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分享筆尖歷程· 講述經典故事· 領略佛教藝術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其實一本萬殊,

蓮花世相,不過人間關懷,

本篇摘錄明代寶寧寺部分水陸佛畫共賞之,願藝術感染心靈。

何謂水陸畫

水陸畫,是伴隨佛教水陸法會而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宗教文化遺產,它的圖像內容主要依據水陸儀軌及民俗信仰進行繪製。水陸法會,又稱“水陸道場”、“水陸大會”等,是古代佛教設齋供佛用以超度亡靈的法事活動,也兼具追懺悔過、積德行善等功能,相傳由梁武帝因夢創制水陸儀文開設水陸道場。

在中國歷史上,水陸道場是佛教寺院為超度亡靈、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舉行的一種重要佛事,舉行水陸道場時都要懸掛一種宗教畫,這就是水陸畫。它是水陸法會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畫,懸掛於法會內壇,其上繪有佛、道、儒三教的諸佛菩薩、各方神道、人間社會各色人物等,代表法會所邀請的對象。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明代寶寧寺水陸畫

山西大同明代寶寧寺水陸畫,堪稱中國現存水陸畫中的極品,畫作風格典雅,形象生動,構圖多變,技法完備。其中十法界眾神等形象及情境妙相莊嚴,栩栩如生,無處不體現了《佛說造像量度經》的制式儀軌,代表了當時佛教繪畫最高水平,是現存唯一一套完整的水陸畫全圖。

寶寧寺水陸畫繪製共計136幅,包含佛、菩薩、明王、羅漢、護法神祇、天仙、往古人倫及孤魂等眾,原畫創作於明代天順年間(1460年),清康熙乙酉(1705年)年間及嘉慶二十年(1815年)曾先後重新裝裱,公元2000年部分佛菩薩像重新裝裱。現全堂水陸畫藏於山西省博物館。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諸佛像

佛全稱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沒馱、勃陀、馞陀、步他。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

佛教認為,佛有三身,分別是:法身毗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以理法聚而為法身,智法聚而為報身,功德法聚而為應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身除指體貌外,亦有“聚積”之義,即由覺悟和聚積功德而成就佛體。由此含義而有三身、三十二應身、千百億化身等說法。

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象徵佛法無處不在。意譯為“光明普照”、“遍一切處”、“大日”。在密宗法系中是最高身位如來,故密教稱毗盧遮那佛為“大日如來佛”,為密教教主。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佛像結跏趺坐於蓮花須彌座上,身著紅色袈裟,雙手結毗盧印於胸前。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盧舍那佛

盧舍那佛

報身(智法聚而為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應身(功德法聚而為應身)佛,又稱化生、應化身,是表示隨緣教化,超度世間芸芸眾生而現的佛身,即釋迦牟尼的生身。佛教創始人,也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七佛,三世佛中的現在佛(過去佛燃燈佛、未來佛彌勒佛)。

釋迦摩尼右手呈施依印,(無畏印和護法印都被稱為施依印)這個手印代表佛陀使芸芸眾生免除輪迴的所有恐懼,代表佛的統治和保護性的福報。拇指與無名指相捻形成一個圓圈,象徵施依,是智慧和方法的結合。三個直伸的手指代表佛、法、僧三寶所依託的事物。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彌勒佛

彌勒佛

未來佛,即釋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宋以後漢地形象多為“布袋和尚”,即佛教寺院天王殿上笑口常開的胖和尚。彌勒佛的淨土為兜率天,意為“妙足”、“知足”。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藥師佛

藥師佛

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亦稱“大醫王佛”、“十二願王”等。藥師佛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病之苦,使具足諸根,而入解脫,依此願而成佛。藥師佛願滿建成的淨土,即淨琉璃世界。藥師佛為活人消災延壽,讓人健康快樂,故在漢地大受歡迎。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為其左右脅侍,合稱東方三聖。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阿閦佛

阿閦佛

五方佛中的東方佛,表覺性,意譯為“不動佛”、“無動佛”、“無怒佛”、“無嗔恚佛”等。閦意為“動”、“嗔怒”,阿意為“無”。無嗔怒是佛門修行的基礎,是佛門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因嗔怒會生煩惱,而煩惱是“苦”根源,是成佛的一大障礙。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名號有十三個之多,常用的有“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用“阿”意為“無”,“彌陀”意為“量”。阿彌陀佛位於西方淨土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左右脅侍,合稱“西方三聖”。據《無量壽經》雲:凡至心發願求生彌陀淨土者,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必定親自前來接引往生,故又名“接引佛”。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寶生佛

寶生佛

為五方佛中的南方佛,表福德,象徵著大日如來五智中的第三智即平等性智,又譯為“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寶相佛,寶幢佛等。寶生佛位於南方歡喜世界,可滿足眾生的一切願望。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中的北方佛,表事業,象徵著大日如來五智中的第五種智慧——成所作智,可以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事業。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菩薩像

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譯“菩提薩埵(拼音:duǒ)”的簡稱, 梵文是Bodhisattva, “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眾生),全譯是“覺有情”,它包括自覺和覺他兩層意思,就是說,菩薩既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又是以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薩外,還有像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一類的”大菩薩“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譯音是摩訶薩,又意譯為“大士、聖士、開士”等名稱。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是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菩薩在古印度佛教中為男子形象,流傳到中國後,隨著菩薩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對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薩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國的貴族的服飾裝扮,顯得格外華麗而優雅。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觀世音菩薩像

觀世音菩薩像

亦稱“觀音”、“光世音”、“觀自在”等,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佛教顯宗認為其說法道場在浙江的舟山普陀山;佛教密宗認為其說法道場在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

“觀世音”名號有三層意思:

1.觀世音,觀世間眾生髮出的求救聲音而前往拯救;

2.觀世意,觀世間眾生身受諸苦而前往拯救;

3.觀自在,為眾生破除各種世俗的無明煩惱而得大自在。

觀世音與大勢至同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被稱為“西方三聖”之一,其信仰之普遍在漢地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稱。佛教密宗以觀音為蓮花部的本尊,認為觀音為阿彌陀的果德。六字大明咒為觀音菩薩的真言。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大勢至菩薩像

大勢至菩薩像

簡稱“勢至”、“大勢”,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西方三聖之一。《觀無量壽經》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指地獄、餓鬼、畜生)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密宗稱其為“得大勢明王”。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普賢菩薩像

普賢菩薩像

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之一。是理德的化身,大乘經典的總護法,菩薩行的典範。普賢菩薩說法道場在四川峨眉山。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像

全稱文殊師利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首,為釋迦牟尼佛為的脅侍之一,是智慧的化身。在《華嚴經》中,表理之普賢與表智之文殊同為毗盧遮那佛之脅侍,三者合稱“華嚴三聖”。文殊菩薩說法道場在山西五臺山。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

未來佛,即釋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彌勒佛現在兜率天現菩薩身相說法,未來會下生成佛。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地藏菩薩像

地藏菩薩像

亦稱“地藏王菩薩”。據《地藏十輪經》卷一,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名,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菩薩曾在佛前立下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幽明教主。說法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

除蓋障菩薩,又名除一切蓋障菩薩、降伏一切障礙菩薩、棄諸陰蓋菩薩,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密教胎藏界壇城(曼荼羅)除蓋障院之主尊,密號為離惱金剛。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密號庫藏金剛。漢譯又作尊上虛空孕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虛空光菩薩摩訶薩,是中國大乘佛教八大菩薩摩訶薩之一。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大威德明王像

“大威德”密宗泛指具有大威德的菩薩,“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護善之功,謂之大德”。 “明王”是密宗佛、菩薩的化身,是為了教化貪婪、愚昧的眾生而示現的忿怒威猛相;是以佛菩薩的智慧之光明,破除眾生愚痴煩惱之業障,故稱明王。

明王的名稱和數目因佛經的版本不同,主要有“八大明王”和“十大明王”的說法,寶寧寺水陸畫中有十大明王。通常明王的形象是面相豐滿,大怒,雙眼如炬,頭髮蓬立赤黃色。以虎皮為衣,骷髏頭為飾,各有三面,每面都由三隻眼睛,出現六臂或八臂,全身站立呈現舞姿,各有日輪圓光及寶座。他們不同特徵主要是以各自頭頂戴的佛、菩薩,手持的法器及座騎來區別化身。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大威德步擲明王

大威德步擲明王

普賢菩薩化身,可濟度六道,有使罪人發現其菩提心及降伏惡魔的力量。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大威德大力明王

大威德大力明王

此畫上端繪一趺坐菩薩。下繪大力明王豎發怒目張口,現三頭六臂相,坐於妖魔鬼怪之上。明王四肢肌肉堅強,孔武有力。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不動尊明王

不動尊明王

又稱不動金剛、不動威怒明王等,為五大明王之首,大日如來的化身。可使修習者成就諸願,且能消除水旱災、降伏兵賊及獲得財富。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變陷忿怒大輪明王

變陷忿怒大輪明王

彌勒菩薩之化身,能排除眾生的一切業障。此畫上端繪一趺坐菩薩。明王青目獠牙,豎發怒目,現三頭六臂相,上身赤裸,飄帶繚繞。上右手舉月,上左手舉日,騎一大馬,座下左右兩龍伏臥,中有一怪物舉首仰望。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大威德大笑明王

大威德大笑明王

大威德大笑明王是虛空藏菩薩的化身。虛空指雖沒有物質存在而能容納物質存在的空間。“離諸障礙,故名虛空。”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無能勝明王

無能勝明王

地藏菩薩的化身,能降伏眾生的煩惱魔障。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馬首明王

馬首明王

觀音菩薩的化身,即密宗六觀音之馬首觀音。能除眾生一切災厄及恐怖,能救眾生脫離苦海。此畫頂端祥雲中繪一菩薩跏趺而坐。明王額顱頂一佛頭,豎發怒目,現三頭六臂相。手執法器,箕踞於牛背之上。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甘露軍吒明王

甘露軍吒明王

南方寶生佛的化身。“軍吒”意譯為“瓶”,瓶在密宗裡是甘露的象徵,意為以慈悲為懷,遍灑甘露水,以洗滌眾生的汙穢心靈。此畫上端繪一趺坐菩薩,四周圍繞行雲和飄帶。明王怒髮沖天,現三頭八臂相,箕踞於麒麟身上。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降三世明王

降三世明王

東方阿閦佛之化身,能降伏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貪、嗔、痴之毒,故名。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焰發德迦明王

焰發德迦明王

十大明王之一,是妙吉祥菩薩的化身。曾發願成就火光三昧作如來力士,為如來降伏魔怨,啖盡穢跡,故又稱“火頭金剛”、“穢跡金剛”。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羅漢像

我們通常所說的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演變而來的,寶寧寺水陸畫中共有16羅漢,他們是佛的弟子,受佛囑託常住人間,不入涅槃,受世人供養併為世人種福田。據唐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帶回的《法經記》說,慶友尊者在涅槃時將住世的十六位阿羅漢的名號告知眾生,十六羅漢就廣為流傳。後來,世人在為十六羅漢造像時,出於尊敬,將慶友尊者及玄奘法師加了進去。於是,十六尊者就演變為十八羅漢,只是後兩位羅漢名號時有變化。清乾隆年間,由乾隆欽定,將十七、十八羅漢定位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十八羅漢的名號才最終確定。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跋羅墮尊者 伽伐蹉尊者

跋羅墮尊者 伽伐蹉尊者

跋羅墮尊者原是印度優陀延王的大臣,出家成道後,常騎鹿回宮,勸導國王出家,並用種種比喻說明慾念之可厭,終於說動國王讓位給太子而出家,故世人俗稱他為“騎鹿羅漢”。

伽伐蹉尊者原是古印度的一位雄辯家。有人曾問他:“什麼是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謂之喜。”又問他:“什麼是慶?”,他說:“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慶。比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故世人又稱其為“喜慶羅漢”。

此畫中,跋羅墮尊者手託缽盂,缽內煙霧中騰現一龍。年紀較長的伽伐磋尊者坐於石上,旁立小童。背景山水,樹石雜置,動靜相合,別有意趣。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諾迦跋哩陀尊者 蘇頻陀尊者

諾迦跋哩陀尊者 蘇頻陀尊者

諾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蘇頻陀尊者原是佛陀最後一位弟子。因塔是佛的象徵,為紀念和追隨佛祖,他特製一塔隨身攜帶,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託塔羅漢”。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諾炬羅尊者 跋陀羅尊者

諾炬羅尊者 跋陀羅尊者

諾炬羅尊者原為一武士,出家後,師父為了讓他摒棄以往粗野的性格,讓他學靜坐。但他靜坐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故成道後世人稱他為“靜坐羅漢”。

跋陀羅尊者原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主管佛祖洗浴事。他的母親在跋陀羅樹(又稱賢樹)下產下他,故名。據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就是因他乘船渡江海而傳播過去的,故世人稱他為“過江羅漢”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迦力迦尊者 佛陀羅尊者

迦力迦尊者 佛陀羅尊者

迦力迦尊者原是一位馴象師。因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是佛法的象徵。故成道後世人稱他為“騎象羅漢”。

佛陀羅尊者原本是一位勇猛的獵人,連獅虎也能獵殺。後出家戒殺,將證阿羅漢果時,有兩隻小獅子走到他身邊感激他放下屠刀。成道後,他就將這兩隻小獅子帶在身邊,故人稱“笑獅羅漢”。

此畫繪密樹濃陰中,右方一尊者坐於椅上;左方一短鬚尊者手執佛塵,趺坐於磐石上。前有一童子合十參拜,下立一人手捧寶珠。從相貌服飾看,很似從西方來的域外信徒。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戌博迦尊者 伴諾迦尊者

戌博迦尊者 伴諾迦尊者

戌博迦尊者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與他爭奪王位。他對他弟弟說:“我心裡只有佛,而沒有王位。”且打開胸膛,弟弟見他心中果然只有一佛,遂不作亂。成道後世人稱他為“開心羅漢”。

伴諾迦尊者原是個“路邊生”的私生子,與第十六羅漢為同胞兄弟。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噓一口氣,成道後世人稱其為“探手羅漢”。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羅怙羅尊者 那迦犀尊者

羅怙羅尊者 那迦犀尊者

羅怙羅尊者是釋迦佛唯一的親生兒子,隨父出家,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著稱。所謂“密行”,就是在沈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動時能行人所不能行。故世人稱他為“沈思羅漢”。

那迦犀尊者原是一位理論家,因論“耳根”而聞名於世。所謂“耳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一,六根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主要器官,要想成佛,必須六根清淨。六根中,耳根是由於覺淨而生認識,故耳根清淨最為第一。因為那迦犀論耳根清淨最為到家,故佛教造像常將他的形象塑畫為挖耳狀,故世人稱其為“挖耳羅漢”。

此畫繪兩尊者坐於棕樹下,上畫一老年尊者身披袈裟坐於磐石蒲團之上,一手作勢,雙目矚望。旁邊石上置經一函、壺一把。下面一年輕尊者合十坐於磐石地毯上。兩尊者姿態不同,神情各異。左下角有年貌不同的兩僧相向而立。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因迦陀尊者 伐那波斯尊者

因迦陀尊者 伐那波斯尊者

因迦陀尊者原為古印度捕蛇人,常攜帶布袋入山捉蛇以免行人被蛇咬傷,又將抓到的蛇拔去毒牙放生於山林,因發善心而證得阿羅漢果位。因他隨身總帶一裝蛇的布袋,故世人稱他為“布袋羅漢”。

伐那波斯尊者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後院的芭蕉樹葉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故被取名為伐那波斯(梵文“雨”的意思)。後他出家常在芭蕉樹下用功並因此成道,故世人稱他“芭蕉羅漢”。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阿氏多尊者 荼畔吒迦尊者

阿氏多尊者 荼畔吒迦尊者

阿氏多尊者一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因為他前世就是一位修行和尚,修行到老,毛髮都脫落了,只剩下兩條長眉毛,死後投胎轉世,將長眉毛也帶了出來。父親知道他是修行人,故又送他出家,終於修成阿羅漢果,故世人稱他為“長眉羅漢”。

荼畔吒迦尊者是第十羅漢的弟弟,他出家後化緣的辦法是用拳頭拍門叫屋裡的人出來佈施。佛認為不妥,就賜他一根錫杖。他化緣時,就用錫杖在人家門前搖動,人家聽見這聲音果然就心生歡喜,開門佈施,成道後世人就稱他為看門羅漢。這錫杖(也叫禪杖)後來也就成為和尚出門隨帶的法器。

此畫一青年尊者坐於禪床專心閱讀,旁有一童捧書侍立;另一深目高鼻的老年尊者正全神貫注伏案寫經。旁也有一童侍立。一幼獅昂首搖尾趨於案前。整幅畫面靜謐安祥,人物內心活動刻畫細微。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諸神像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持地菩薩眾

持地菩薩眾

該畫分兩層,下層為持地菩薩主像,身後侍女手中所捧盆景山石,意在表現主題“持地”。上層畫五位菩薩,合十而立。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隨其所求令得成就大功德天特尊之主居色頂天摩醯首羅眾

隨其所求令得成就大功德天特尊之主居色頂天摩醯首羅眾

畫中摩醯首羅天三頭六臂,戴佩寶冠瓔珞,跣足立於蓮花之上,身後白牛,身左持寶珠者為隨求天子。摩醯首羅天,又作自在天,原為婆羅門教之主神溼婆。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九天後土聖母諸神眾

九天後土聖母諸神眾

后土聖母是道教四御之一,中國古人對土地崇拜而信仰的大地女神,九天是道教三十六重天中的第九重天,后土聖母的居住地。畫中十位女神像,名為神眾,實則為人間貴婦的寫照。她們面龐豐腴,細眉小口、雙手持笏、注視前方,既雍容華貴,又威嚴莊重。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大梵無色界上四天並諸天眾

大梵無色界上四天並諸天眾

大梵天是佛教的初禪天主,同時也是婆羅門教為最尊崇之主神。畫中共十人,分兩層。大梵天胸垂寶飾,手持寶扇,立於靛青蓮花之上。其後三人,二人持盤,一人捧經侍立。上層六人為諸天,或捧經卷,或合十而立,似妙齡少女禮佛於香菸繚繞之中。其中一人舉袖凝眸而立,尤為婀娜多姿。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四海龍王諸神眾

四海龍王諸神眾

四龍王著袍服執笏而立,身後夜叉海妖隨侍。佛教中原有“七龍王”、“八大龍王”的典故,後與中國本土的海神崇拜和道教信仰相結合,遂成四海龍王。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北極紫微大帝眾

北極紫微大帝眾

在道教神仙譜系中,最高的神為“三清”。三清指天神所居住的三處勝境,三處聖境又分別居住著道教的三位至尊神,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這三請又有四位輔佐的天神,分別是:玉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天皇天帝和后土黃地。四御之首為玉皇大帝,其次是北極紫微大帝。

北極紫微大帝位居天的中央,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地經緯,日月星辰及四時節氣等自然現象,在中國古代民間極受崇拜。那麼佛教在漢化的過程中,自然不可忽視這樣一位執掌自然界的天神,所以在水陸畫中,將他請進上堂,可見佛教在流傳的過程中靈活變通。畫中的紫微大帝,身穿人間皇帝冕服,兩旁左輔右弼隨侍,是人間君臣之像的寫照。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閻羅變成泰山平等都市轉輪大王眾

閻羅變成泰山平等都市轉輪大王眾

閻羅、變成、泰山、平等、都市、轉輪為十殿閻羅中的第五至第十殿閻羅,是古印度神話就已經出現的掌管地府的諸王。畫面上人物皆持笏板,著朝服,戴方心曲領。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太乙諸神眾

太乙諸神眾:道教系統諸神仙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寶瓶金牛天蠍巨蟹磨羯宮神

寶瓶金牛天蠍巨蟹磨羯宮神:道教黃道十二宮之六宮,道教對十二宮進行神格化,成十二宮神。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四大天王像

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俗稱“四大金剛”。 傳說在世界中心須彌山的山腰,有座犍陀羅山,其四峰之上,各有一天王護持天下。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東方持國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

梵名“提多羅吒”,護持東勝神洲。“持國”為慈悲為懷,保護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護持三千大千世界國土,故名東方持國尊天王。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南方增長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

梵名“毗琉璃”,護持南瞻部洲。“增長”中國僧眾解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正法,故名南方增長天尊王。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西方廣目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

梵名“毗留博叉”,護持西牛賀洲。“廣目”據中國大乘佛教僧眾雲“能以清淨法眼觀察護持三千大千世界,護持眾生”,故名西方廣目尊天王。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北方多聞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

又名毗沙門,護持北俱蘆洲。“多聞”為帝釋天之外臣,以能護持世間故,又稱護世者,因其常護如來道場並聞法,故名為“多聞”,福德之名,聞於四方。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密跡金剛像

“密跡金剛”即佛的護法神,又稱“夜叉王”,是“二十諸天”中的第七天王。在造像上,一般為頭戴寶冠,袒露上半身,手持金剛杵,作憤怒相。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天龍八部像

“天龍八部”是佛教所說的護佑佛法的八類天神,因為“天眾”及“龍眾”最為重要,所以稱為“天龍八部”,包括: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伽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迦。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在佛經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阿難晚上夢到一個自稱“面然”的餓鬼向他求食,並說三天後阿難將斃命,也會淪落為餓鬼。阿難醒後非常恐懼,於是向佛申訴。佛便授給阿難可以使餓鬼得食、自己福壽綿長的經咒。阿難便開設了水陸道場,救度所有餓鬼,這便是水陸道場(又稱為水路法會,或者水陸齋會)的淵源。

中國水陸道場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為他的王妃郗氏所設的道場。明代山西大同、宣代一帶與北方韃靼、瓦刺的兵戈為絕、戰事頻仍、傷亡重大。天順年間,明廷為安撫邊境,特命宮廷畫師繪製的這堂寶寧寺水陸畫,故清康熙、嘉慶年間的重裱題記中,均稱此畫為“敕賜鎮邊水陸畫”,這在水陸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見這堂水陸畫所負使命非同一般。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 關注“筆尖上的般若”,長享智慧清流。
梵天塵世—明代寶寧寺水陸佛畫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