足夠的縱深、也沒有事宜耕種的土地為國家財政提供源源不斷的糧草。所以,就整體而言,趙國雖有雄強善戰的軍隊,但其綜合國力實在不足以和秦國比長較短。而至於三晉之中韓國則更慘,雖是堂堂諸侯卻始終被動挨打,連崛起的機會都不曾有過,早早的就成了秦國的打手急先鋒。

天時不如地利,在戰國之世,好的地理位置何其重要,後來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很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其擁有富甲天下,俗稱天府的巴蜀之地,以及輕剽善戰、悍不畏死的老秦百姓。再加上可謂天險的崤山、函谷關。這種三面環山,一面絕關,可進可退的地勢之利,使堂堂秦王朝雖有昏君逆臣也可以高枕無憂,無所畏懼。

四:趙之亡,固非戰之罪也

趙國的滅亡,固然有統治不利、決策失誤的問題存在,但究其根本而言,還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當然,這也是利弊相存的,在不能集中傾國之力的同時,實際上也是把雞蛋分開藏的意思。

但“瘦子的駱駝比馬大”,“長平之戰”後一心想著趁火打劫的燕國最終還是折戟沉沙,慘敗於趙人之手。

所以,我始終認為,趙之亡,固非戰之罪也。而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罷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因為胡服騎射只是軍事層面上的改革,它確實使趙國軍力迅速強大。

但是,趙國的改革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面,並沒有像秦國的商鞅變法一樣深入而徹底地從政治、社會、法制上進行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進而傳遞至軍事層面使秦軍的戰力迅速提升而戰無不勝。

趙國的軍力雖強,但是國力不及,特別是糧食生產方面,無法支持軍隊進行曠日持久的征戰。可以把趙國比喻成一個穿著精良鎧甲、手拿精鋼武器、騎著千里馬而身無分文的窮人,其能輝煌一時,但卻註定不能持久。

個人覺得趙國有點類似現代的蘇聯。30年代蘇聯利用西方國家的衰退迅速發展了重工業,並在二戰中打造了一隻強大的軍隊,軍力幾乎可以稱雄於世界。但是蘇聯除了軍事工業和重工業,其他方面一塌糊塗,特別是糧食生產不足,長期需要進口,很容易受制於人,其結局和趙國一樣,只能輝煌一時,註定不能持久的。


anderain


趙武靈王時期,各國正是在變法熱潮發展中。即使又那麼一個強的,也足夠抵禦,可以打一兩個,但做不到獨大,消滅六國統一天下。趙國還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糧食產量少。作戰最重要的就是糧食的供應。

趙武靈王時期,秦國不僅是商鞅變法剛剛完成,實力猛增,而且巴蜀糧倉盡在秦國囊中。

再說齊國,齊宣王的稷下學宮,更是先秦文化百家爭鳴的發源地,佔有這絕佳地理位置,並且府庫充盈的齊國,也絕對不可能被趙國所滅。

剛剛李悝變法和吳起軍事改革的魏國,已經是山東六國的強國,如何能被趙國滅?

那時的楚國輝煌雖然已經是過去時,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趙國滅了其中一個國家,別的肯定會群起而攻之,還是那句話,實力不足夠強。


春秋戰國歷史故事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一場徹底的軍事改革,讓趙國成為戰國後期,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趙國也是山東六國唯一可以抵抗秦國的國家。趙國在趙武靈王時代,是有機會滅掉秦國,統一天下的。當時秦國剛剛變法不久,還不能消滅六國。秦武王舉鼎而死,秦國大亂,趙國這時興起。趙國攻滅中山國,要是能聯合六國攻函谷關,趙國從北部高原派騎兵,打閃電戰,快速偷襲秦國北部,從北部高原往南部關中平原,是有可能出奇制強滅掉秦國的。即使秦國不滅,也會被打殘的,那樣最後就可能統一六國的不是秦國,而是趙國的。只可惜趙武靈王晚年,一時錯誤,使趙國發生大亂,滅秦的計劃最終沒有去完成,趙國沒能擊敗秦國,一統六國。


東北文憲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很有魄力,可惜只有一代而終,接班人選錯導致改革夭折,之後昏庸之君頻出,把個戰國第二強國很快就折騰完了,相比秦國,殺鞅而奉其法,國策連續目標一致,有為之君拔擢名將名臣,乃一天下!


明月86906


運氣不好,正好碰到了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