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沒良心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從上述可知,武的含義和概念實際上是非常寬泛的。其中“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當中就有暗含的貶抑,從整個歷史上看來也是如此。武實際上也要一分為二的說,相較於“文”,其中還有一些異樣的成分在其中。
比如說明武宗雖然有平定叛亂的武功,擊敗韃靼的勇略,但是歷史上的記評價卻不高。有觀點認為他的一生荒淫無道,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類似的還有趙武帝石虎為人窮兵黷武,暴戾多疑,嚴刑苛政,殘虐生民。以至於一代名相房玄齡在史書中都認為其“假豹姿於羊質,騁梟心於狼性,始懷怨懟,終行篡奪。於是窮驕極侈,勞役繁興,畚鍤相尋,干戈不息,刑政嚴酷,動見誅夷,惵惵遺黎,求哀無地,戎狄殘獷,斯為甚乎!”由此樂見,“武”並非是理所當然的美諡,更加類似於對實際戰爭程度的反應。
值得一提的還有“武”這個諡號從頻率上看來用於開國之君身上的程度較多。比如魏武帝曹操、晉武帝司馬炎、成漢武帝李雄、宋武帝劉裕、梁武帝蕭衍、陳武帝陳霸先等等都是開國之君。從具體實際上看來,應該是後人認為開國之君,有天然的軍功武略,稱之為“武”是最為中肯的一個諡號。
當然,歷史上也存在文政勝於武略的“武帝”,他就是南北朝時期的齊武帝。齊武帝在位期間,十分關心百姓疾苦,齊武帝還下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人們的德行。以富國為先,不喜歡遊宴、奢靡之事,提倡節儉。對外方面,他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清明的統治使江南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社會也暫時安定。他的武略主要體現在他登基之前,平定桂陽王劉休範以及後來的沈攸之叛亂。等到他繼位之後的軍事主要就在於平定富陽唐寓之為檢籍政策而發動的叛亂。
相對於歷史上其他的“武帝”而言,齊武帝應該是比較善於文政的君王。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會整
看不見的角落
從題主的意思看,那不是封號,而是諡號或者廟號中帶“武”字。
帶武字的,一般戰功方面值得一說,但是還存在另外一些意思。
一是除了武以外,還有其他字的,這要根據其他字來定。
比如題主說的趙武靈王,除了帶領國家改革兵制,建立武功之外,還有一個“靈”字,在諡法中,靈表示的意思就是做法荒唐、有損後世。趙武靈王在立儲方面犯了大錯,最終害了趙國、害自己被活活餓死。
比如北魏的道武帝。武功很好,消滅了不少諸侯,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道武帝最早的諡號是宣武帝。“宣”字,諡法裡宣有多個含義,我認為這裡突出了他的施而不成、施而不秘、力施四方的意思。後來把宣改成了“道”,這個字諡法裡沒有,用道字大約就是把前面宣的貶義給改成了褒義。大約是行事有方、道德高尚的意思吧。不過拓跋珪配不上這個意思。
北魏太武帝,統一了北方,武功盛大至極,但殺戮太重,待人刻薄,“太”字凸顯了拓跋燾武的極致,其他方面的問題也就更明顯。
二是隻有一個武,沒有其他文字,有窮兵黷武、惟武闕文、只知武勇、行事武斷、只有武功值得一說等意思。
比如漢武帝,窮兵黷武,把前面幾代人的積累打得精光,天下戶口減半。最終只有武,其他的太缺乏了。
比如晉武帝,惟武闕文,統一天下的武功有了,但是內政方面一塌糊塗,為天下埋下了巨大隱患。
比如秦武王,只知武勇,身為一國之君,竟然好勇鬥狠,與別人比舉重,不知國政與虛名孰輕孰重,害了自己。
比如唐武宗,行事武斷,下令拆毀佛寺,相信丹藥可以長生,最終害己。
比如明武宗,應州戰事中,親手殺敵一人,一輩子值得說的也就是一次應州大捷,其他就是荒淫無道,貪杯、好玩樂。
結束語
諡號或者廟號中帶有武字,更簡單的理解就是:這位帝王當政期間殺戮太重。
除了殺自己人以外,冷兵器時代如果殺敵多,那自己人肯定也少不了大量犧牲。因此,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遇上“武”方面厲害的帝王,不是好事啊。
當然對於後世來說,當時人犧牲所建立的武功,多多少少會蔭及後世,對後人是好的。所以漢武帝被後世談及的最多,但在當時的西漢人來說,對漢武帝的評價不高。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諡號是指人死以後,後人對其評價的文字,是其一生的總結。一般用於皇帝、妃子、諸侯、大臣以及社會名流、地位很高的人,始於西周。最高規格的美諡有“文、武、成、康、莊、宣、明、睿、景、懿、襄”等。其中帶“武”字的,我最喜歡魏武侯和漢武帝。
魏武侯是魏文侯之子,戰國時期魏國第二位君主,在他的統治下魏國的百年霸業達到了巔峰。唐代著名史學家司馬貞評價其為“文始建侯,武實強盛”。
主要成就有四方征戰,稱霸中原
公元前391年,魏武侯召集韓國、趙國進行結盟,這也是繼位以來第一次結盟。三家結盟以後先戰於楚國,又戰於秦國,都已勝利而告終。在“陰晉之戰”後,魏國勢如破竹的進入關中平原,橫掃河西。隨著三晉聯盟的瓦解,魏國又先後跟齊國、楚國、趙國等國發生戰爭,都已勝利而告終,並奪取了趙國河東的大片土地。從而把魏國的百年霸業推向了巔峰。
主要過錯任人唯親,四處樹敵
魏武侯用人大大遜色於他的父親魏文侯,他使得任人唯親,任人為貴逐漸成為魏國的國策,正是由於他的這樣做法,使得吳起、公孫鞅、範睢等賢才逐漸離開魏國另謀高就。加之魏武侯盲目自大,戰略指揮不得當,使得魏國四處樹敵,以至於魏國霸業落幕後遭到他國的猛烈報復,其中秦國報復最為強烈。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也是第一位使用年號和進行自我批評下“罪己詔”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下,使得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最主要成就有三點
其一:開疆拓土
由於“文景之治”的積累,使得漢武帝有了資本進行對外戰爭。為了一雪前恥,漢武帝於公元前133年正式對匈奴開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將領對匈奴進行攻伐,最終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奪去了河套和河西地區,擴大了西域版圖。之後再東北方和南方地區,先後消滅朝鮮,設置四郡,收復南越,使得兩廣地區又重新迴歸中國版圖,至此漢帝國版圖基本形成。
其二:開創絲綢之路
漢武帝對匈奴發動戰爭的同時,又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獲得了大量的西域資料,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繫和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西域的發展,豐富了中原物質生活,並奠定了漢朝在西域諸國當中的地位。
其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並大力推行儒學,興辦太學。使得儒家學說在中國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深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但漢武帝並沒有排斥其他學說,它是以儒家為主,其他學派,如道家、法家等為輔助。
主要過錯有兩點
其一:巫蠱之禍
漢武帝對神怪詛咒之事深信不疑,由於漢武帝聽信小人讒言,相信太子劉據使用巫蠱之術,詛咒自己。漢武帝聽後非常憤怒,對太子起來殺心,迫使太子起兵反抗,但以失敗告終,最終自殺,兩位皇孫也一同遇害。而太子劉據的母親,中宮皇后衛子夫不願意受辱,也自殺身亡。但晚年漢武帝對自己的兒子和賢妻都有思念,為此還建造了“歸來望思之臺”,表達思念之情。
其二:窮兵黷武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好戰的皇帝,他自登基以來一直在發動戰爭,與民休息的時候很少,使得百姓疲敝、繁刑重斂、國力下降。漢武帝發現自己的錯誤,便下達“輪臺罪己詔”,向漢朝百姓表明自己不再動武的決心,並制定了發展農業,恢復生產,與民休息等國策。
漢武帝和魏武侯兩人的諡號都很高,他們既有功勞,也有過錯,但人無完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兩人所做的一起,對於自己的國家還是非常有利的。
星君看世界
以武功論,天下無人出漢武帝劉徹之右。但漢武帝上承文景之治,下使強漢由盛轉衰,不能稱道。
光武帝劉秀,今人戲稱“位面之子”,上馬安邦,下馬治國。南朝宋武帝劉裕,曾創下一人追砍數千人的神話,辛棄疾一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奉為圭臬。此二人向無敗績,是對“武”字的最佳詮釋!
但若論最喜歡,必須是魏武曹操!曹阿瞞智計無雙,文成武德,兼之“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直白可愛,真英雄也!更何況曹操教子有方,曹丕、曹植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這天人一般的人物,無非是自大、好色一些而已,雄性的通病,無可厚非。
以魏武詩來結尾吧: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鏡頭中的歷史
作為中華民族中最大組成人群--漢族,在整個封建社會上最應該記念、尊崇的名人,應該是創建了震古爍今的功業,建立了煌煌武功的一代偉大帝王--漢武帝劉徹。
歷史上的劉徹在繼承延續了文景之治後留下的較為充裕的國力,雄才大略地制定了反擊匈奴的宏偉計劃,慧眼識英雄,奇蹟般地提拔重用了奴隸出身的衛青、霍去病。在劉徹的領導下,具有先天傑出軍事才能衛、霍二人競成長成為光耀歷史的一代名將。
因為有了劉徹,才使得上百年來,受盡匈奴人欺凌的中原人民,有了反擊的機會和勝利的信心,一舉擊破了北方強敵的肆意侵略、掠奪。歷經幾次大的反擊,基本上消除北方匈奴的威脅和侵略。使中原人民揚眉吐氣,強勢屹立於民族之林。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遭到衛、霍大軍屢次打擊,失地千里的匈奴人才會悲傷地吟唱出如此蒼涼的民歌。千年之後作為漢人的我們,吟唱起這首匈奴民歌,還止不住對當時金戈鐵馬的反擊場景,心馳神往,蕩氣迴腸!
漢武帝劉徹不但大大開拓了漢朝的疆土,初步形成了現今中國的疆域輪廓,更使我們廣大中原子民第一次擁有了一個響亮的民族名子--漢族!這可是真刀、真槍地拚出來的名子,這可是心存畏懼的周邊民族和部族給予我們中原人的尊稱。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只有劉徹被後人尊為“武帝”,這是對劉徹一生的最高嘉獎和認可,我們會永遠記念和銘記--漢武大帝,對中華民族建立的功勳和不世武功的!
諍言無畏
描述就不準確,應該說諡號為武,古之帝王,諡號為文和武為成就最高者,唐之前不能輕易諡為文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