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復興湖熟千年古鎮 再現“小南京”別樣風華

薛冰:复兴湖熟千年古镇 再现“小南京”别样风华

點擊上圖查看本版詳情

“湖熟文化是南京文化的根,湖熟人是南京人的老祖宗。湖熟鎮做好了,決不亞於周莊、烏鎮等,而且比它們有更悠久的歷史!”看到上月本版推出的《東部“文旅之城”藍圖徐徐展開》一文,著名作家、南京地方史專家薛冰先生一大早就發來這段話。他說,與河姆渡文化齊名的湖熟文化,讓南京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足以成為南京人最珍貴的文化“傳家寶”之一。然而,湖熟就像一塊未曾打磨的璞玉,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應當復興湖熟這座千年古鎮的歷史風貌,讓南京有一個名副其實的歷史名鎮!

在如今文旅融合、全域旅遊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復興?本報記者就此展開調研。

家底豐厚

湖熟文化與河姆渡文化齊名是南京人“老根”

“湖熟文化是南京文化的根,湖熟人是南京人的老祖宗。”薛冰曾經數次到訪湖熟。在他看來,湖熟應該是南京人最珍貴的文化“傳家寶”之一

湖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早在1951年,湖熟鎮有一位名叫錢立三的文化人,撿到了一些石器和陶片,拿到南京博物院去鑑別,結果引起了南京甚至江蘇文博界的轟動。據當時參與鑑別的工作人員回憶,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頭和陶片,竟然涵蓋了3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分別是史前時期的新石器,漢代的繩紋半瓦,六朝的越窯青瓷片等。

漢代和六朝的遺物在南京附近出土是常事,而新石器時代遺址、遺物的發現,就令人大大驚喜了。當年春天,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燏親率考古小分隊前往湖熟調查,在當地的臺形遺址之一——梁臺斷岩土層中發現了一米厚的貝殼層,這是古文化遺址的明顯標誌。接著他們又查看了小寶塔山、老鼠墩等5處地點,證實了湖熟鎮確實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存在。

經過專家學者們多年考古發掘,這一區域性文化的分佈範圍基本確定,遺址分佈主要在南京、鎮江以及皖東地區,屬於江南商周時期的史前文化,距今約三四千年。其地位之高,可與河姆渡文化齊名。因為首次在湖熟被發現,考古學上將這一類型的文化命名為“湖熟文化”。它與北陰陽營文化交相輝映,讓南京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湖熟還是個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鎮,曾有“小南京”的美稱。翻開史書,早在西漢時代,湖熟就是“胡孰侯國”的首邑,經濟、人文稱盛一時。此後的晉朝、隋朝、南朝、三國、明朝等多個時代,相關歷史記載都證明此地物產豐饒。經過歷代的開墾積累,這裡形成了南京外圍一個人口聚集的魚米之鄉和商業中心。資料記載,1935年,南京修建了到湖熟的京湖公路,加上每天24小時都有航船往返於湖熟到南京之間,水陸交通便利,使得湖熟成為南京地區的經濟重鎮,鎮上房屋建築6400多間,繁華的橋南大街上,糧行、魚行、餐飲、五金、百貨等店堂雲集。到了上世紀40年代,湖熟已是人口萬餘的大鎮,工商業300多家,湖熟板鴨更是揚名海內外。

經濟的繁榮也催生了燦爛的文化。在梁朝,著名的昭明太子蕭統,就專門到湖熟建造了一座讀書樓。元朝這裡又設有昭文書院,不少著名學者都曾前來講學。自明朝以來,湖熟就是回民聚集之地,目前鎮上還保留了一座始建於明朝的清真寺,寺內還有3棵近160歲的銀杏樹。

“楊柳村民居群,國家級;古梁臺遺址,剛剛從市級躋身省級;船墩遺址,市級……”在湖熟街道文體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了長長的一串文物保護點名單。小小的一個街道轄區內,竟然擁有國家、省、市、區級文物保護42處之多;還擁有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6項,包括省級非遺南京板鴨和鹽水鴨製作工藝,市級非遺龍都娃娃鼓、周崗紅木雕刻等。

實地尋訪

古鎮格局尚存,兩條老街保存相當好

千年古鎮湖熟曬出的文旅“家底”,足以讓每一個南京人為之自豪。那麼目前,這裡保護、開發利用的現狀如何呢?記者同薛冰近日一起進行了實地探訪

在一塊空曠的田野之中,靜靜地矗立著一個兩三層樓高的土臺子,不遠處河流潺潺而過,這就是船墩遺址。走近看,土臺保存較為完好,上面隱約可見幾個長方形的小坑,偶爾還能看到一兩塊年代久遠的磚瓦碎片。“這些坑是當初考古隊員們來發掘時留下的。”59歲的老湖熟居民趙陽春說,在很多年以前,村民們一度以為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土臺子,還在上面種過菜。列入文保單位後,當地加強了對遺址的保護,規定“不得再動一鍬一鏟”。

隨後,一行人又來到梁臺遺址。這個土臺一面緊鄰河道,一面靠著居民聚集地,中間那道“貝殼層”仍舊清晰可見。“你看,這裡面有蚌殼、螺螄殼等,應該是古人類從水中收集後食用,然後丟棄掉的。”薛冰告訴記者。

令人遺憾的是,梁臺遺址的一些地方明顯有被挖掘的痕跡,導致整個土臺缺損了小半邊。薛冰痛心地說:“1990年我來看過一次,那時整個土臺還是很完整的。”周邊老居民承認,上世紀90年代初,因為夏天旁邊的河裡發洪水,村民們挖土打壩,捨不得挖田地,就從梁臺上“就近取土”了。

對此,湖熟街道文體中心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政府加強了對梁臺遺址的保護力度,當地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也逐漸加強,此類現象再未出現過。加上樑臺遺址上月已經從市級升格為省級文保單位,“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加大保護力度”。據悉,江寧區文旅局今年正在做湖熟梁臺遺址保護與展示項目,已開始設計方案,後面會組織專家進行評審,並報上級部門審批。

令人欣慰的是,古鎮格局尚存,鎮裡兩條老街保存也相當好。記者一行在姚東大街、姚西大街尋訪時看到,老街的肌理分明,曲徑通幽,還存有多處規模大、規格高的古建築群,甚至能看到一些明清年間的老宅子。在另一處窄衚衕的入口處,可以看到房屋的牆角下半部分,原來的直角被打磨成了圓弧狀,“古建築術語稱之為‘拐彎抹角’,是為了方便行人車輛拐彎通過的。”薛冰表示。

現實困局

坐擁豐厚“家底”,可惜“養在深閨人未識”

在薛冰看來,湖熟這些優質的文旅資源,就好像是一堆上好的“食材”,但還沒有做成美味可口的“佳餚”,無法端上桌子招待客人

在記者探訪的半天裡,發現除了當地的居民外,這些遺蹟周圍基本沒見到遊客的影子。雖然坐擁豐厚的家底,但就連很多當地人也不能清楚地說出其背後的“名堂”。記者向一名當地保安詢問梁臺遺蹟的由來,對方竟疑惑地反問,“是不是和梁山伯祝英臺有關?”

湖熟坐擁豐厚的文旅資源,但在旅遊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它的資源稟賦嚴重不匹配。“如果打造好了,湖熟完全可以衝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鎮。整個古鎮的格局尚存,不像國內一些古鎮面目全非,只剩個別建築,也不像個別古鎮是全部翻新重建的。兩條老街的保存也相當完好,明清建築為數尚多,且有特點。居民大都還是原住民,居住不密。另外,梁臺遺址就在鎮上。除了古鎮古街之外,外圍也有足夠的空間來發展旅遊服務業。”薛冰表示。

“我們一直想建一個湖熟文化博物館,也想好好地保護修繕兩條老街的明清老宅子,但苦於資金有限。”湖熟街道文體中心相關負責人說,目前,街道已經在文體中心辦公樓的一樓,專門拿出了兩間屋子,對湖熟整體的歷史文化做簡單展示,其中包括考古發掘出來的部分文物的複製件,但規模很有限,無法滿足大規模接待遊客的需求。

這名負責人還說,這幾年,街道一直在修繕保護老建築,比如明朝的清真寺,近年來每年都要投入十來萬元修繕。但整條老街民居眾多,若要整體出新修繕的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修復老宅子需要有文物修繕資質的團隊,還要找到匹配的老材料,確保“修舊如舊”。當年楊柳村“九十九間半”古民居群修繕時,江寧區斥資千萬餘元,歷時4年方才完成。

未來展望

已納入東部“文旅之城”重要片區

“從文旅資源的稟賦來看,這裡是一座富礦,不可多得的寶地,完全可以打造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一流文旅產品。”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金衛東表示

所幸,在南京“東部崛起”的大戰略背景下,湖熟這座千年古鎮復興也有了盼頭。

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金衛東表示,湖熟片區的文化源遠流長,加上與其毗鄰的青龍山,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從文旅資源的稟賦來看,東部地區是一座富礦,不可多得的寶地,完全可以打造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一流文旅產品。”金衛東說,眼下他們正在深入挖掘東部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著力建設文旅之城。其中,青龍山——湖熟片區,將作為東部“文旅之城”三大重點片區之一打造,“未來這個片區發展鄉村旅遊,大有可為”。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在就東部文旅之城研究制定具體規劃方案。

針對湖熟“古鎮復興”的課題,市文化和旅遊局規劃發展處相關負責人也給了一些具體建議。首先是要進行頂層設計,把湖熟古鎮納入整個青龍山—湖熟片區,甚至整個東部的旅遊板塊來統籌考慮,進行旅遊產品和路線的設計串聯,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為陣。

他還強調,一定要挖掘出湖熟最具“唯一性”和“代表性”的家底,在此基礎上設計開發旅遊產品。“‘非標’才是鄉村旅遊的生命力所在,一定要找準自身的特色,避免掉入同質化的泥沼。”

此外,還要注意避免鄉村旅遊向“景區化”發展。“國內有些地方做鄉村旅遊時,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圈出一塊地,硬造出一個景點來,人為地把原住民和遊客分隔開。而遊客去鄉村,更多地是迴歸大自然,包括和原住民的互動,體驗鄉土文化、鄉村記憶等。這些都要在旅遊產品的設計中有所體現”。

薛冰則建議,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文旅資源,在湖熟打造一些有影響力的旅遊大項目,增加“看點”和包裝,以此來吸引遊客。“就拿船墩遺址來說,可以用‘遺址公園+博物館’的模式操作,在遺址上加蓋透明建築加以保護,上面考古痕跡的坑保留著,標明什麼位置出土了什麼文物。旁邊再建一個博物館,做一些遠古的人類模型,用高科技、聲光電等方式還原當時老祖先生活的場景,把當地出土的文物拿過來,向遊客做展示。”他說,還可以在古鎮外圍打造一些餐飲、民宿、遊客中心等旅遊配套設施,方便接待遊客。

鏈接

湖熟文保點

遺址類

省級

梁臺遺址

市級

老鼠墩遺址、新墩神墩遺址、前崗遺址、船墩遺址

區級

西陽湖村烏龜墩遺址、趙家邊烏龜山遺址、山崗廟遺址

建築類

國家級

楊柳村民居群

市級

湖熟清真寺、花園塘21號民居

區級

西河裡村平角橋、花園塘10號民居、東竹排巷7號民居、前楊柳村125號民居、前楊柳村230號民居、前楊柳村260號民居、前楊柳村366號民居、前楊柳村朱氏宗祠、前楊柳村264號民居、前楊柳村298號民居、前楊柳村274號民居、杜桂村164號民居、杜桂石拱橋、史量才故居、蔣氏宗祠、劉氏宗祠、下圩莊土地廟、廣嚴寺村徐氏宗祠、前東村張氏宗祠、焦村4號民居、河莊村王公祠、東庫村橋

其他

市級

後崗失考墓石刻

區級

呂蓋村土墩墓、張耀華烈士墓、張棟樑墓、龍都烈士墓、黃楊樹、香圓樹、廣嚴寺井、和平船閘

湖熟非遺保護項目

省級

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工藝(傳統技藝)、南京仿古牙雕(傳統技藝)

市級

龍都娃娃鼓(傳統舞蹈)、周崗紅木雕刻(傳統美術)、萬安臉子會(傳統舞蹈)

區級

楊柳村十番鑼鼓(傳統音樂)、周崗玩涼船(傳統舞蹈)、陶土製品(傳統技藝)、湖熟水鄉牧歌(傳統音樂)、湖熟樂府班(傳統音樂)、楊柳湖高蹺(傳統舞蹈)、舞獅子(傳統舞蹈)、湖熟回民生活習俗(民間信俗)、蕩湖船(傳統舞蹈)、萬安採茶燈(傳統舞蹈)、湖熟攤簧調(戲曲)、湖熟烙畫(傳統美術)、湖熟紙紮技藝(傳統技藝)、放河燈(歲時節令)、跌跤跤會(民間信俗)、湖熟四月八廟會(民間信俗)、龍都石鎖(遊藝、傳統體育與競技)、賽龍舟(遊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湖熟單方治療疔瘡、發背(傳統醫藥)、湖熟民間中醫療法(傳統醫藥)、湖熟民歌(傳統音樂)

本報記者 李子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