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上海 老上海的救火会与消防事业

消防历来被视为城市的公益事业,由于古代中国的城市无所谓市政,因此几乎所有中国城市的消防是由属于民间慈善团体的善堂创办和领导的。近代以后,上海的租界里首先出现了由市政机构掌管的“救火会”,对城市安全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租界的影响下,上海县城也在清末组织了属于市政的救火会,开创了消防归市政的先河。 据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六中讲:“救火之器,古惟水袋唧筒,顺治初,上海县唐氏得水龙之制于倭人,久而他处渐传其制”。以前中国用一种带嘴的皮质水袋作为灭火工具,使用时将皮袋装满水,再通过人工挤压,使皮袋内的水从嘴中喷出来,这种方法显然是很落后的。清顺治初,上海的唐氏从日本人处得到一种叫“水龙”的灭火工具,这是一种原始的人工水泵,通过推拉水龙把柄,就可将水从一处抽到失火地,达到灭火的目的。

悦读上海 老上海的救火会与消防事业

上海人把农历五月二十日定为“分龙日”,据讲在分龙日的第二天下雨即预兆当年秋粮丰产,所以民谚讲:“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天有不测风云,谁能保证老天哪一天下雨而哪一天又不下雨呢!万一五月廿一日那天晴朗无云,那不是预兆了今年秋粮会歉收吗?于是,上海人择分龙日那天,把所有能抽水的工具全部集中起来,廿一那天万一天不下雨,也给它来个“人工降雨”。所以,上海谚语又讲:“二十分龙廿一雨,水车搁拉弄堂里”。水龙、水车等是古代上海重要的抽水工具,所以当五月二十日所有的抽水工具集中起来,并开展群众性的抽水活动日,这一天实际上就是检验抽水设备和抽水能力的“消防日”了。

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租界的建立和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消防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863年工部局从美国购进一台灭火水泵,与此同时,不少洋行为了自身的安全,相继购进一些灭火水泵。1865年工部局就与外国人开设的保险公司联系,规定租界内商行必须购买火险保险,并由保险公司垫资、工部局设立火政处,下设各救火分队,从此,开创了租界的救火市政事业。 为了检阅救火队员的能力,租界定夏秋之交举行展示消防器材和检阅消防人员的集会,中国人称之为“水龙会”。光绪年间出版的《点石斋画报》曾画了一张租界西人水龙会的场景图,说明文字中讲:“西人水龙会每年夏秋间举行一次。是夜齐集浦滩,各水龙排定次序。据前者为灭火龙,另扎一纸置车上,中烛以火,旁悬五彩琉璃灯,其后十余车如前,间以花、火球、火镜、火字及西人音乐,光怪陆离耀人耳目,来观者如潮涌。”据说,每年举行水龙会时,租界内总会出现几次火警,于是租界放弃了水龙会的大规模活动,“仅于浦滩演习放水之法”。据记载,1897年租界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皇在位六十周年,又在外滩举行过一次规模空前的水龙会,这也是租界举行的最后一次水龙会。 租界建立的救火会中均建有很高的瞭望台,随时瞭望四周火情,一旦发现火情,立即以电话通知教堂。教堂即敲响教堂钟,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军舰立即发出三炮,江上所有火轮听到炮声后,全部拉响汽笛,于是,对火警意识不足的上海人来讲,听到不停的警钟和汽笛声,真有点被吓得魂不附体之感。

悦读上海 老上海的救火会与消防事业

由于教堂的钟太小,钟声传得不远,1880年工部局又从美国购来一尊六千多磅重的大钟挂在山东路救火总会上,后来废除了敲钟报警制度,这口大钟又被移到了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现在不知这口钟还在否?上海老城厢的救火会最初由善堂建立,但是善堂因资本不足,根本无力在各区设立救火会,而各地段的商店也深知失火是一件性命攸关的大事,于是各地段以商界集资成立救火社。据《光绪上海县志》中记载,光绪末年上海城厢有:头铺平安社、四铺永庆社、十铺永安社、十五铺既济社、俞天顺救火社、果育救火社、钱业救火社、木商救火社等四十二家。这些各自独立的商业救火社实际上没有足够的消防能力。

悦读上海 老上海的救火会与消防事业

据记载,1907年租界的外商保险公司试图拓展在老城厢的火险保险业务,通过调查后,他们发现中国分散的救火社根本不具备集体的消防能力,也难以与救火社洽谈投资保险计划,就向上海道提议,允许外商在城厢开展消防保险,并允许在失火的情况下,由租界的消防队进入城厢救火。由于当时华界和租界是分辖的政区,允许租界消防队进入华界救火是涉及国家主权的大事,地方官员根本无权对此作出决定,但洋商的请求也给上海华界的各救火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启迪。大家认为只有将分散的救火社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救火机构,才能提高消防能力,这也是抵制租界企图染指华界消防事业的最有效措施。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和万家公益会总董毛子及等人联合发起建立救火联合会,并以万家公益会为联合会会所。上海知县李超琼也拨出原小南门内粮仓废址地二亩五分多建造楼房,作为老城厢各救火会会员聚会的场所。同时,又在这里建造一座消防瞭望台暨火警钟楼,并于1910年正式建成交付使用。 1937年“八一三” 瞭望台由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即求新造船厂)承担设计和营造,为全钢架结构,总高十丈五尺八寸,共分六层,每层间有级扶梯,其间设一个大平台和三个小平台,在第四层中设一口由机器锤敲击的大钟,钟的高度三十九寸,下口径六十寸,重四千八百磅,钟声可以传到老城厢的每一个地方,顶层设火警瞭望台,站在瞭望台内“穷睫所至,毕现无遗”,可以看到老城厢的任何地十二个消防区,发现火警后一次性十二个消防区,发现火警后一次性敲钟二十五下,稍后,城内以肇嘉浜(今复兴东路)为界,钟鸣一下,表示浜北出现火警,二下表示浜南出现火警,城外又划成三个警区,分别以钟鸣三下、四下、五下表示。当时人写的关于上海火警钟竹枝词中讲: 乱钟初敲莫慌张,几下分清按地方; 但愿听来非本界,尽堪高卧不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