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梁啟超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可能就是積極樂觀的心態。

1926年2月,梁啟超發現自己開始尿血。他寫信給大女兒說:“我小便的時候把眼睛閉上,就沒事了。”他一直對醫學科學抱有信心,直到病入膏肓,他才意識到,自己將要遠離這個命途多舛的國家了。1928年10月12日,梁啟超在協和醫院寫下遺作《祭朱晦庵文》。

梁啟超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對於國家的作用,還是在“百日維新”。在那之前,他雖然聰慧,卻是個中規中矩的清朝舉人。

梁啟超是廣東人,27歲進京趕考,不中落第。回到廣州之後,他認識了康有為,第一次聽到康有為高談闊論,梁啟超觸動頗深,他說“冷水澆背,當頭一棒”。在整個清朝官員還沉迷於西方物質文明的時候,康有為已經潛心研究西方的政治制度了。此後,梁啟超放棄了科舉考試,從師於康有為,這是1890年。“秀才師傅,舉人弟子”,世所罕見。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李鴻章

時間轉到1895年,這一年,李鴻章赴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這是註定會改變清朝歷史的事件。不久,康梁師徒發動北京學子聯名上書皇帝,要求變法維新,稱“公車上書”。實際上,康梁師徒也沒有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只是籠統地說廢科舉、改官制、開國會

“公車上書”看起來聲勢浩大,千名學子聯名上書,但光緒皇帝壓根就沒有看到上書內容。師徒兩人卻因為這次上書起到的領導作用,在萬千學子心目中封了神。

梁啟超由此深受朝中大臣們的欣賞。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夥子,思想開放、積極樂觀、文字感情豐沛,誰見了都喜歡。尤其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稱讚梁啟超辦的《時務報》是“中國創始第一種有益報紙”。

“公車上書”只是師徒二人站上歷史舞臺的開場曲,真正使得梁啟超名聲大噪的是,“百日維新”。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康有為在八次上書光緒帝后,皇帝破格召見,君臣初次見面就聊了四個小時。康有為科舉不中,心中憤懣不平,此時卻受到皇帝賞識,康有為便有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感念,於是一生都忠君不已。師傅受到重用,可梁啟超作為宣傳者,在“百日維新”中的作用卻很小。

梁啟超在《時務報》寫了一篇《變法通議》,光緒帝聽說後讓他進宮,希望他仔細講解一下這篇文章。但梁啟超普通話帶有十分濃重的廣東口音,他將“高”讀成“古”,將“孝”讀成“好”。光緒帝不太明白他在說什麼。最後,君臣相對,面面相覷。

光緒帝不甘心,他不願意當亡國之君,在維新派和保守派的夾層中,選擇了維新變法。康有為桀驁不馴,孤芳自賞,受到皇帝賞識後,以“帝師”自居。康有為認為,中國曆來深受孔子儒學影響,應以孔子為思想源頭,對政治制度進行改革。而梁啟超的作用,則是憑藉流暢優美的文筆,起草奏摺和講稿,宣傳變法思想。

師徒二人大概以為,他們既掌握了權力中心光緒皇帝,又把控了思想源頭,變法應該沒有問題。可惜的是,他們師徒二人都沒有當過官,不瞭解官場的運作,同時也不知道真正的權力中心是慈禧太后。二十五歲的梁啟超不知道,做任何事情只有熱情是不可行的。

梁啟超與康有為向光緒皇帝上折《請變科舉通折》,主要內容是廢止科舉考試。於是,師徒二人得罪了整個清朝的讀書人。

另外,康有為設計的新政內容還涉及到裁撤政府部門。這就得罪了紅頂如雲的北京官場,特別是滿族親貴。他們上書給慈禧太后,說“變法是要救中國,不是救大清”。

慈禧太后知道大清朝不變不行,但是變了之後她怎麼辦。所以,從根兒上不希望變法成功。這句話相當於給了慈禧太后一個藉口,一個制止變法的絕好藉口。1898年9月21日,榮祿率領禁衛軍包圍紫禁城,慈禧太后回來了,持續了103天的維新運動畫上句號。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袁世凱

隔天,袁世凱將謀殺慈禧太后的計劃透露給榮祿,榮祿轉述給慈禧太后。當天夜裡,譚嗣同等六位志士被關進大牢,等待處死。譚嗣同被捕之前勸誡梁啟超趕快走,他認為變法不流血行不通。之後,梁啟超剪掉辮子,開始逃亡日本。

從這裡開始,梁啟超直到1912年民國成立,才正式回國。在日本,梁啟超與孫中山有了直接接觸。兩人雖都以救國為最終目標,但思想卻不盡相同。

梁啟超主張變法,孫中山主張改革;

梁啟超倡導立憲,孫中山倡導共和。

梁啟超到日本後,也曾試圖藉助日本政權的力量,但當他發現日本人是在“放長線釣大魚”後,便從此斷絕了依靠外力進行改革的想法。

這之後,梁啟超在看不見國家出路的情況下,到處摸索,他認為只要一直在行動,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出路。

在日本橫濱,梁啟超於1898年12月創辦了《清議報》,鼓吹保皇政策。

在《清議報》上,梁啟超竭力宣傳“光緒聖德”,說“今日議保全中國,惟有一策,曰尊皇而已。今日之變,為數千年之所未有。皇上之聖,亦為數千年之所未有。天生聖人,以拯諸夏,凡我同胞,獲此慈父,今雖幽廢、猶幸生存,天之未絕中國歟!”

1900年,康有為打電報給梁啟超,讓他到香港相會。康有為自覺光緒皇帝有恩於他,堅持自己的保皇思想,責問梁啟超的改革思想。並說梁啟超忘恩負義,忘了光緒皇帝的救命之恩。康有為越說越氣,順手拿了一個夾著報紙的報夾子,向梁啟超扔過去,還大喊著,“你的命是光緒皇帝給的!”康有為雖然無意真打,梁啟超卻大吃一驚趕緊向師傅跪下,俯首認罪。從此確立了“保皇”的路線。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國內,慈禧太后為了平息不斷高漲的反清浪潮,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博得帝國主義歡心,以達到維持統治的目的,從1901年開始推行清末新政。

1902年2月,梁啟超在日本創辦了《新民從報》,用以宣傳改良主張。迫於當時的政治局面,只好放棄“保皇”口號,取用“新民”的說法。梁啟超在報紙上發表言論,他說:“中國所以不振,由於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因此,“

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

梁啟超頑固堅守改良主張,引起了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的鬥爭。1905年,革命派在日本東京創辦了《民報》,而這這份報紙的第三期,革命派就對梁啟超下了戰書,兩個派系開始了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一次大的爭鬥。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孫中山


早在1903年,梁啟超就前往美國考察了憲政,他在《新民叢報》上發表文章,強調國民開放程度太低,“未有共和國民的資格”,結合他在美國看到的憲政,他認為,“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

革命派說:要革命就得流血犧牲

梁啟超說:暴力革命絕非能共和,反得專制

革命派說:日本、英國搞君主立憲也要流血

梁啟超說:法國大革命動亂八十年,血流成河,其他歐洲十五國君主立憲,都和平完成轉型,共和當然最好。但鑑於中國現實,只能從立憲做起。

革命派說:既然立憲是過渡,共和是最終目標,為什麼把時間耽誤在過渡上

梁啟超說:因為漸進改革損失最小

……

1905年,慈禧太后表示要仿行憲政,並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梁啟超在日本聽到消息十分高興。同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梁啟超等人與孫中山為導向的民主革命之間的爭論越來越激烈。

1906年,五大臣結束考察回國,梁啟超受邀代寫《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等奏摺,慈禧看後宣佈預備立憲。但同時又強調,“規制未備,民智未開”,所以不可以操之過急。實際上,慈禧只是企圖用“立憲”的招牌,繼續維持封建專制統治,她只是擔心自己的權利受到威脅。

1907年,康有為宣佈將保皇會改組為中華帝國憲政會。9月,梁啟超在東京成立政聞社。他在《政聞社宣言書》中寫道:“所謂改造政府,所謂反對專制,申言之,則不外求立憲政治之成立而已”,意在表明擁護慈禧“仿行憲政”的立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梁啟超在日本聽到消息後,心裡很不是滋味,他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回國。如果共和是多數民眾的選擇,那麼他會接受,不僅是接受,而且還要為了民主共和而奮鬥,當然也無所謂與孫中山此前的過節。

中華民國是亞洲建立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這應該是中國人永遠為之自豪的事情。但,這個新生兒誕生的條件極為不成熟,就像是個早產兒,自誕生起就伴隨著危險。

同時,梁啟超也是明白的,改朝換代必然伴隨著動亂。而如今,強鄰環繞,各方列強虎視眈眈,如果中國發生大動亂,就有被列強瓜分的危險。在他看來,手握兵權的袁世凱,是使國家走向安定的唯一人選。之後,梁啟超寫信給袁世凱,“你負責軍事,我負責言論,其事大有可成。”

那時的士大夫階層普遍都有這麼一個認知,在任何開明的政治制度背後,都必須要有一個明君主導。但這些人的腦子裡卻裝滿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很顯然,這兩者是相互矛盾的,同時也勢必不會成功。這樣的人非常多,康有為是,梁啟超也是。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1912年2月,末代皇帝退位。3月,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10月,梁啟超結束14年的流亡生涯,從日本回到中國。這時,主張實行議會政治的宋教仁組建了國民黨,想借此擴大力量,控制內閣。而梁啟超則為了與國民黨對抗,利用自己聲望高的優勢,組建了民主黨。同時辦報鼓吹集權,竭力維護袁世凱,梁啟超深受袁世凱賞識。

1913年7月,梁啟超擔任司法總長,9月,袁世凱組成內閣。但事情很快遠離梁啟超的預期,袁世凱僅在當上大總統三個月後,就下令取消國會,不久,公開打出復辟帝制的旗幟。此後,梁啟超對袁世凱失望到了極點。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蔡鍔


明面上,袁世凱好像十分看重梁啟超。他先後任命梁啟超為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政治顧問等職位,梁啟超都言辭拒絕了。不僅如此,在袁世凱還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了“二十一條”後,梁啟超在全國的反袁鬥爭中發佈了討袁榭文。袁世凱為了壓制民眾,花重金收買梁啟超,迫使他停筆不發表言論。但梁啟超不為所動,還發表了《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同時與徒弟蔡鍔謀劃武力討袁。

“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秘密條款。日本帝國主義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的時機,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覲見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政府“絕對保密,儘速答覆”。(來自百科詞條)

1916年,袁世凱在全國的反抗鬥爭中,被迫撤銷帝制,不久病死。之後,梁啟超很快成為了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的支持者,併發文給南方各督司令:“段祺瑞宅心公正,持躬清直,維持危局,非彼莫屬”,要南方給予援助。之後,在段祺瑞與梁啟超的運作下,段祺瑞輕而易舉地“統一”了中國。

梁啟超簡史 一個永遠樂觀、永遠接受改變的人

段祺瑞

1917年3月,段祺瑞、黎元洪在對德宣戰問題上發生尖銳衝突,梁啟超不顧全國多數人的反對,支持段祺瑞對德宣戰。但參戰案被國會否決,梁啟超和段祺瑞運用各種手腕,先借助張勳的“辮子軍”趕走黎元洪,後又反過頭來討伐張勳復辟清室的罪行,最後,段祺瑞又以“再造共和”為資本,重新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權。

梁啟超因為有功,段祺瑞給梁啟超掛上了財務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的頭銜。梁啟超滿腔熱情,想要好好地施展一番,但他卻錯估了局勢。

北洋軍閥腐敗不堪,投靠這樣的政府斷然不會有所作為。梁啟超在財務總長任上極力為段祺瑞擴充軍備,並代表北京政府和帝國主義簽訂了兩筆損害民族利益的借款。這在民眾看來無疑是倒行逆施,梁啟超和段祺瑞政府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

1917年9月,孫中山發動護髮戰爭。11月15日,段祺瑞政府被迫辭職,梁啟超也遞交了辭呈。

就此,梁啟超結束了自己的從政生涯。他後來反省自己:我此生始終擺脫不掉賢人政治的舊觀念,始終想憑藉一種固有的舊勢力來改良這個國家,所以和那些不該共事,或者不願共事的人,共過幾回事。雖然我自信沒有做過壞事,,多少總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壞事。我良心上無限苦痛,覺得簡直是我間接的罪惡。

人到晚年的梁啟超開始在潛心鑽研學術,並且頗有建樹。1925年9月9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和梁啟超都先後到校任教,12月,梁啟超又擔任了京師圖書館館長。

梁啟超常年熬夜,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愈發不好。後來,王國維沉湖自盡、妻子病逝、老師康有為逝世等一眾親朋好友相繼離世,梁啟超悲痛欲絕,疾病纏身。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

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他說“悲李鴻章之運”。而在幾十年之後,毛澤東把梁啟超引為自己的偶像,他說“梁啟超是當時最有號召力的政論家”。如今,梁啟超在日本流亡時所作的《少年中國說》仍被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