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盗驴贼”出身的开国皇帝,名气不大,却是乱世明君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分裂时期。藩镇割据,群雄争霸,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十几个割据政权同时并立,朱温、李存勖、郭威、柴荣、赵匡胤等一大批乱世豪杰脱颖而出,所谓时势造英雄,也给一些出身底层的普通百姓提供了崛起机会。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人物。此人姓王名建,是个标准的“草根”阶层,原本靠杀牛、偷驴、贩卖私盐为生,因排行老八(一说其乳名叫小八),家乡人都称其为“贼王八”。就是这样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人,是怎样在乱世中乘势崛起,成为五代十国中的前蜀开国皇帝的呢?

这个“盗驴贼”出身的开国皇帝,名气不大,却是乱世明君

王建剧照

在小编看来,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捕促机会,抓住机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

顺势而为,从军建功成亲信。王建人生转折的第一个机会是从军。唐朝末年,民变四起,以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势力最强,朝廷派出各路大军征讨。王建看准机会,投入到镇压起义军的忠武军旗下,因作战勇猛,很快提拔为小队长。后又因“机略拳勇”,提升为都头,手下有了千余人队伍。

王建没有文化,“目不识书”(王夫之语),但“虽起盗贼而为人多智诈”(《新五代史》),很善于审时度势。手下有了队伍,他开始图谋更大的发展。公元884年,唐僖宗为避避黄巢起义军的进攻,被权宦田令孜挟持逃奔成都,王建看准时机联合其他四个都头一起率兵入蜀,为皇帝护驾,正愁缺少人手的僖宗大喜,赐其号为“随驾五都”,归宦官田令孜指挥。田令孜借机收其为养子,王建从此成了皇帝身边的亲信。

这个“盗驴贼”出身的开国皇帝,名气不大,却是乱世明君

唐末权宦田令孜

时隔不久,更好的机会来了。田令孜因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池,王重荣联合李克用率兵反击,直逼都城长安。田令孜再次挟持唐僖宗出逃,王建被任命为清道使随行护驾。出逃途中路过一个峡谷时,山中栈道被烧毁,滚下一团火球,惊了僖宗的坐骑,关键时刻王建挺身而出,冒着烟火拉着僖宗的马,突围而出。因护驾有功,王建被遥封为壁州刺史。

机遇不会总是垂青一个人,这次随驾出逃,王建虽然收获满满,但也遇到了一个“坎”——他的干爹田令孜自知已经触犯了众怒,向僖宗自请西川监军之职,而把十军军容使的大权交给了另一权宦杨复恭。杨复恭借机排挤王建,王建只好离开朝廷,去壁州走马上任。

化弊为利,不择手段占先机。挫折面前有的人自甘沉沦,有的人却越挫越勇,善于化不利为有利,王建就是这样的人。当时天下大乱,东、西川相互之间攻伐不已,王建借机招兵买马,加入混战行列,攻城掠地,不断扩充自己的地盘。为了夺取战略要地西川(成都),他不惜和干爹翻脸,多次带兵攻打田令孜。朝廷为了除掉田令孜和他的哥哥(田令孜原姓陈)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任命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和王建联手攻打田、陈兄弟,田、陈兄弟渐渐不支。

这个“盗驴贼”出身的开国皇帝,名气不大,却是乱世明君

韦昭度

为了不让到嘴的“肥肉”被别人分享,王建使出了自己从小练就的“无赖本领”。在几次劝说韦昭度回朝不成之后,派亲信捉来韦昭度的侍卫兵,“于军门脔而食之”,在韦昭度的军门前杀人,让几个士兵生吃,然后恐吓韦昭度说:“士兵都饿疯了,管都管不住,真担心这样下去,韦大人您的安全啊!”

韦昭度一介文人,哪见过这种场面?“昭度大恐,即留符、节与建而去”。吓走了韦昭度,王建不久便乘乱攻取了成都,将西川据为己有。为树立自己的威名,他还以朝廷名义诛杀了名声很臭的干爹田令孜兄弟。至此,王建已成为势力最大的一方诸侯,于903年被朝廷封为蜀王。

招贤纳才,治国有方半途废。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捎信给王建去朝贺,王建断然拒绝,根本不承认后梁,仍沿用大唐年号。继而又主动联合地方势力攻打朱温,但没人响应。怎么办?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别人当得,我也能当得。不过样子还是要装装的,于是,王建大哭三天,在部下的再三“恳请”,于同年九月自立为帝,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

这个“盗驴贼”出身的开国皇帝,名气不大,却是乱世明君

五代十国地图

别看王建“目不识书”,即位后却很善于招贤纳才,善待将士,特别是重用文人,韦庄、张格、王锴等著名文人都曾在他手下任宰相等重要官职,使其名声大振,很多旧唐名臣、文人学士都纷纷入蜀,受到重用。在位期间,王建整顿吏治,严惩贪赃不法,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不搞大规模战争,一时蜀国大治,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的富强之国,百姓安居乐业,前蜀堪称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遗憾的是,晚年的王建和不少开明君主一样,也犯了昏庸的通病,变得猜忌多疑,重用宦官内宠,听信佞人建议,加重赋税,滥杀无辜,导致朝政昏暗。公元918年,重病在身的王建,在一场宦官政变中惊吓而亡。七年后,前蜀在其子王衍手中亡于后唐。

对王建其人,后世多以“无赖”、“贼王八”称之,评价委实不高,小编觉得有失偏颇。客观地说,王建出身底层,虽做过一些鸡鸣狗盗之事,后期为了壮大势力甚至不惜做出杀干爹、用下三滥手段吓跑韦昭度等为人不齿之事,但在“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封建年代,又有多少帝王始终清白呢?

关于王建,读者朋友们有什么评价呢?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