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粮工程看湖北:示范市县篇

专题 | 优粮工程看湖北:示范市县篇

安陆市:以优粮工程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以来,安陆市在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创建过程中,通过加强组织统筹,强化规划引领,政企合力共为,确保项目落地生效。政府以奖补资金作为撬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3.8亿元,激发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和创业热情,并吸引中央企业、省局企业、大型集团合作投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安陆市委、市政府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摆在重要地位;市政府连年推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加快粮食加工转型升级,整合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污染治理、支持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及加工企业等措施,为优质粮食产加销创造了良好环境。成立市长挂帅的安陆市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办公会研究部署,每月召开示范创建推进会,纳入2018年重点工作“五化”管理和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强化责任、任务落实。

安陆市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广征意见,先后5次组织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以及企业、专业合作社代表座谈,市政府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科学编制优质粮食工程创建工作“1+3”方案,明确了3年创建内容和推进措施。出台了《安陆市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重点示范企业遴选方案》《安陆市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遴选方案》,由孝感市粮食局组织9位专家对奖补项目实施盲评,精准识别创建主体,遴选出湖北禾丰粮油集团为“中国好粮油”行动创建的重点示范企业、20家单位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主体、市粮油质检中心为质检体系建设主体。同时,严把资金使用关。奖补资金突出扶优做强,不搞撒胡椒面,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出台了《优质粮食工程创建项目验收办法》《安陆市2018年优质粮食优质优价收购奖补办法》《安陆市“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创建项目资金奖补办法》,对项目资金奖补的原则、范围、对象、标准、拨付程序、项目建设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作了具体规定,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工程实施以来,各方面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专题 | 优粮工程看湖北:示范市县篇

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大米加工车间 刘博文/摄

“中国好粮油”行动稳步推进

一是优粮优种迈上新台阶。粮食流通领域投资3495万元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落实奖补资金823万元。其中:优质稻收购奖补300万元,低温改造奖补76.7万元,加工设备提档升级奖补78.33万元,新产品开发奖补87.72万元,放心粮油一张网奖补56万元,线上销售奖补70万元,有机稻种植认证 奖补44.7万,品牌创建奖补60万元,公共宣传费50万元。全市投资3.7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5.5万亩,较创建前增加10万亩;落实优质稻种植11.8万亩,较创建前增加9.3万亩;优质粮产量10.98万吨,较创建前增加9.18万吨;粮食优质品率达到46.16%,较创建前提升38.66%。主推“广两优香66”等两个优质稻品种连片种植,湖北禾丰粮油集团在安陆市棠棣镇河德等13个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禾丰模式”,建成2万亩“孝感香稻”核心种植示范基地;2019年打算联合全市32家新型主体成立“安陆市禾丰香稻产业化联合体”,共建10万亩孝感香稻种植基地,实施水稻良种培优推广,发展订单生产。

二是优粮优存实现新突破。全市优质粮收购量6.8万吨、销售量3.29万吨,较上年增加6.6万吨、1.7万吨;完成原粮低温仓改造 6栋、仓容3万吨,优质粮专储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加工转型迈出新步伐。全市9家龙头企业开展设备转型升级,依托3个院士工作站、8个院校开展粮食食品加工技术革新,研发出“涢宝”系列营养复合型米粉、“林昕”马蹄莲藕水饺、“德安府“高纯度果葡糖浆”等7个新产品。湖北禾丰粮油集团作为“中国好粮油”创建的重点示范企业,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31.8亿元、利税4770万元。该集团引进江苏盐城糖业集团共同投资3200万元建设“年产万吨结晶葡萄糖粉”项目,对自产的葡萄糖浆采用先进的双酶法生产工艺制得结晶葡萄糖,每吨净收益由原300元提升到1000元,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无缝对接、强强联合、互利共赢,新增销售收入4800万元、利税960万元。“互联网+粮食”新业态有新发展。湖北禾丰粮油集团等4家企业共投资175.8万元自建网站,线上线下销售实现良好业绩。湖北楚丰泉源农业公司2018年线上销售额超过510万元。“荆楚大地”粮油品牌越擦越亮。全市拥有“德安府”“花之蕊”“林昕”等湖北省著名商标3个。湖北禾丰粮油集团“德安府”香米被认定为“荆楚好粮油”产品、首届“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孝感香米”被评为“2018年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旅融合成效逐步显现。湖北长生堂高新农业公司在王义贞镇朱桥村建设“大唐田园”,以农耕体闲风格建设的有机稻田1200亩、牡丹园2000亩,打造“无边光景四时新”的田园景色,“神庵府”牌有机富硒香稻和有机富硒牡丹油线上销售额过千万元,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户发展二、三产业致富。

粮食质量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更加完善

政府实行全额奖补,以安陆市粮油质检中心为平台,投资190万元改扩建粮食质检实验室,面积达680平方米;投入资金200万元,新购置3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中心检测能力提升后,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质检服务,2018年为全市各类企业共出具检测报告389份。对储备粮4次抽样、市军供站点抽样12个批次样品24个、定点生产厂家抽样3个批次样品6个、扦取小麦、稻谷样品100余份进行检验检测分析,确保粮食收购、储存、销售、运输等环节的粮食质量安全,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技术保障。与此同时,全市大力开展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湖北楚丰泉源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种植优质稻1.2万亩,与隆平高科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粮食质量大数据平台,利用手机客户端即可查询,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服务成效凸显

全市组织异地专家评审,遴选出2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主体,完成投资9511万元,2018年底已全部建成,并通过第三方审计验收,落实奖补资金1374万元。服务能力辐射各乡镇,共烘干粮食12万吨,代加工20万吨、代储存7.5万吨、代销售9.5万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湖北花中花农业股份公司投资349万元建设“五代”产后服务中心,增加63台套清理机械设备,处理能力从200吨/小时提高到300吨/小时,新增真空包装机1台,为农户整理烘干6万余吨,代加工2万余吨,创效益380万元。

枣阳市:抓住重点 强化措施 快速推进创建工作

枣阳是湖北省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之一。2017年以来,枣阳市发挥粮源充足,加工实力雄厚的优势,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打造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8万亩优质粮食种植基地、30个放心粮油连锁店、20个产后服务中心、3个粮食精深加工项目,建成一个库站合一的质检站,经第三方评估验收,资金已全额拨付,全市有三个粮油品牌被授予“荆楚好粮油”称号,“中国好粮油”创建、产后服务中心、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三个子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三足鼎立,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专题 | 优粮工程看湖北:示范市县篇

湖北省枣阳市中国好粮油小麦种植基地 刘博文/摄

政府重视 部门配合 方案制定合理

根据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枣阳实际,制定了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利用三年时间建设20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农民种植收益提高20%以上,优质种植品率提升30%以上,建成1家产后服务中心,完善提升质检机构2家,培育2个“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争创“中国好粮油”品牌2个以上,“荆楚好粮油”品牌5个以上,争创地域优质粮油品牌1个以上,争创省级放心粮油示范连锁店3个,打造枣阳好粮油品牌,方案得到了湖北省粮食局的批准。为了确保枣阳市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创建工作取得成功,市政府将优质粮食工程创建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市粮食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建工作的具体事宜;凡是涉及创建工作的单位,一律将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创建作为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工作任务,创优工作由创建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定期召开督办协调会,听取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督办申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同时,市粮食局、财政局联合起草了《创建优质粮食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抽调专人负责项目申报、资金使用的审核,所有企业项目申报一经审核通过,必须签订创建优质粮食工程项目申报承诺书。从项目申报、考核验收到资金拨付,制定了一套科学而严谨的监管制度,确保了项目实施公开透明,依法依规。

抓住重点 强化措施 快速推进创建工作

(一)优粮优产,夯实创优基础

从源头抓起,建立优质粮食种植基地。由政府统筹,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粮食局、龙头企业参与,根据土壤、水源条件,在全市挑选4个乡镇种植6万亩优质小麦,5个乡镇种植2万亩优质水稻。征求种粮农民、龙头企业和消费者意见,确定2至3个优质品种,实行连片种植,统防统治,整村推进。市政府整合涉农资金,用于优质粮食种植基地建设,极大地提振了精神,鼓舞了士气,优质粮食种植基地迅速得到落实。有了优质原粮基地做保证,夯实了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的基础。

(二)优粮优购,调动种优热情

为了解决种植优质粮食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优质粮源,在收购上,采取由龙头企业对农民签订订单,以每斤高于市场6分钱的价格收购优质粮食,订单履约率达到30%以上。同时发挥国有粮库、大型龙头企业的仓储优势,对优质粮食实行单收单存,优质优价,确保农民种植收益提高20%以上,优质品率提升30%以上。优粮优购,保证了粮食加工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调动了农民种植优质粮食的积极性。

(三)优粮优储,筑牢创优体系

枣阳政策性和粮食储备数量大、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该市结合优质粮食工程创建,投资2000多万元,对全市所有存储企业,推行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低温储粮四项新技术,全市政策性粮食储备四项新技术应用率达到100%,在全省开展的“粮食大清查”和库容库貌“百日整治”活动中,枣阳市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的要求,依托枣阳国家粮食储备库,实行库站合一,投资400余万元,组建“枣阳市粮食质量检测监测站”;几家民营企业投资200多万元,完善质检体系,提升了枣阳粮食检测机构的整体实力,筑牢了枣阳优质粮食工程的创优体系。

(四)优粮优加,增强创优实力

枣阳市抓住麦面加工这一传统优势,结合优质粮食工程创建,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开展优质加工。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投入1550万元,建成全程机械化运行、高效节能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2个;投资512万元,改扩建日处理小麦600吨生产线,面粉出粉率提高4.5%,优质品率提高25%。枣阳市三杰麦面有限公司投资1440万元,新上两条日产60吨果蔬挂面生产线,产品供不应求。枣阳军盾米业、骏马面业等一批民营企业投资3200万元,新上或技改项目,提升了枣阳粮油的整体加工实力,为占领市场,实现优质销售,抢占了先机。

(五)优粮优销,拓展创优市场

枣阳以争创“中国好粮油”为契机,大搞品牌创建,对好的品牌予以重奖。被评为“荆楚好粮油”,每个品牌奖励50万元,对获得“中国好粮油”称号的,每个品牌奖励100万元。在优销上,以配送中心为主,以连锁店为辅,实现放心粮油全覆盖,配送量和销售额分别实现年增长5%。在国家和省级“好粮油”销售平台开展“枣阳好粮油”线上销售,重点支持被评为“荆楚好粮油”的优质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在大、中型城市的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设立“枣阳好粮油”专柜;组织企业参加荆楚粮油“走出去”行动计划,积极搭建产销合作平台,通过品牌效益和品质保障,打开了“枣阳粮油”优粮优销新局面。

(六)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关注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为了宣传造势,营造氛围,对创优工程涉及到的9个乡镇种植基地,以及“中国好粮油”“产后服务中心”“质检服务中心”创建工作中涉及到的企业,制定了统一的标识牌,在高速公路及入城醒目处设置了优质粮食工程创建工作宣传牌,以此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优质粮食工程。制作枣阳市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市)电视专题片和宣传画册,对整个创建工作,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发挥了档案管理和宣传弘扬的作用。

天门市:突出特色重点 服务企业农民

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天门市作为10个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之一,严格按照创建工作相关要求,有序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和粮油质量监测体系项目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项目28个,“好粮油行动计划”建设项目12个,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项目1个,落实优质粮食种植基地22.6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11万亩,新增6.7万亩。优质稻谷产量和加工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分别达到53.2万吨和39.5万吨,较上年增加15万吨和3.7万吨。实际完成投资14964万元,占计划总投资14442万元的103.6%;示范企业完成投资7910万元,占计划投资6900万元的114.6%;省下达专项资金3600万元,已使用2965万元,资金使用率82.4%。

专题 | 优粮工程看湖北:示范市县篇

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产后服务中心 刘博文/摄

因地制宜,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

一是突出特色,建设优质粮食种植基地。优质粮食种植基地建设是创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基础。天门市结合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门出台虾稻共作奖励和保险文件,以庄品健、华丰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按照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突出发展虾稻综合种养、富硒稻、再生稻等绿色优质的特色种植模式,在石家河、佛子山、皂市、卢市等16个粮食主产乡镇开展了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市3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落实优质粮食种植基地22.6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2.7%。

二是突出重点,打造示范龙头企业。结合全市粮食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示范企业建设要求,天门市以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争创“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为目的,遴选确定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同步创建,并按照“补短板、扬长处、促发展”的原则,设计了具体的创建方案。湖北庄品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里投资1.86亿元,建设3.6万亩优质粮食种植基地、日烘干能力2000吨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及“留胚米”和小包装生产线,改造10万吨准低温储粮仓房、日处理能力2500吨的粮食清整设施以及库区环境,探索建立粮食质量追溯体系,在天猫、京东等网上平台建设企业旗舰店,争创“中国好粮油”产品称号。

三是突出品牌,扩大优质粮油影响力。统筹运用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采取技改贴息和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庄品健、金璨、陆子、文鹤、天鑫等加工企业加大技改力度;鼓励庄品健、金璨、天喜等龙头企业执行“中国好粮油”等优质粮油标准,充分利用虾稻、富硒稻等特色原料,推出优质粮油产品,丰富产品类别。

合理布局,实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全覆盖

一是结合实际,合理制定建设方案。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保障粮食收获质量的基础,国家和省要求实现全市粮食主产乡镇产后专业化服务需求全覆盖,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为了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落到实处,多次邀请有影响力的粮食新型主体、重点企业以及相关科局进行座谈会,结合全市粮食生产的实际需求,将增加粮食烘干整理能力和准低温储粮技术运用作为建设重点,制定了建设方案。

二是严格把关,认真做好项目审核工作。按照“自有需求、自愿建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原则,制定下发了《关于申报“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项目的通知》,面向全市进行了项目征集,还组成联合工作专班,对上报的项目进行逐一审核。全市各粮食经营主体共上报建设项目47个,对建设主体基础条件和建设能力进行了筛选,审核确定项目28个,既避免了同一区域内项目扎堆,又做到了重点区域不出现建设空白,兼顾了区域布局平衡,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

三是加强督导,确保建设按期完成。为了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市粮食局与市农业局一起,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在天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举行优质水稻种植及烘干机操作培训会,还定期开展巡回督导,督促项目建设主体抓紧项目施工,定期上报建设进度图片,确保产后服务体系发挥惠农效应。目前,28个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共新增日烘干能力6580吨,全年共烘干粮食9.8万吨,占优质稻谷产量的18.4%。

精心组织,统筹做好公共服务

一是全面升级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全市粮油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项目计划对市粮油质量监测站实验室面积进行适当拓展,完善水电、通风、控温等环境基础设施,提升检验检测环境,满足实验需要;按照“先急后缓,缺一补一”的原则,补充部分质量安全监测快速检验设施,有效提升粮油质量监测站检验检测能力,实现与省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的有效对接。目前,实验室升级改造项目已全部完成,共完成投资240万元,改造实验室面积600平方米,添置各类检验仪器23台(套)。

二是扎实开展粮油产销对接。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虾稻、富硒稻等特色优质粮油产品;开展品牌创建,鼓励庄品健、四海科技等企业争创“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好粮油”等称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庄品健、四海科技、金璨农业等粮食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粮油产品展销,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发展。全年共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哈尔滨粮交会、福建产销洽淡会、荆楚大地粮油精品展等各类展销5次,参展企业达22(家)次。

三是认真开展荆楚好粮油产品推荐。按照“中国好粮油”产品审核上报的要求,对庄品健、金璨、天喜等企业的粮油产品进行了质量监测检验,对部分不能检验的指标,送至上海粮油食品检验监测中心进行检验。在检验监测的基础上,对庄品健状元油粘米和天喜牌芝麻油进行了审核推荐。目前,庄品健状元油粘米、深山老农香软米已获得“荆楚好粮油”称号,被推荐参与“中国好粮油”产品评选。

四是组织开展“天门好大米”评选。协调市粮食行业协会与市富硒产业联盟举办了首届“领尚杯”天门好大米评选活动,组织了10位专家评委和20位群众评委,根据国家标准对米饭气味、外观结构、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等指标进行了现场品尝评分,还将参评大米送至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了检测,最后组织农业种植专家对品种的合法性、抗逆性、丰产性、适应性进行了会审。在申报参评的53份大米产品中评选出了“五大优质大米产品”“十大优质大米品种”和“十大群众喜好的大米品种”。

潜江市:优质粮食工程助推虾稻产业发展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粮食产业发展,潜江市紧紧围绕“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这一中心,以“提高虾稻品质,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抓手,立足虾稻产业发展,全策全力,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专题 | 优粮工程看湖北:示范市县篇

一、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做“实”虾稻产业

根据湖北省财政厅、省粮食局《关于在全省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潜江市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印发了《潜江市创建“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实施方案》。此方案包括发展优质虾稻产业、构建产后服务网络、建设质检检测体系、完善虾稻营销体系、拓展虾稻产业链、开展品牌培育和宣传等6个方面。2018年,潜江市把虾稻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安排资金20105万元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其中本市统筹整合资金16805万元发展优质虾稻生产,安排专项资金310万元鼓励虾稻营销体系建设、580万元扶持虾稻产业链建设、720万元支持“潜江虾稻”品牌培育宣传,为促进全市虾稻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支持虾稻基地发展,做“强”虾稻产业

潜江市坚持把发展虾稻产业作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作为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创建的切入点,在优质虾稻示范基地建设、虾稻优质品种推广应用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一是抓好巨金米业、虾乡食品等优质粮食工程示范企业开展虾稻基地建设。今年来,2个示范企业在龙湾、渔洋、熊口、白鹭湖、后湖、运粮湖、积玉口等8个区镇处完成虾稻种植、订单生产基地12.7万亩。二是搞好虾稻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与大专院校合作开展了25个虾稻新品种的选育,主推了适合潜江“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品种3个。三是整合资金750万元实行订单生产收购奖补,按150元/亩的标准补贴5万亩优质虾稻订单生产优价收购,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补贴给粮食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再适当加价,对虾稻优质品种按高于国家托市价0.1元/公斤以上优价收购,虾稻主推品种按高于国家托市价1.50元/公斤以上优价收购。通过这种以奖代补的形式,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虾稻产业布局,激励农户发展虾稻连片种植、参与订单生产的积极性,以做大做强潜江市虾稻产业。

三、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做“细”虾稻产业

为加强虾稻质量的监测,着力解决虾稻质量安全预警监测与检验把关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以潜江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基础,投入专项资金230万元,全面建立以“市级粮食质量监测机构为核心、龙头企业检验室为支撑”的二级联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配齐必备的仪器设备和设施,提升质检能力及效率,实现全市虾稻产品检验监测率70%以上。二是支持虾稻加工示范企业建立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虾稻全产业链质量可追溯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控体系。潜江巨金米业、湖北虾乡食品投资250万元,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的全产业链可追溯系统,已实现虾稻种植基地24小时监控。

四、提升虾稻产品标准,做“精”虾稻产业

潜江市在虾稻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一是积极与省粮油质量监测中心、相关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展开深度合作,在制定并实施《“潜江虾稻”米地方标准》《“潜江虾稻”大米生产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后,积极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已于2018年7月将《潜江虾稻米》地方标准上升为湖北荆楚大地团体标准。二是支持潜江巨金米业1万亩“国家虾稻生态种养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核心示范区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工作全面完成,相关示范试验正有条不紊地展开,2018年8月已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的中期验收,为潜江市虾稻产业向标准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三是与武汉轻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稻米精深加工产品技术创新战略合作联盟,筹建“潜江虾稻”大米研发中心,建立技术孵化基地、协同创新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产业培训基地,每年研发2~3个虾稻大米精深加工休闲食品,并予以推广。

五、加大虾稻品牌宣传,做“响”虾稻产业

潜江市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培育、孵化“潜江虾稻”品牌。一是全力打造“中国好粮油”产品,扎实开展“中国好粮油”和“荆楚好粮油”产品遴选和推荐工作。积极支持“潜江虾稻”申创“中国好粮油”公用品牌,着力打造“水乡虾稻”“虾乡稻”2个“中国好粮油”产品。二是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潜江虾稻”膳食营养健康宣传,引导老百姓科学消费。支持虾稻龙头企业借助国家和省级“好粮油”销售平台,做大“潜江虾稻”线上销售。目前巨金米业、虾乡食品和心辉粮油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线上营销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三是深入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组织虾稻加工企业,参加各级各类粮油展会和展示推介会。2018年组织6家省、市龙头企业分别赴南非、福建、武汉等地参加展示推介会,把“潜江虾稻”品牌影响力推向全国乃至全球。潜江市虾稻企业代表巨金米业走出国门,6月在南非、莫桑比克与当地经销商和农业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协议。在第二届中国(潜江)虾稻博览会期间,举办“全国名优特色稻米展”,邀请8个省份43多家著名企业到潜参展交流,使“潜江虾稻”产品的知名度、辐射力和影响力逐年攀升。

来源:2019年第4期《中国粮食经济》

专题 | 优粮工程看湖北:示范市县篇

点右下好看

好运转给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