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春捂秋冻” 正确的春捂方式你get到了吗?

杭州网综合

每到春天总会听到老人们说“春捂秋冻,到老没病”“捂春晾秋”等一些俗语,年轻人们总是不以为然,认为不要紧。到底要不要“捂春”呢?

春悟有道理

在冬天的时候,大家都穿得比较多,北方家里也比较暖和,那么人体对温度的调节功能就会下降。从中医讲,冬天是主收藏的,阳气过冬了冬眠了,春天的时候春气开始生发,但是在初春的时候阳气并没有上涨得很旺盛,护卫的功能还没有表现出来,过早地减退衣服确实会引发疾病。

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的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又是万病之源,它可以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复发。另外还有比如说最常见的关节病、胃肠道疾病、女性的痛经等等,都和这个春天受寒有关。

“捂”多久?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5天左右。否则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何时“捂”?

一般而言,气温15℃是一个临界温度,当气温低于15℃时要继续“捂”,当气温高于15℃时,则可以考虑减一点衣服。

从自我感觉方面来说,如果“捂”着的时候不出现口干咽燥、冒汗等,即便气温达到或高于15℃,亦不必急于减衣物。如果感觉“捂”出了汗,即便气温未达到15℃,亦应考虑减衣物。春天乍暖还寒,冷空气经常来袭,当天气预报昼夜温差超过7~10℃,或冷空气来临前一到两天亦要注意“捂”。

怎么“捂”?

春季穿着应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头、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

另外饮食应注意少吃辛辣的、油炸的食品,尽量多食用温润滋阴、清热的食物。宜早睡早起,规律作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