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西部小廠的逆襲

“民營企業要有自己真正的內生動力,就像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內生髮展動力強了,你的造血功能就會很強;如果僅僅是靠輸血,身體肯定是不健康的。內生動力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創新是企業發展唯一的途徑。”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吳忠儀表)董事長馬玉山對記者表示。


一個西部小廠的逆襲


▲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玉山。

吳忠儀表始建於1959年,1964年由上海遷至寧夏。55年前,吳忠儀表在寧夏靠2萬元起家,成為中國西部知名的國有企業;大浪淘沙,幾經市場沉浮,曾經輝煌的吳忠儀表面臨倒閉。在2009年轉為民營後,依靠自主創新,吳忠儀表完美逆襲,成為中國西部最具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

“現在回看我們走過的路,與其說吳忠儀表實現了脫胎換骨,不如說完成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這些年我們的發展路徑很簡單,就是堅持‘兩輪驅動’,堅持科學創新,堅持精細化管理。”馬玉山說。

曾經滄海難為水

“1964年,吳忠儀表從上海遷至寧夏時,全廠員工還不足500人,都是從上海調來紮根寧夏的。”馬玉山說,“兩萬元的家當,是當時吳忠儀表所有的資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吳忠儀表,先後在國內同行業率先研製生產出液壓快速切斷閥、大口徑球閥、直通單雙座調節閥,在上世紀80年代其產品曾一度佔到國內市場份額的20%,供不應求;1997年,吳忠儀表在國內同行業率先獲國家機械工業部和國際質量標準認證。

然而企業的發展並不總是順風順水。“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此時的儀表廠盲目發展,盲目跟風。”馬玉山說,吳忠儀表為了追趕市場經濟的浪頭,在沒有做任何市場調研的情況下,“涉足醫療器械、水電器表等項目”,盲目投資帶來的是每年虧損幾千萬。2002年之後,吳忠儀表連職工工資都發不出,技術人員大量流失,到2006年,“只剩下不到10個技術人員,3個信息化人員”。

也就在當時,國產控制閥的質量一路下滑,高端市場幾乎被國外產品壟斷。“到現在我都忘不了那些老員工看我時的失望表情。”馬玉山說,當時他剛剛成為企業的技術帶頭人,“與其等死,不如帶領大家闖出一條生路來”。


一個西部小廠的逆襲


▲ 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自動化產業園,工作人員在裝配控制閥。

馬玉山始終堅信,創新發展是企業唯一的出路。“沒有錢怎麼辦?困在原地我只能做兩件事,一件是組織技術人員開始搞技術創新,另一件是帶領信息化人員,把信息化手段運用到管理過程中。這兩件事只有人員成本,沒有額外開銷,那時候根本不敢想開拓市場、技改投入這些事情。”低頭認真做好這兩件事的馬玉山後來才醒悟到,當時做的兩件事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一個是產品創新,一個是管理創新,管理創新就是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也就是現在智能製造的一個雛形。”

2009年,在馬玉山一班人的帶領下,吳忠儀表進行體制機制改革,變國有為民營,重新回到專注實體產業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在寧夏自治區政府、吳忠市政府及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下,吳忠儀表憑藉殘留的家底,把產業發展及技術研究放在高端控制閥製造上。吳忠儀表迎來企業創新發展的春天。“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眠,幾年的創新積累一下子噴發,資金不再是企業發展的羈絆。”

除卻巫山不是雲

在馬玉山的帶領下,起死回生後的吳忠儀表,堅持把創新放在發展的第一位。他們與國內一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研學合作,目標對準了研發難度大、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這些技術都得到了很好的實際運用,我們不但開拓了市場,更擴大了產品的應用領域,我們在創新的路上越走越踏實。”

2014年,吳忠儀表迎來發展歷程中一個難得的機遇。同在寧夏的神華寧煤集團,由於進口的調節閥出現質量問題,導致該集團的煤制油項目的氣化裝置設備受損。如果從國外請專家,不僅用時長、費用高,而且還不能保證修好。“我和我的團隊主動接過了這個項目,僅用20天時間,我們就完成了閥門結構缺陷分析、部件改造和維修工作。”


一個西部小廠的逆襲


▲ 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自動化產業園的自動化裝配車間,“智能化配餐設備”為各裝配車間配送控制閥配件。

之後,馬玉山和他的研發團隊萌發了競標為神華寧煤製造調節閥的想法。“面對中外30多家優秀競標企業,我們一一打敗競爭對手,成為寧煤合作伙伴。”馬玉山說。

即便是企業發展到現在,馬玉山說,他們的製造訂單都是靠實打實的技術打拼來的,包括與中石油、中海油等知名企業的合作。“我們生產的調節閥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價格的四分之一,壽命卻是他們的兩倍以上,每年為神華寧煤集團的煤制油項目節省開支就高達10億元,知道這些名企最終為什麼會選擇吳忠儀表了吧。”馬玉山笑著對記者說。


一個西部小廠的逆襲


▲ 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自動化產業園,工作人員在使用智能製造執行系統。

九萬里風鵬正舉

馬玉山和他的研發團隊的發展目光不僅僅侷限於國內,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對海外市場的佈局,也讓他們贏得了海外企業的青睞。

“我們通過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成功向伊朗阿巴斯煉油平臺項目提供控制閥1300餘套;與世界500強企業BASF合作,獲得亞太地區閥門供應商資格;與中石油、中石化合作,參與其在海外的油氣鑽探平臺閥項目建設等等。”馬玉山說,託創新驅動引擎,積極佈局國際化合作版圖,他們短短几年時間就開拓出了伊朗、巴基斯坦、巴西、南非等10餘個海外市場。

2015年,吳忠儀表啟動總投資達30億元的中國自動化(吳忠)產業園項目,全面打造數字化加工、裝配、物流和檢測平臺。通過聘請外籍專家,研發尖端閥門產品,生產出的多項產品填補了中國國內控制閥領域的空白。


一個西部小廠的逆襲


▲ 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自動化產業園自動化裝配車間,“智能機械臂”在裝配控制閥。

近十年來,吳忠儀表專注技術研發,每年科技投入約8000萬元,其中僅研發投入就達5000多萬元。可以說,創新驅動讓吳忠儀表擺脫困境,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激發出了企業發展的朝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的時候就提出了創新驅動,我們只是比別的企業早走了一步,我們嚐到了創新發展的甜頭,尤其是在國家這麼大力度推進創新發展的關頭,我們吳忠儀表一定會抓住發展機遇,實現企業最大發展價值。”馬玉山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