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了這兩個問題,才算建立了真正的佛法信仰

信仰是什麼?

如何才能培養信仰,

建立正知正見呢?

為什麼世間的“對”,

到了佛法中就成“錯”了?

我們又該如何分辨“善惡”?


首先要把自己原來對人生、對世界、對佛法、對佛教的認知全部放掉。什麼原因呢?世間所有的書籍、知識、經驗,告訴我們的都是有限的存在,具有染汙性,可能還會成為生死輪迴之因,甚至有些還是世間動亂紛爭之因。

所以說我們在世間上所接觸到的、自己所擁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是錯誤的。而佛法僧三寶的概念,本身是清淨的、無染的、盡虛空遍法界的,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汙心去理解清淨法。

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沒有把世間上這些雜亂的東西捨棄掉,正法的內涵就接受不進來。因為我們一直被這些有形象、有侷限的東西障礙住,就很難去理解、去接觸清淨無為的佛法。


弄懂了這兩個問題,才算建立了真正的佛法信仰



如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

“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求道,未會先會不可語道……自信己意不可問道……依文解義不可會道……隔小於大不可見道,執穢為淨不可知道。”


我們常常講的“善”和“惡”,都是從世間法立場上來談的,而真正從無相無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質是超越善和惡的,是沒有善惡概念的。也就是說,善和惡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諦範圍內、在世間法裡面有。

那麼,什麼叫善、惡呢?一般人認為善和惡是對立的,可以從行為的動機來判斷,可以從行為的過程來判斷,可以從行為的結果來判斷,可以從行為所引發的其它行為的結果來判斷。

但是佛法談到善的行為和起因,跟世間法是有所區別的。佛法裡面所談善的本身就是要止惡,也就是說不能造惡業,不能去做這些有過失、有損於人、有害於世間的行為。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去造作這些惡業,善心、善緣、善行才能夠慢慢培養起來、積聚起來。通常人忽略了這一部分,他會說,我去做一點好事,拜拜佛、念幾卷經,或者向廟裡捐幾個錢就行了,但實際上卻還默默無聞地在造惡業。

惡業的力量是很大的,佛法怎麼有辦法入心呢?

所以,佛教裡面特別注重懺悔法門,懺悔就是懺陳前愆、不造新惡、不斷悔過、發心不二過。只有把造惡業的心停掉了,才有辦法行善。也就是說,要行善,就必須止惡。要止惡的話,必須首先要培養起對三寶、對佛法的真實信心。


弄懂了這兩個問題,才算建立了真正的佛法信仰



比如損人利己、弱肉強食、以強凌弱等等的很多行為,根據佛法來講都是不好的,在世間生活卻都被允許存在,被認為是合理的,佛法的觀點並不如此,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認識是很侷限的。如《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講:

“王白佛言:如佛所說十方賢聖明達眾生因緣果報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隨持禁戒,絕於酒肉、五辛蔥蒜,供養梵天、日月水火,常行佈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頭乳牛施婆羅門,計四十年四萬頭牛,諸婆羅門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願佛垂哀,分別教示,令諸行者普得聞知。 佛告王曰:前王果報,今在地獄。所以者何?不值善時,不遇善友,無善方便,雖修功德,不得免罪。佈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後畢時,方當受福。大王當知,夫人修福不與罪合,不共合故。要須方便,令得滅罪。何謂方便?謂善知識。何謂善友?謂正見人,是為善友,常以正教,調伏其心。…… 王白佛言:……如世尊說,禍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惡業,受苦報耶?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種罪。何謂六種?一者傲慢妒弊,事無粗細便起鞭罰,不忍辱故;二者貪愛寶貨,斷事不平,致令天下懷怨恨故;三者遊獵嬉戲,苦困人民,傷害眾生所愛命故;四者禁閉宮女,不得從意,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厭舊,撫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羅門,偷食酒肉、五辛蔥蒜,恐被呵責,行詐偽故。是為六事罪業因緣,生地獄中。”

第二,從我們的生命歷程來看,整個生命也是非常有限的。人活一百年,也不過三萬六千五百天,何況還不一定可以活一百年,也就是說頂多活三萬天左右,可以看出我們整個生命的歷程非常有限。

但是我們不能停留在這樣一個非常短促、侷限的人生意義上,不然佛法就學不進去。也就是說眼前的境界、現前的利益和快樂,這些都是無常的,都不是佛法的本質,更不要說我們還常常停留在物質層面上的利益和快樂,那更是靠不住的。

我覺得只要把這兩個問題想通了,對佛法的信仰才能夠真正培養起來。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學佛都是不易得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