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瓜结缘20多年!祝迪云:创业是一道“减法”题

春暖花开时节,在柯城区石室乡新东村大塘底,祝迪云与妻子在西瓜大棚里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从贩销西瓜到种植西瓜,夫妻俩与西瓜结缘20多年,始终不离不弃。支撑他们一路走下去的,不是越来越大的规模,而是越来越让客户信赖的品质。祝迪云说,创业这么多年让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学会不停做“减法”,才能始终保持初心。

与西瓜结缘20多年!祝迪云:创业是一道“减法”题

祝迪云在观察瓜苗生长情况

当贩销户,巨化吃瓜群众的专属“供瓜商”

“因为儿子先天性残疾,孩子一出生,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就重了起来。”当年迫于生计,20多岁的祝迪云走上了贩销西瓜之路,一干就是十多年。

那时候在巨化,只要是经常买西瓜的人,都认得这个瘦瘦小小的贩瓜户。不少人每天专门等着他的瓜拉过来,因为他拉过来的西瓜总是又沙又甜,比别家的瓜要好吃很多。

祝迪云贩的基本上都是衢州本地瓜。为了让回头客不失望,他跑遍了柯城区大大小小的乡镇村庄,只为贩到一车好瓜。“那时候东港、闹桥、大洲都有不少西瓜种植户,哪几家种出来的西瓜味道好,我都一清二楚。”祝迪云说,一般他都精心挑选品质好的瓜,只要是吃过他卖的瓜的巨化人,几乎都不会再去挑别家的瓜了。

贩瓜年数长了,不少西瓜种植户都劝他,既然这么懂如何挑瓜选瓜,不如你自己搞一块地种西瓜吧,种出来的瓜一定不会差。受这番话启发,祝迪云萌生了自己种瓜的念头。

2014年,祝迪云成立了云皓家庭农场,搭起西瓜大棚,专业种植西瓜,今年已经是他种瓜的第六个年头。“原来担心种出来的瓜品质不好,后来发现担心都是多余的,现在每年种出来的瓜都不够卖。”祝迪云笑着告诉记者。

当种植户,西瓜在大棚里就被“一抢而空”

前几天,记者来到祝迪云的西瓜大棚,他和妻子正在大棚里整理3月初种下去的西瓜苗。“这些瓜苗都是从温岭人那里买来的,温岭的西瓜品种一直是出了名的,口感确实比本地的更好一些。”

与西瓜结缘20多年!祝迪云:创业是一道“减法”题

祝迪云的西瓜大棚

今年,祝迪云种了13亩西瓜,共搭了五六十个西瓜大棚。“西瓜苗3月1日才移种到大棚里,你看现在过去一个月,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走进一个西瓜大棚,祝迪云忙着将瓜苗的多余边枝掐掉。最近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大棚里做日常养护,“只有把边条掐掉,主枝才能长得更壮实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后期开花结瓜。”

去年,祝迪云的西瓜大棚收成不错,亩产达到5000斤,周末平均一天就有一万多元的销量额。“我们家的西瓜从来不拉到外面去,全部都放在大棚里卖,从5月中旬上市,一直卖到国庆节之后,可以卖5个月。”祝迪云说,自家种的瓜,品质有保障,用的都是草灰和农家肥,老客户吃了之后,会再跑过来买,还会带上很多新客户过来。“我们去年一斤瓜卖2.8元,比市场价高,就算这样,西瓜只要一从大棚里摘出来就能卖完。”

精细化管理让祝迪云尝到甜头。去年,在西瓜采摘季,一到周末或节假日,总有一批批自驾游的游客组团而来,到西瓜大棚里现场体验采摘西瓜的乐趣。“多的时候,200多个孩子家长一起过来亲子游,整个大棚都被挤开了花。”

当创业者,他努力寻找“减法”题的答案

虽然种西瓜的效益一年好于一年,祝迪云却在逐年减少西瓜的种植面积。“刚开始一年要种四五十亩西瓜,今年减到只剩十几亩,其中还拿出一两亩地种了红心猕猴桃。”

明明有效益,为什么要减少规模?祝迪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四五十亩西瓜,雇人搭棚、养护就要花费一大笔人工费用,万一天气出现状况,就有可能赚不到钱;控制在一定种植规模内,夫妻两个人基本上能养护过来,人工费少了一大笔,而且养护管理更规范,西瓜品质提升了,卖得起价格,赚的钱其实差不多。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因为2017年夏天的那场大台风。一夜之间,一百多个西瓜大棚被压坏了一大半,几千斤成熟的西瓜最终只能烂在地里,“就是那一场台风,一下子卷走了上万元钱。”

在享受到创业的甜头之后,一场台风真正“吹醒”了祝迪云。“农业还是一个靠天吃饭的行业,对老天爷始终要保持一份敬畏心,尽量要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正是这道反复在心里换算多次的“加减法”,让祝迪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

这几天,虽然是西瓜大棚较为空闲的一段时光,祝迪云一有空就钻进大棚里,研究更精细化的种植管理模式。他告诉记者:“4月中下旬开花,到5月下旬,西瓜就能上市了,看现在这长势,今年应该又是一个丰收年。”

创业者说

祝迪云:我是土生土长的的农民,在土地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只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实打实的经验与做法。事实上,做农业靠天吃饭的同时,更要懂得经营管理,与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不如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风险与品质都可控。在别人都忙着做“加法”的时候,有勇气与魄力去做“减法”,这其实也是一种成功。

 记者手记

在采访祝迪云时,他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出门打工不如在家种瓜。对于大部分农村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创业动机多因生计而起,因商机而动,因市场而变,最终成功的,往往是那些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朴实创业者。创业的空间很广阔,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自己的梦想,终有成功的那一天,这是祝迪云带给我们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