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黃平:烏梅河村做榜樣 鄉村振興在路上 產業發展助脫貧

有產才能富民,有業才能興家。農業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環節。

實現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近年來,貴州黃平縣上塘鎮烏梅河村黨總支部按照決戰脫貧攻堅工作總體要求,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為契機,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不斷拓寬百姓致富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支部+基地+產業+貧困戶發展模式,成為該村加快脫貧攻堅步伐的有力抓手。

烏梅河村地處上塘鎮西北部,距離鎮政府6公里,全村共有農戶590戶,18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86戶1050人,有黨員38人,轄9個村民小組,是黃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在該縣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配備精準扶貧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5人,縣派攻堅隊員3人,縣直單位幫扶單位4個。

生豬產業+貧困戶 助力脫貧攻堅

走進烏梅河村的勝興種養殖場,一眼看到兩邊大門的對聯寫著:“多吃多睡多長肉,有狀有膘有銷路”,橫批是“豬寶多多”。“哄嚕哄嚕,哄嚕哄嚕”,一頭頭胖乎乎、懶洋洋肥豬、小豬在不停的嚷叫著。“嚕嚕嚕,來囉!來囉!。”從豬場裡傳來的主人楊勝滿一陣陣的吆喝聲,映襯出烏梅河村書寫發展“養豬產業”的文章。

貴州黃平:烏梅河村做榜樣  鄉村振興在路上 產業發展助脫貧

生豬養殖,村民楊勝滿在養殖場裡給豬喂料

面對貧窮落後的烏梅河村,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脫貧攻堅任務重,農村產業單一的現狀。如今由村黨總支引導發展的黃平縣種養殖場養殖生豬、中華鱘水產品養殖產業、烤煙訂單生產基地已經成為精準扶貧的產業基地,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形成了以生豬為主的山區特色產業,輔以烤煙、中華鱘水產品養殖、稻田養魚、林下養雞等種養殖業,集生態種養、農業發展為一體,成為烏梅河村實施產業扶貧的亮點之一。

榮獲2018年縣級巾幗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農村養豬致富能手楊勝滿,一邊在給豬喂飼料,一邊樂哈哈地和我們說,“我2017年10月開始建圈從事養豬,一年分兩批來喂,2018年出欄肥豬200餘頭,每頭豬除去成本最多也只賺300--500塊錢,防疫治病打針、採料喂料還是自己嗯!如果請個人,每年還要花去兩三萬元的人工費,就賺不了多少啦!”

半標準化、半現代化的生豬養殖場,分有能繁母豬區、育肥小豬區、肥豬生產區、配種公豬圈、生活區、牧草生產區;飼料儲藏室、防病隔離區、糞便處理設施等附屬設施。據基地負責人楊勝滿介紹,“基地已投資達100萬元,土地流轉規劃面積10畝;可實現年出欄商品肥豬250頭,年為農戶提供200餘頭商品小豬,年產值預計達100萬餘元,淨創收10-12萬元以上。通過養豬不僅自己脫貧了,還可為群眾就近就地購買小豬提供方便。”

烤煙基地+農戶 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上塘鎮烏梅河村村民張和林喜笑顏開的告訴筆者:“這段時間天氣轉好,村民們都在幫我整地,今天有10個人在烤煙基地裡幹活,不負責吃飯,每天100元,少了沒人做,現在有文化、懂技術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賺錢去了,在家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隨著群眾生活越來越好,在家村民務工價格也逐年增加。”張和林一邊整地一邊說,“去年種植烤煙45畝,由於種子問題的影響,收入15萬元,今年決定種植146畝,如果保持去年收購價格,預計收入超過50萬元。”

貴州黃平:烏梅河村做榜樣  鄉村振興在路上 產業發展助脫貧

烤煙基地裡,村民張和林正在整地

據烏梅河村黨總支書記楊秀文介紹,“張和林自己也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這幾年通過流轉農民土地,大力發展烤煙,去年已經從貧困戶中出列了。由於烤煙是訂單農業,烏梅河村每年烤煙連片規模種植達260畝以上,眼下這近150畝的大片土地都是張和林一個人承包下來種煙的,整地、移栽、摘菸葉都需要請人幹活,每年每人通過烤煙務工獲得收入達到3000-5000元,忙活時烤煙基地村民們忙得熱火朝天,他們全是本村的村民,在基地裡務工的村民都需要照顧家庭和接送孩子、忙自家農活等,而在這裡他們還可以靠自己的雙手掙錢。象張和林那樣的還有潘朝貴、張健等人,年種植烤煙都在20畝以上,純收入在4-6萬元左右。”

水產養殖中華鱘 助力鄉村振興

“我是今年才來這裡養殖中華鱘魚的,這條烏梅河地處邊遠地區,山高水好,環境空氣條件優越,具備養殖中華鱘魚的最佳條件,現已經流轉了17戶15畝的土地(稻田),預計投資300萬元,5月份將正式投產,年產商品中華鱘魚15萬公斤以上,培育中華鱘魚苗50萬尾(條),年產值達500萬元。

安德文說,養殖商品鱘魚一年內就可見成效,1斤半左右便可上市銷售,市場售價在30元左右,比其他魚種不僅更有市場也更具價值。”正在烏梅河村烏梅河旁建設中華鱘養殖基地的負責人安德文說。

縣教科局幹部駐烏梅河村“第一書記”楊秀華說,“我們這裡的水適合養殖中華鱘魚,安德文是榕江人,他是我們上塘鎮通過招商引資引來的老闆,村支兩委幫他協調流轉土地事宜,已經一次性簽訂了流轉土地協議20年,每畝700元流轉費用,每三年按10%遞增,老百姓不用種地就可以掙錢,為何不幹?”

“一方水土養活一方百姓”,事實上,烏梅河只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結合村裡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通過發展種養殖業讓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小樣本。

據瞭解,烏梅河村扶貧產業基地創新多種利益鏈接模式。一是基地+貧困戶+訂單合同,二是貧困戶基地就業務工,三是土地入股分紅,目前村裡產業基地年帶動貧困勞動力務工50人,土地流轉達100餘戶,利益鏈接30戶,到2018年底,貧困戶減少到67戶203人。

貴州黃平:烏梅河村做榜樣  鄉村振興在路上 產業發展助脫貧

中華鱘魚養殖基地的烏梅河水源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烏梅河村黨總支在推進鄉村振興和產業扶貧的基礎上,固強補弱,使脫貧攻堅工作更加精準有效,使鄉村振興工作提檔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