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之“紅旗渠精神”

林州是紅旗渠精神發祥地,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紅旗渠,動工於1960年,勤勞勇敢的十萬林州人民,苦戰十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中國精神之“紅旗渠精神”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精神內涵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出自1996年6月1日江澤民在紅旗渠視察時的題詞)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精神解讀

江澤民同志在視察紅旗渠後指出:在林州看了中外聞名的紅旗渠。在三年困難時期,在當時的物質技術條件下,能建成這樣宏偉的工程,林州人民了不起。“紅旗渠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典範,不僅給後人留下了澆灌幾十萬畝田園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寶貴的紅旗渠精神。這不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什麼是紅旗渠精神?林州市廣大幹部群眾在建設紅旗渠的過程中體會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幹,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實質所在。

人民利益高於一切,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點

林州市原名林縣,歷史上長期困擾這裡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缺水。可是,歷代的反動統治者只顧壓迫榨取人民血汗,卻不管群眾的死活。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實事。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敢想敢幹,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

六十年代初,正是國內連續遭受三年自然災害、國外反華勢力卡我們脖子的困難時期。林縣縣委既面臨著資金缺乏,物資、糧食緊張和險惡施工條件等困難,又面臨著一些壓力、指責,甚至受處分的嚴峻考驗。縣委“一班人”靠著徹底的唯物主義態度,靠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靠著全縣幹部群眾的堅強團結,無私無畏,迎難而上,堅持到勝利。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紅旗渠精神的體現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既是我們黨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氣節,不向別人乞求,立得端,行得正,靠著自己的鋼筋鐵骨一雙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紅旗渠精神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修建紅旗渠的十年中,全縣參加紅旗渠建設的不少於三十萬人。縣裡各級幹部和廣大群眾在建渠中鍛鍊了意志,增長了才幹。十年修渠,培養鍛鍊了五萬多名石匠,三千多名懂技術、會管理、能領導施工的工隊長、技術員,這些人後來成為林縣十萬建築大軍的中堅力量 。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紅旗渠工程

紅旗渠的開鑿背景:

千年旱魔 世代抗爭

01

“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 一曲舊民謠,勾勒出林州歷史上乾旱缺水的悲慘圖景。受氣候、地理、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從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間,曾發生旱災100多年次,絕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3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戶,佔總戶數的14%;餓死1650人,佔總人口的4.3‰。解放初,全縣550個行政村中,遠道取水的村就有307個。旱魃為虐造成的饑饉引發了對生命的摧殘。

引漳入林工程

02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紅旗渠建設開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動工於1960年2月,竣工於1969年7 月。1959年6月,林縣的旱情日益嚴重起來。縣委書記楊貴和縣長李貴、縣委書記處書記李運寶帶隊出發,分別沿著濁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翻山越嶺去上游尋找新水。三個找水小組,一路步行,翻山越嶺。很快,李貴小組和李運寶小組都失望而歸,他們勘察了淇河和淅河沿線,水量皆不堪用。沿著濁漳河一路攀山而上的楊貴,卻有了喜出望外的發現。起初,楊貴的腳下只有乾涸的河道,怪石嶙峋。偶有潺潺細流,卻遠不足以為林縣所用。直到進入山西平順縣石城公社,遠遠地就聽見峽谷中的隆隆水聲。順著陡峭的山崖攀援而上,楊貴等人終於見到了這條夢寐以求的濁漳河真容。

“紅旗渠”誕生

03

滾滾濁漳河水流到了林縣邊上,浪花拍打著林縣的大門,極大地振奮著林縣人繼續修渠的熱情。正是這種修一段、成一段的分段施工模式,才使得紅旗渠的建設能前後堅持10年之久,並最終得以全線貫通。在一次林縣縣委擴大會議上,引漳入林工程被賦予了一個更催人奮進的名字——

紅旗渠。

1960年11月,紅旗渠主幹渠二期工程剛剛展開,中央發出通知,全國實行“百日休整”,紅旗渠被要求停工。後來幾經波折才獲得了中央的支持。

1964年12月1日,最艱險的71公里紅旗渠總乾渠全線竣工通水。水進了林縣,馬上顯示出效益。這一年,林縣糧食平均畝產達到423斤,成為河南省第一個畝產超過400斤的縣。紅旗渠建設並沒有就此結束。濁漳河的水到了墳頭嶺,林縣又將其一分為三,修了三條幹渠。墳頭嶺由此改稱分水嶺。這之後,還有59條支渠,416條斗渠,林縣人要在自己的家鄉織一張水網,滋潤每一個角落。

四十多年過去,紅旗渠汩汩流淌,依舊是林縣最主要的水源。在供水之外,紅旗渠還是一種象徵和標誌。在這裡,人們的日常所用,從小吃、酒水到住宅小區,處處可見紅旗渠的品牌。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紅旗渠奇蹟

紅旗渠跡在哪裡

周恩來總理曾說:“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外國朋友來到中國,應該去參觀一下紅旗渠。”從1969年紅旗渠竣工以來,先後到此參觀的外賓就有來自五大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700人之多,他們無不對紅旗渠發出由衷地讚歎。紅旗渠的確是一個奇蹟,它奇在哪裡呢?

第一,跨省跨縣跨流域引水,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河南省林縣與山西省平順縣相隔巍巍太行山,將平順縣濁漳河的水引進林縣,是林縣人民千百年的夢想,這一夢想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變成了現實,而且主幹渠有20公里建在平順縣境內,施工三個月。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體現了山西人民顧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和風格。

中国精神之“红旗渠精神”

第二,劈山填谷,工程艱鉅,改變了河山舊貌。

紅旗渠從1960年2月動工,到1969年7月建成,歷時10年。總投工3740.2萬個,總乾渠長達70.6公里,乾渠、支渠和斗渠總長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個山頭,打通了211個隧道,挖土石方1818萬立方米,相當於從哈爾濱到廣州修築一道高3米、寬2米的“萬里長城”。

第三,困難時期辦大事,展示了人民群眾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紅旗渠開工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國際敵對勢力千方百計封鎖、制裁我國。林縣人民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毅然上馬紅旗渠項目,“流自己的汗,幹自己的事”,充分體現了不怕困難,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革命氣概。

第四,結束了林縣人民祖祖輩輩缺水盼水的歷史,為提高群眾生活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林縣歷史上嚴重缺水,十年九旱,小旱薄產,大旱絕產,人畜吃水十分困難。紅旗渠的建成,功在當代,造福千秋。不僅解決了全縣人畜吃水困難,而且把大部分農田變成了水澆地,為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為逐步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