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殘疾小夥離世,曾臥床35年,全村400多人送行,他做了啥事?

4月10日,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高集鄉張行莊行政村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喪禮:全村的400多人自發來送村民張常海的最後一程,前一天的中午,這位農村小夥不幸離世,而在這之前,他已經因為殘疾臥床了35年。

一位臥床35年的農村殘疾小夥離世,卻能讓全村400多人自發送行,他到底做了啥事?答案是這位普通農民在生前答應了遺體捐獻,他也成為村裡第一位遺體捐獻的人,於是村民們決定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張常海的敬意。這一整場送行都是靜悄悄的,而且前來送行的人們都十分整齊有序。

農村殘疾小夥離世,曾臥床35年,全村400多人送行,他做了啥事?

這與農村普遍的喪葬場面有所不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很多農民去世之後,家人都會對喪禮大操大辦,伴隨著無休止的鞭炮、煙花和哀樂,場面通常十分熱鬧,從這個角度來說,張行莊行政村的這一場送行除了引人動容之外,也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殯葬的移風易俗。

早年間,農民普遍抱著“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因此土葬的方式在農村十分盛行,後來為了保護環境和節約土地資源,部分農村地區開始推行火葬,不過仍然要遵守世俗傳統,該有的規矩一點都不能少,到了如今,已經不少農民願意通過捐贈的方式,把自己的遺體和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農村殘疾小夥離世,曾臥床35年,全村400多人送行,他做了啥事?

事實上,中國農民捐獻遺體的例子可以追溯到21年前,1998年,76歲的湖北省竹溪縣兵營鄉五勝村的農民陳映隆去世,按照他的意願,他的遺體被無償捐獻給醫院,這也是我國願意無償捐獻遺體的首位農民。

這幾年,願意參與遺體捐獻的農民越來越多,很多農民像張常海一樣,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到,無償捐獻遺體、器官和眼角膜等能夠幫到有需要的人,於是他們在生前承諾,去世之後將把遺體捐獻出去,算是自己給這個世界最後留下的禮物。

農村殘疾小夥離世,曾臥床35年,全村400多人送行,他做了啥事?

可以想見的是,對於一直相信入土為安的農民而言,做這樣的決定對張常海這類的捐贈者和他們的家人來說,都需要很大的勇氣,雖然社會一直鼓勵遺體捐獻,但在思想比較傳統的農村地區,以前很難做這樣的工作,如今能有這樣的改變,其實也是鄉村文明的進步。

而這些農民之所以願意捐獻出自己的遺體,除了是對社會的感恩,也是因為他們願意奉獻,對這些淳樸而偉大的農民朋友,我們應該表達出崇高的敬意。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