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所得稿件,轰动全世界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所得稿件,轰动全世界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国民党对共产党所领导的苏区政府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军事打压、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企图将中国的红色革命扼杀在襁褓之中。在对共的一系列政策中,其中新闻封锁危害甚烈。在该政策下,国民党运用其强大的宣传机构,聘用御用“软骨”文人,对共产党苏区进行了“妖魔化”的描写,使人们谈“红”色变。

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的前夜,杨虎城、张学良将军悄悄与西北苏区达成停战协议,这为新闻记者进入苏区采访撕开了一道小口。美国无党派记者埃德加.斯诺趁此契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苏区进行采访,他发挥了新闻记者“扫雪工”的精神,运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写下了一系列有关西北苏区的客观、真实性报导。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红色政权的真实样貌。许多读者受此书影响,排除万难,欣然奔赴西北延安参加红色革命。

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曾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曾评价到:“后代的青年将会以感激的心情诵读他的经典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它永远是他的星星,代表着他对于未来更健康、更干净的世界的希望。”

直到作者去世以后,该书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通俗读物,在全世界拥有亿万读者。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书进行介绍:

(一)那些“身价不菲”的红军领导人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所得稿件,轰动全世界

此处的“身价不菲”并非指红军领导人拥有万贯家财,红军领导人不同于那些腰缠万贯的反动军阀,他们大都没有大量的个人财富,过着极其检朴、轻淡的生活。此处的身价是指国民党政府对其“悬赏”的价格,毛泽东二十五万元银洋、朱德二十五万元银洋、林彪十万元银洋、彭德怀五万到十万元银洋、徐海东十万元银洋、周恩来八万银洋......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一个普通红军大学学员每个月的教育费用,包括伙食、衣著、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十五元银洋,一年一百八十元银洋,五百五十五年才有十万元银洋。为什么国民党政府对这些红军领导人如此恐惧,不惜重金取其首级呢?那么我们需要对这群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1、一个儒雅的革命者——周恩来

周恩来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是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斯诺评价其为;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在上海领导六十万工人大罢工,使蒋介石边不血刃地获得上海政权;在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组建立第一支红军队伍;在广州组织了著名的广州公社.....

一个知识分子能放弃中国传统的中庸和面子哲学,而多次组织暴力革命,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革命掌舵者——毛泽东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毛泽东精通中国旧学,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世事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3、“三军”统帅——朱德

有人把朱德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他年过百半,身体结实,天性温和,诚实可靠。喜欢运动,酷爱读书,爱护部下。朱德读过十年私熟、考过科举,进过讲武堂,到过欧洲、苏联学习。参加过辛亥革命,国内第一次、第二次革命,后加入红军。斯诺曾这样高度评价过朱德:对于红军队伍来说,朱德是稳定的象征,是同传统和过去历史间的联系。因为他在内地亲身经历了清朝以来整个革命运动的发展最缓慢和最根本的阶段。他的经历是土生土长,扎根于中国的内地,他熟悉内地从北到南的绝大部分地势,熟悉当地的民情风俗。

除此以外,在红军队伍中还有黄埔军校毕业战无不胜的林彪;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一把菜刀建立一个苏区的贺龙;留学到过日、美、苏三国,懂日语,能用英语演讲,俄语水平也很高的洛甫;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区领导人大都文化水平较高,战斗经验丰富,性情谦和,对中国最底层的农民、工人抱有深深的同情,为了他们所信仰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中国大地上实现,可以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国民党政府将他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惜花重金将他们除之而后快。

(二)那些不可战胜的红军战士

国民党的政治宣传机器将红军战士描写为由“文匪”领导的一种新式流寇、一批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揭开神秘的面纱,那么真正的红军战士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平均年龄只有十九岁,是一支年轻的军队;他们百分之九十六来自农民和工人这一群体,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具有极强的革命精神;百分之六七十的士兵通过学习能够写简单的信件、文章、标语、传单等,这是一支学习型的军队;他们没有正规的薪饷,维持红军队伍的运转,只需极少的经费,他们靠分配所得的土地耕种获取收益,是一支纯粹的革命队伍;他们不抽烟、不喝酒、不抽鸦片、不奸淫妇女,是一支纪律性极强的军队;他们的武器有百分之六七十是从敌人那里夺来的,武器装备水平并不亚于南京政府......

记者斯诺曾感叹到:“正规红军的年轻、精神、训练、纪律、出色的装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是一支政治上铁打的军队。”这样的军队完全有别于中国旧式的军阀队伍,他们具有极强的战斗性,绝不是“银洋蜡枪头”,他们有能力抵挡得住敌人的进攻,有能力推动中国红色革命走向成功。他们战斗的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就连蒋介石的部下也不不得承认,从整体上来说,他们是那么的无敌。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所得稿件,轰动全世界

(三)红星照耀下的苏区百姓生活状态

在红军进入西北之前,饥饿、贫穷、天灾、疾病在西北肆虐,成千上万的人饿死或病死,卖妻鬻女现象大量存在,政府不仅不进行救济,反而继续征收苛捐杂税,西北地区民不聊生。当“红星”出现在西北时,作为希望和自由的象征,西北的“红色”革命以燎原之势迅速开展起来。在红军所控制的地方,红军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等措施,使得农民在经济上拥有了土地,在政治上有了选举权,在文化上有了受教育权......西北地区面貌焕然一新:贪官污吏没有了,乞丐和失业被“消灭”了,奴婢和卖淫绝迹了......当记者问及农民对苏区政府的态度时,农民总是有力而肯定地表示拥护,而且多半回答时所用的是“我们的政府”。有一个例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区首脑毛泽东在村庄里行走时,只需带一个警卫,丝豪不用担心他的安全,尽管他的首级值二十五万元银洋。民众对于苏区政府的支持,可从此窥一斑以见全豹。

(四) 苏区政府的运行制度

苏区政府为何能在国民党十年围困中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一切缘于苏区政府制度的内在生命力。在西北这一积贫积弱的地方,共产党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消灭了地主制度存在的基础,维护了农民的生存权,对于一个能让自己吃饱饭的政府,农民必然会拼了命地去保护这个政府的存在;在中国漫长而又黑暗的封建制度中,农民是从来没有选举权的,而在苏区政府所管辖的地方,政府采取了大范围的代议制度,使得农民可以参政议政,成为这个政府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苏区政府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政权,在党外设有共青团,在共青团之下又有少年先锋队和儿童团,成年的农民可以参加贫民会、抗日协会、农卫队、游击队,甚至哥老会这个秘密会社也可以加入到苏维埃生活中,妇女也被允许参与这个政权的一切活动,成年、青年、少年、儿童都被发动起来了,人人皆在保卫这个政权,使得这个政权牢不可破;在经济上,政府并没有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只允许“公”的存在,绝对禁止“私”的存在,而是“公”、“私”并行,激发社会的活力;在金融上,苏区政府发行自己的纸币,开办了自己的银行,确保苏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税收上,对农民从不征税,对地主和高利贷者课以重税,大部分民众的税赋负担很小;在战争策略上,根据自身的实力,采取了运动战和游击战等行之有效的策略......

苏区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革除了当地以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存在的弊端,满足了在人数上处于优势地位农民的利益,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这就是“红旗”能够在中国大地上饱经风雨而屹然不倒的原因所在。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所得稿件,轰动全世界

结语

“新闻的生命在于客观真实”。斯诺涉险深入苏区,采访所得的一系列客观真实报道,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军政府所描写的“妖魔化”苏区。此书的流传,突破了国军政府对于苏区政府的“舆论包围”,在民众的心中埋下了未来红色革命的种子,其威力不亚于一颗原子弹。法国剧作家博马舍说过“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笔者认为“若赞美无自由,则批评也毫无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