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人临帖很像,但离了帖就写不好了?而有的人临帖不太像,但离帖却能写的非常好?

步雲登仙


对学书法的人来说,临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书的目标,不是写得有多么像谁,而是把自己的风格气质写出来。因此,但凡有一些书法基础的人,评价其学艺书诣的标准,是跳出法帖之外的东西。




照着临写得很好,脱帖就不会写字了,说明书法还没有入门,只是初级的摩仿阶段,只是在点画结构上能够照葫芦画瓢,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而临帖看似不像,但脱帖挥毫潇洒俊逸的,才是真正研学书法的目的。



背临训练的是脱帖之后的强记和表现能力;意临则是学悟行的思维实践再造能力。这两种临摩的方式,是相对高级的形式。在书法技艺不够精熟,仍以临学为主的阶段,尤其重要,主要是借鉴摩仿与融汇贯通,也是由生到熟、从浅入深、由业余向专业转变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新手看着写,熟手想着写,高手随性写。基础水平的不同,决定书法习写的方式截然不同。抱庸认为,在学书的最初阶段,摩仿是最有效手段,这个时候的临写练习,就是对照法帖把字临摩得越像越好,不要随意掺杂自己的东西,一招一式、干净纯净的临摩法帖,把基础夯实。在学书的中级阶段,要尽量选择背临,尔后是意临,目的在于固化基本规则、基本理论认知和审美基石,十年八年不算长。在学书的高级阶段,主要是领悟融塑,心手一体,情随字迁,写出率真性情和独特风格。这是有规律性的东西,步骤程序还是要遵循的。




抱庸斋主


我也有过类似感受。有一段时间,我连续临了《兰亭序》、《黄庭经》、《圣教序》、《洛神赋十三行》、赵孟頫《心经》、《高峰和尚行状》、《落花诗册》等等名帖。临写这一波,自认为临得不错,搁笔消化了一段时间后,离帖试写,比以前进步不少。

可是,怪事很快也随后而来。接下来临帖的时候,我的心态似乎变了,再也不像上回那样慢慢临写,力求接近原帖。而是带着一些随意性,不拘泥于字形,只在乎笔意。只要笔意达到了,字形变了也觉得无所谓;但是如果字形工整,却没有了原帖的笔意,就会禁不住再写几次。

大概是临帖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对字的结构有了信心,往后临写的时候,就会以写意为重。不过,一旦离帖写字,字并不会如临帖时那样结构不齐、东倒西歪。书法练到最后,是形和神巧妙结合,不是吗?


倚斋听风雨


一、为什么有人临帖很像,但离了帖就写不好呢?

临帖是中国书法入门必经之路,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临帖讲究的是眼到手到,即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临帖有几种方法:

一、对临:将范本放在眼前,看一笔写一笔。这是最开始的方法。

二、背临:有两种,一是单字,看整个字,然后不看帖子写整个字。二是多字,先看帖子,然后凭记将诸字临写下来。

三、意临:即临写之前,先看熟范本,然后不看范本,凭印象将范本部分或整本写下,不强求形似,只求意似。

上面讲的是实临法。

还有指临法,如在休息时.在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心临法。在脑海里对范字“演习”或“放影”。

临帖时像,离了帖子又不像,主要原因还是临帖不到位。临帖方法可参加上文。

以上方法要结合运用,反复进行这套程序:临帖——脱帖——临帖——脱帖~~

说明:(1)首先要临,不管是笔画、结构,要临到非常像为止。

临帖要注意的是,要先看清楚了、读清楚了,然后临。可以先进行临空练习(即先虚写一下,体会这一笔画轻重缓急或这个字的整体结构)。下笔即干脆利落,不要犹豫,一次到位。

(2)在临帖已经十分形似的基础上,进行脱帖练习。即在基本掌握这一笔画或这个字的书写要求基础上。凭对字帖的记忆进行练习。写完后,再去对照原帖,哪里跟原帖有出入,哪里自己记住了,哪里自己没记住~下一次练习时专门注意这些地方,直到脱帖时,也能写出基本形似的笔画或字为止。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习惯形成以后是极难改变的。所以要形成新的书写”肌肉记忆“,改变自己原有的日常的书写习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二、临帖不太像,但离帖却能写的非常好?

你所说的“非常好”,不是说非常像。这种现象的产生,个人认为主要是临帖者领悟能力高,即能比较快地掌握写字的一些要领,如结构、笔法等。但如果临帖者就此知足,可能一时会比“临帖像而离帖写不好的人”,写出好看的字(相对于对方),但长期以往如此,书法水平必定只停留于此处。古代所有大书法家,没有一个不追求先临帖临得像的,如赵孟頫、王铎留下多少临写前辈大师法帖的墨迹,按他们那样的水平,还像小学生一样临帖,何况我辈?

供参考。


风中禅影


终于有人提问这问题了,确是如此――

有的人,临摹硬笔行书字贴时,临得很像,但一离开字贴,随意写,日常写,又回到解放前了!


还有一种人,临贴不是很像,脱贴随写就很好!而且这个现象还是比较多的,随着练字多,慢写明白了其中因由:

临贴追求一模一样的,实际上是要把自己已根深蒂固的习性,彻彻底底推倒重来。

这样临写,在慢写临贴时,确实是可行的,但一旦回归到日常速度,习性又原形毕露了!

更何况,你所临的字,是书法家们努力写的“规范行书”,这与书法家们“日常行书”,也是不同的!

就连书家本人的日常字,尚且都做不到,何况是你!


而临贴不太像的人,当然有的就是读贴临贴能力差所致;

但是还有一种人,是领会了字贴上字的结体的重点、神韵后,融入到自己的字里,追求一种平衡,很快成为自己的字体、自己的风格。

正如:张三学A书法家的字,张三成功了,那么一定是有张三风格的A体字――

这就是A的字体,改善了张三字的习性,而不是彻底的否定!


练字是什么?就是书法和自己习性的结合,若想彻底抹煞自己的习性,是很难的――

一个是拿来;一个是都要;


行书一点通


有人临帖像,离帖不会写,有人临帖不像,离帖却能写的很好?

在出帖出了问题,还是被法所困束。

临帖力求尽力酷似,但是因为与古时间差有大,环境不同,而与古人学识修养有别,且有古人大都是自作内容躬书,故不可能达及古人书全貌,只能达到六七分不错了,甚而仅达二三分,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临古人之剩余之三二分,是不可能,只会固执园囿其内。不能自拔。

郑板桥说,临帖临七分,抛三分,把抛弃的三分融入自已个性笔意。因为长久不用个性意气,往往把自己宝贵的个性之源被泯灭,个性是每个人才华酵母菌,当人从艺术,长时间久与古典大师对话,而往往把个性酵母淡没,直接影响后期的艺术发展。

另外古人最后那三分,甚难,或直接不可能达及,比之当今卢中南临欧阳询,算出色的,其临不足八分,仅一个险峻之笔意,就可以说有三分不像。更不要意境了。

沃兴华云,临书十分形似,抛三分,其三分另有探究,即把自己的个性用进去。

故临摹真似,而难自抛,泯己个性,出帖不可拔腿,而凡是临之不像,恰如所言有个性寓内,而为后来创造己体,大下了才赋施展,有了古法与己个性之法糅合,写时自然臻古而出新。真正学书规律――入帖出帖创新。


狂喜淡墨a


主要原因在于方法问题。这种情况多是对临临摹的象,而不是背临临摹的象。如果背临临摹的形神俱似惟妙惟肖,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果临摹学习书法做不到背临,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是不可能写好的,不过只是其中的一种原因。

再者就是临摹学习过程不知如何总结学习过的内容。不会总结,就无法掌握书法的艺术和技法的规律。我们学习书法,不能作为书法的技法,不会总结,也就掌握不了书法技法的基本规律。在此种情况下,即便是我们能够背临,也是死法而不是活法。唯有掌握了书法技法的基本规律,我们学习到的法才是活法,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为我所用。否则,我们在具体的创作或平时的书写活动中,没有学过的字就不知如何写才能写好看了。这时的书写水平往往是参差不齐的。虽然如此,并不影响我们日常应用。聪明的古人为我还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就是集字创作书法作品,这种做法避免了初学书法,掌握字形不够,不能融会贯通的囧境。使得我们有了一个检验我们学习书法成效的最好方式。

具体到临摹不像,却能写出不错的书法作品的问题。就是第二种情况,掌握了一些如何能够将书法写好的基本规律或技法。

不过要想真正写好书法,是要两种功夫都要扎实的。因为掌握了书法的规律,古人能够写好字,但对美观的经典的字形的把握可能会有些欠缺。所以要二者兼顾才可以。比如王铎的书法作品就是如此。王铎即善于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又具有非常扎实的背临功夫,才成就了一代神笔王铎。





翰墨书道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也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一离开贴就不行了,原因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没有很好的理解原贴,特别是原帖的笔法和结构,原帖的特点,在哪个方面出现问题就解决哪个方面。二是结构问题,那就不是临帖的问题,最好是先摹临,就是买一些玻璃纸,铺在帖子上,采用双钩描红的办法,再填墨。在结构上尽量与原帖一致,这个问题不能单纯就结构而论结构,要弄懂结构的原理,注意形式美中的虚实,疏密,齐正,宾主,开合,伸缩,俯仰,向背等,结构原理就是美学原理。三是笔法问题,这解决发力,发力的轻重缓急,发力的方向,露锋藏锋等问题。从这三个方面解决临帖像不像的问题。第二个大问题很好回答,启功大师就是榜样,他十分注重字的结构,在笔法上因繁就简,临的不注重形似,而追求结体美,终成一代大家。


老营长6


临帖是技术,讲求心娴手熟。

创作是艺术,讲求既符合创作规律,又不离传统矩度的灵动。

临帖有两种:

第一、仅仅把临帖作为练习笔法、结字、排版的过程,最高标准就是一个“似”字。从形似到神似,最大限度地复原古帖的创作全过程,并且对古帖的结字、用笔、排版形成自己的印象记忆和肌肉习惯。等于武术里头的扎马、打桩、学套路。

第二,把临帖作为一种启发性创作的范本和依据。这种临帖的最高标准就是:作品既可见原帖的气象,又带自我的风骨。挑不出毛病,却又别开生面。也就是“意临”。

这两种临帖方式,本来是一先一后、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如果学书法只专注于第一种,则死;只沉迷于第二种,则病。

有的人一生临帖,都在第一种里头打转。追求对原帖的精准复制,熟则熟矣,却只会“写毛笔字”,不会艺术创作。就像专业摹制假画、伪造美元的匠人,任你鬼斧神工,永远不会是什么艺术家。而且,复制原帖一旦成了心理依赖的“舒适区”,不仅写字,就连评字、论字,都只会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就像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滋养了历代很多书法大家,也耽误很多有素描绘画天分的人,变成了只会描字画字的墨水匠。


喷子都是玻璃心


临得像原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临帖的目的是取法先贤法帖中的书法法则、方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笔法、结字、章法,意境等,以致于可以用书法的方式复制和传递文字内容无法表达的情感和其它信息。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字迹,写得再像也不可能和原帖一样,但精准临帖是一个改变书写习惯、超凡脱俗,从写字向书法创作的转变的必要练习过程。

得法的必由之路是勤奋、悟道和交流,从熟练到心手合一、再到挥洒自如地运用书法的法则和方法营造意境和表达传递情感,是书法学习三个层次。

“似我者生,像我者死”,临帖临得像,但不去领悟和交流书法的法则和方法,书法学习永远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即熟练的层次,“唯手熟尔”!


飞天龙18926001


临贴很像,但离开贴就不像了这很正常呀。

临贴像只是完成了你书法学习的第一步,说明你对字形的

线条控制能力有天赋,也说明你学书法有了顺利的起步,这

都还处于感性阶段,从这个阶段到背临也不降低水平还有

遥远的路程,从临摹到背临是学书法最艰苦的路程,可以说

是最困难的阶段,大多数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夭折,这个过程

你要把所临的作品全部背下来就等于是你把自己的书写属性

和书写惯性完全蜕变成另外一个人,这可以想象有多难。

背临的过程残酷到就像一个人做了人脸整容,如果你长了一

张王宝强的脸想通过整容变成范冰冰的脸,难度会小吗?

至于说有人不怎么临贴但离开贴也写的很好,这也很正常。

因为不临贴你就没有参考坐标了,没有对比了,你这時所谓

写的好是因为跟你自己对比的,广场老大姐都觉着自己的舞蹈

跳的不错,人人兴高采烈的,主要是旁边没有专业舞者,如果

在专业人士面前他们就知道自己的差距了,心情也就不会那么

好了。

这个问题的主要环节就在这个“贴”字上,它是关键,是核心,

有了贴就有了标准,难度一下提高百倍,没有了贴就没有

了标准和参考,那是好是坏都可以自己随便定,你说你是

世界第一也行,因为你参考的对象就是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