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籍退休教師再談因材施教:“走班”不可取,唯有走心才有收穫


雅安籍退休教師再談因材施教:“走班”不可取,唯有走心才有收穫

關於因材施教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分層教學可以算是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法。

國家設置不同學習專業的學校,其實也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一種體現。你讓有體育天賦、也喜歡體育的學生去學習美術,那這類學生的天才就可能被湮沒,反過來,一些學生既有繪畫天賦,又喜歡美術,你卻硬要這類學生去學習體育,同樣會毀滅這些可能成為藝術家的學生。

人的一生很短暫,很少有全才出現。所以社會和家長都要儘量地順應孩子的發展的心理需要和可能的個性發展趨勢,不可違逆學生個性,按照家長或學校的意志,把學生驅趕到學生不願意的人生道路上去。

同時,社會建設也卻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這就是任何國家都要開班各種不同專業的學校的原因。不能夠把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的設置看成是“不公平教學”。

另一種分層教學思想在中學和小學建設中的表現就是——不再被“絕對公平教育”的思想束縛,各省市縣的中小學都分化出重點中小學和普通中小學。儘管行政部門進退維谷,但是還是得把這種分層辦學進行下去。

有的行政區域,雖然由所有的老牌名校和省重點學校,讓轄區內的普通學校也掛上了老牌名校的牌子,似乎整個轄區的所有學校都升格為名校了,其實家長和老師都很清楚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家長還是隻去追求眾人所向往的老牌名校。因此,社會實際上接受了這種“不公平”的大面積分層教育的社會現實。

隨著中小學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存在,在一所學校內,也就不可逆轉地出現了班級分層教學的具體形式,“重點班”“實驗班”“提高班”“基礎班”之類的班級。

大中小學以學校特點招生的分層教學實施起來,難度小,好操作。但是在一個班集體內具體操作分層教學則十分困難。所以很多教師最好的、最輕鬆的做法就是,按照教材結構和上級教學部門的指令,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但是,從學生髮展的實際需要來講,只有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是在一個小小的班級裡也應該實行分層教學。

為什麼在一個小小的班級裡,也該實行分層教學,這個道理人人都知道: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即使是通過統一招生考試收進來的,其個人特點、成長環境、思想意識、知識儲備、學習能力都有相對的差異。而傳統的班級教學往往是同一管理、同一講課、同一作業,教師一般只能夠依據大多數學生的情況來制定教育教學內容,採取同一的方式方法來完成上級規定的教學任務。

一般情況下,雖然教師也知道要有區別對待不同的教學對象,但是礙於時間、精力和家長、乃至於上級行政部門的壓力,還是採取保守的常規做法,避免了無窮的麻煩。因為多做事,往往會“犯錯誤”,弄不好得到的往往是招來非議。但是,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也為了你自身的工作更有成效,才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提高。在班級內也是應該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

對於理論上的問題,我想大家都很清楚,本人只是一名從事多年教育工作的退休老師,不是什麼“磚家”,因此在這裡,只談談我對分層教學的個人看法,屬於一家之言,供老師們思考。

分成教學具體該怎麼做呢?有些專家說:在教學中,從學習成績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這些提法很正確,但是怎麼操作卻很困難。

曾經,我看到有位專家介紹經驗說:根據學校進行的主要文化課摸底結果,按照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分成三個或四個層次,組成新的教學集體(暫稱之為A、B、C、D教學班)。“走班”並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學習這些文化課的時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課。

“走班”實際上是一種運動式的、大範圍的分層。它的特點是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確定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降低了“學困生”的學習難度,又滿足了“學優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

這裡專家講的,實際上是當前一些學校流行的重點班、培優班、基礎班之類的分班教學的“變種”,換了一個“走班”的名稱。當然學校敢於這樣做,也不失為一種相對的好辦法。但是,這種方法又給教學管理,班主任工作、學科教育效果、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認定等方面,又帶了無窮的麻煩。

對於一個教師來說,在自己所教學的班級內如何相對地分層教學更是困難,但為了出更好的成績又是必須研究的課題。儘管很難,但是你努力去做了,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班級內的分層教學,最難的是教材處理。對於同一個知識點,學生的感知能力肯定有差異。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理解的時間安排上,傳授的方式上,恐怕只能夠是統一的,按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

換句話說,教師不可能為了少數優生開快車,也不可能因為基礎差的學生,放慢速度,甚至多次反覆講述同一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在預習上做文章,主要抓兩頭的學生。老師有精力,可以個別指導,讓差生信任你,覺得你和藹可親,又是知識淵博的,生活上可信賴的朋友。

如果差生少,教師每週花一點時間個別交流;如果差生多,一般以學習優生與差生相結合的學習小組為佳,優生帶動差生,在教師講新課之前,讓差生有一些基本的認識,便於差生能夠聽懂課堂教師所講,能夠跟上中等學生的思維進度,優生則在預習中基本解決學習問題,課堂教學對優生來說已經變成了鞏固和提高的過程。

這樣做,還必須做好優生的工作,讓學生懂得幫助差生,其實不僅不是耽誤了自己的學習時間,反而有助於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同時,學習小組的名稱,一定不要叫什麼幫差學習小組之類,避免不必要的精神刺激,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對於學習成績特差生或特優生,教師一般需要自己上陣和學生一起思考、一起研究,重在通過學習某個問題的實踐培養起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法。如果預習成了空白,教師要敢於用課堂上的時間,讓優差組合的學習小組進行小組學習。

教師一定不要被教材進度束縛了手腳,先慢是為了將來的快,磨刀不誤砍柴工。如果你老是被教材牽著鼻子走(特別是語言文字科更不要拍能不能完成教材任務),你的學生好的預習習慣不容易形成,獨立思考能力不會產生,你也就永遠走不出學生被動接受教學的困境。

對於優生,也必須指導他主動探求的習慣,要求他不滿足於眼前所講的內容,要這樣的學生在知識的探求上有橫向的拓展和縱向的突破,永遠走在教師班級知識教學的前面。你和這些優生的關係,應該是布特納與數學天才高斯的關係,是學習道路上知心朋友。

教材方面,要先有區別於部頒教材和上級教研部門的進度安排。一些文科的內容還可以取捨或增補。理科的教學,至少在知識點教學的安排上和深難度處理上也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如果一味按要求拉完課程了事,其隱患無窮,得不償失。

我曾經在語文教學中做過大膽探索,有時一節課可以處理幾篇課文,有時一篇課文我要上幾周。比如我當年在名山中學初八五級班上上《論語十則》時,我就分類補充了近20則,還組織學生在講臺上談學習,而且內容不設防,只要是談與學習有關的都可以,長短不論,越長越好,隨便學生敞開說。

在高中上《祝福》時,我的重點通過詞句分析,評價小說中的各種人物,花了整整六節的正課,觀點上也不以教參為準,學生見仁見智,但要求必須從魯迅的原文裡找依據支持學生自己的觀點。學習《庖丁解牛》,除了必要的詞句訓練意外,我讓學生思考,結合社會現實談談庖丁的刀“解牛二十年”他的刀總能夠在牛體的空隙裡運行,一點筋骨都不會碰到,解牛數千,二十年來其刀還是像剛從磨刀石上磨了一樣。這對於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探求精神無疑時十分有益的。

作業佈置上,也應該是分層的佈置,千萬不可一味用高強度的訓練量和檢查懲罰的高壓政策對付學生。儘管,大運動量和懲罰是有效果的,但不是最佳的作業訓練方法。我記得,我讀出中的時候後,那時的數學教材很厚,知識點並不多,只是每個例題之後,都有幾十道練習題。

我的數學老師趙桂芳佈置練習作業時,就是選擇3至5道必做題,其餘就讓學生喜歡做就做,不喜歡就不做。我們班上很多學生都為了表現自己,基本上都要多做一兩道。有一次,學習了三角形和圓相結合的單元以後,趙老師給了我們一道思考題,而且提示了,要解這道題,關鍵是設置輔助線。

她出了題後,說看誰能夠最先解出來。結果,我們全班同學基本上都動起來了,快到一個周的時間,我和另外一個同學終於解答出來了。趙老師才說,這是一道高考幾何題。那時,我們別提有多興奮。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其影響至少對我和一部分同學來說是深遠的。

不管你施以怎樣不同的教學方法,只要你付出了勞動,都會有收穫,但是你要記住,有的人是事倍功半,而有的人是事半功倍。走路雖然只要方向一致,可以殊途同歸,但路線選擇不對,總要多走些冤枉路。在優差生輔導、教材處理、作業如何佈置這三方面如努力實行班級內的分層教學,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也是辛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