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如何計時的?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如何計時的?

每個人都生活在時間中,沒有時間,世界將失去秩序和規律。科技發展,我們可以隨時通過手機、手錶去了解時間,它們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關於時間,在影視劇中也經常看到更夫打更:“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更其實就是報時,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那更夫是如何準確的知道幾點需要打更呢?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計時器,《周禮·地官·司徒》曾記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

圭表利用太陽射影來計時,“表”是指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圭”則是正南正北方向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如何計時的?

古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就是利用圭表來計量時間,並通過圭表掌握節氣變化,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掌握自然規律,並順應自然的變化,以便於更好的勞作生活。

日晷:

《說文解字》中對於日晷這樣解釋:“晷,日景也。”日景,也就是日影,指太陽的影子。

日晷的靈感來自上面的圭表。日晷由晷面和晷針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通過太陽投影的移動方向來確定並劃分時刻。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如何計時的?

當不同時段的陽光傾瀉在日晷上,其下方的晷面上會拖曳出一條清晰的影子。勞作的人們,只要看一下影子的位置,就能讀出時間。

因為不同緯度太陽光的照射時長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種類的日晷。因此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都是不同地區的人們測量時間的標準。

漏刻:

相比較於圭表和日晷,“立竿見影”的計時工具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它需要太陽。假如碰上陰天、雨天、夜晚,圭表和日晷就失去了作用。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如何計時的?

在這種情況下,聰慧的先人們就發明了漏刻計時法。古書記載,西周時漏刻已經出現。漏刻由漏壺和標尺兩部分構成。漏壺用於洩水或盛水,前者稱洩水型漏壺,後者稱受水型漏壺。標尺用於標記時刻,使用時置於壺中,隨壺內水位變化而上下運動。

雖然水會受到溫度和溼度的影響,這些參數的偏差會影響時間的精確度,但不能否認的是水漏刻的發明是古人克服大自然條件限制的另一個重大進步。

渾天儀:

西漢末揚雄的《法言·重黎》篇裡寫道:“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

古代,渾天儀是渾象和渾儀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座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東漢的張衡用水作動力,改進了前人的渾天儀,以準確的記錄日出星辰。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如何計時的?

到了唐代,水運渾天儀可以模仿天體運動,也可以測量時間。據《新唐書·天文志》記載:

渾天儀上裝有日、月兩個輪環,以水擊輪,令其自轉,渾象轉一週即為一天,日便環轉1/365周,儀上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就相當於現在的掛鐘一樣準點報時,而這一發現比西方要早六百年。

水運儀象臺:

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中,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建了水運儀象臺。它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於一體。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都是如何計時的?

這臺精密的機械儀器共分三隔,上隔是個板屋,中放渾儀;中隔是間密室,放置渾象;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全臺的動力機構;嚴謹的儀器製造水平堪稱一絕,讓水運儀象臺在“時間”上獲得了永恆的魅力。

我們不知道時間從何而來,也不知道時間最終將走向何方?

但這些帶著歷史痕跡的時間計量儀器,無意中保留了每一段時間、歷史中的故事和人物。

是它們連接起了古與今兩個時空,傳遞著時間的對話。

人類對時間而言是如此年輕,而時間相對於人類來說卻始終年輕。

所以,過去的時間不能倒退,未來的時間尚未到達,只有現在此刻才是時間最真實的存在。

珍惜當下,抓住最能把握的時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