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話地名

春暖花開話地名

四季輪迴,時節如流。經過一冬的醞釀,遠山蘇醒、河水解凍、野草泛青,北方迎來了草長鶯飛、花紅柳綠的春日勝景。這些萬千植物、喬灌花卉開啟了春天的序幕,渲染了五彩斑斕、活力迸發的春光。

春暖花開話地名

富平的山川地形、行政區劃、自然村堡,以花草樹木為地名的現象俯拾皆是。植物演化為地名,地名也因植物有了生長的活力、溫暖的顏色和氤氳的鄉愁,反映出遠古先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熱愛、對家園的親暱呼喚,體現了植物與時令節氣、氣候變化、人類生活、社會風俗和文化傳承的密切關係。

春暖花開話地名

富平歷史悠久,從境內已發現的盤龍灣、灰坡嶺、灣裡堡等十餘處新石器時期古遺址以及古籍文獻記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狩獵生產、繁衍生息。東周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在頻山之陽設置頻陽縣(今美原鎮古城村),為富平縣境置縣之始。秦統一全國後,以頻陽屬內史。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為軍民一體、農耕戍邊,於北地郡置富平縣(今寧夏吳忠市)。永初五年(111),因官紳豪奪壓迫、羌人反抗起義,邊塞狼煙四起,民不聊生,富平兩次遷徙關中,先後寄理於池陽(今涇陽縣西北)與馮翊(今西安市高陵區);漢靈帝中平十五年(185),因朝政衰敗、群雄割據、邊塞騷亂不斷,回遷途中的富平僅走到彭原界(今甘肅慶陽市)就停了下來,在此逗留了92年之久;西晉咸寧三年(277),富平縣第三次內遷,自彭原界遷懷德縣故城(今陝西富平縣懷陽城),與頻陽縣並存。約一千年後,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美原縣(原頻陽縣)與富平縣合二為一,此後,富平縣境內再無兩縣並存的情況。

春暖花開話地名

富平之名在寧夏吳忠時,取“邊塞要地,阻山帶水,沃野千里,水草豐美”之意;富平縣治遷陝西懷德縣故城後,其取“富庶太平”美好願望之意。富平釋義的變化,體現出政治環境、生態環境、經濟環境、軍事環境的變化,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物產富饒、生活幸福、社會和諧”的“富平夢”的嚮往追求。

春暖花開話地名

富平溫泉河穿過縣城北部流淌千年,因河灘盛產蘆葦,又名葦子河。昔時溫泉河流水潺潺,楊柳依依,蘆葦葳蕤,魚肥蟹橫,一派鳥語花香、物華豐美的景象。清代富平縣令喬履信贊曰“亂插桃花紅點點,倒垂楊柳碧融融”。邑人惠之介《遊溫泉》詩云:“湛湛溫波遠,依流趣不稀。秋風蘆荻裡,白鷺下還飛”。《詩經》有名篇《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蘆葦,早在2500年前,蘆葦就廣泛分佈於黃河流域,其是水生態環境的先遣植物,亦是搭建屋舍遮風擋雨的材料,難怪古人如此喜愛。富平從南到北、由西及東,山坳深谷、河澤之間,皆有叢叢蘆葦的身影。薛鎮趙老峪亦有葦子溝、葦子窯等地名。

春暖花開話地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廣泛分佈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深得文人墨客鍾情贊詠,讓杏花成為神州大地春光的標誌風物。全國各地以杏花命名的地方不勝枚舉,在富平就有多處,如薛鎮杏花村、莊裡鎮杏花溝、杏子溝村等。金甕山前的曹村鎮,背風向陽,土地肥沃,所產杏果色澤金黃、味甜汁多,堪為果中珍品。據傳,漢武帝時曾設曹官管理此地杏事,曹杏貴為貢品,這裡遂稱為曹村了。又據縣誌記載,富平縣城南石川河畔曾杏林疊嶂,連綿不絕,每當早春時節杏花綻放,登高遠眺繽紛燦爛,蔚為壯觀,“杏林晴眺”成為“富平八景”之一。

春暖花開話地名

一種樹,一片綠;一個村名,一方風情。以鄉村樹種作為地名在各地最為常見。鄉土樹種經過人民群眾經年累月的栽培選育,適應了當地的水土、氣候、環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抗逆性,為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和人類居住繁衍提供了庇護。“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這“綠樹”多為鄉土樹種,說明古人在很早前就認識到:有綠樹的地方,才是好村莊;有綠化的地方,才是好家園。這與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是一脈相承的。富平的鄉土樹種主要有泡桐、國槐、楊、柳、皂角、側柏、苦楝、桑樹以及柿樹、蘋果、花椒、桃樹、梨、棗等。這些樹木逐漸成為鄉村的地標、演化為地名,甚至有了靈性,成為群眾生產生活與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成為地名文化、社會風俗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見證。如以桐樹為地名的有薛鎮桐樹溝村、莊裡鎮桐樹壕、東華街道桐樹溝村等;以槐為地名的有到賢鎮槐園、流曲鎮槐園村、曹村鎮西槐園、老廟鎮槐樹橋;以柳為地名的有老廟鎮柳樹底、曹村鎮柳溝、柳川村、柳樹坪;以皂角為地名有東華街道皂角村、到賢鎮皂角樹窯。又有竹園、桑園、紅果園,禾原村、果坊村、金粟村,以及白楊南窯、白楊北窯和上柏樹窯、下柏樹窯等地名。東北邊陲重鎮--老廟鎮還有蘭山、蘭山村、蘭山坡等地名,據明代《富平縣誌》土物記:“蘭山,以有蘭花故名。今則人不識蘭花狀”。說明歷史上富平曾經氣候溫潤、降雨充沛,北部山區植被蔥鬱、林草茂盛、生態宜人。

春暖花開話地名

“花香與鳥語,總是故鄉愁。”這是明代詩人練國士《駐節頻陽》的感懷。春天來了,萬木競秀,讓我們在一草一木、一地一名中,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家鄉在新時代中的發展脈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