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週末想要和閨蜜聚會一次,結果閨蜜卻說要在家陪娃寫作業,不得不感嘆生了孩子之後連點屬於自己的時間都沒有了。閨蜜的寶寶剛上小學,但是也已經感受到了在做作業上的為難。經常需要閨蜜在一旁監督才可以。要想孩子自己一個人單獨做作業那更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了。面對孩子的這種不自覺,閨蜜也毫無辦法,經常是說了又說,但是孩子就是不配合。另外,孩子還表現出了明顯的懶惰心裡,對於自己能做的事也希望得到媽媽的幫忙。

其實這種狀況家長們一定不會感到奇怪,因為很多孩子都存在這種需要父母不斷督促的狀況,並且在學習以及生活中的懶惰表現非常明顯。不僅是在學步期不願意走路的懶惰,而是明明有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卻不願意去做的懶惰。總是希望父母能夠為自己代勞。

在孩子行為養成的時期,這種懶惰的習慣是需要家長多加重視的。這種行為習慣對於孩子的自理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都是有影響的。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一、孩子養成“惰性”會產生哪些後果

1.做事缺乏主動性

孩子比較懶惰的話,自然不會主動的迎接改變或者面對問題。孩子更多時候是會躲避、遠離,更不要說去挑戰了,連原本需要自己處理的問題都不會積極的去做,想要取得成績也是很困難的。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2.很容易就選擇放棄

當孩子遇到點困難的時候,孩子的畏難情緒會非常明顯,很容易攤攤手說放棄。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的惰性在影響孩子的行為。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3.養成投機取巧的行為習慣

因為懶惰,孩子更加願意投機取巧,想要找到更快更省力的捷徑來完成問題。顯然,這種心理是要不得的,這樣很容易使得孩子避重就輕,總是把希望寄託在技巧上,而不能腳踏實地的前行。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那麼惰性是天生的嗎?顯然不是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主動接觸世界的表現,所以孩子惰性的養成和平時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這則是需要家長重視起來的。

二、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惰性”

1.家長的過分保護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秉持的是過分保護的狀態,認為很多事情孩子有了解就可以了,不必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其實就是比較常見的溺愛的表現,這樣很容易讓孩子表現出懶惰的行為。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2.對於家長的依賴性過高

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這種依賴過於強烈的話,孩子就會缺乏主動解決問題的驅動力。認為所有事情只要有父母在就可以不用自己去解決,而自己只要等著父母安排好一切就可以了。這種惰性不僅僅是行為上的,更加是心態上的,並且也是很難得到改善的。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3.家長缺乏對於孩子的努力教育

孩子不明白努力的意義,只知道坐享其成的舒適感。這樣孩子並不會有成就感,自然就缺少了獨立完成的興趣。認為只要結果是想要的,自然就不必在乎過程了。

就如惰性不是天生的,那麼家庭教育的一個部分就是要教導孩子勤奮的重要,以及幫助孩子養成自覺主動的去承擔的意義。

三、家長怎麼做能幫助孩子改善“惰性”

1.家長的自律是孩子的榜樣

如果家長是自我約束力非常高的人,那麼在孩子的印象中,這種自律就是一種值得學習模仿的例子。在孩子眼裡家長的自律是自己行為參考的榜樣。相信家長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中進行的,但是卻是影響最為深遠的。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2.家長的督促能夠幫助孩子自覺習慣的養成

孩子還不能夠實現完全的自覺,所以很多時候家長的督促是不可缺少的。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獨自完成的能力,並且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儘早的進行管理,這樣達到的效果更佳。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3.適當的鼓勵也是孩子行為的動力

當然,家長的鼓勵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輔助力。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努力是有意義的,是值得父母支持和關注的,同時也是值得自己繼續堅持的。這種內在的意識會讓孩子更加有改變的勇氣。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自覺的去完成本該獨立做完的事情呢?怎樣達到不需要父母督促就能輕鬆的搞定的狀態呢?這並不是不可實現的,家長適當的引導是可以成為現實的。

四、如何培養孩子自覺習慣,改掉“惰性”

1.設定若干個小目標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些容易完成的小目標,這樣孩子會在目標的激勵下更加願意行動起來。這些小目標最後就會組成一個看起來很難實現的成績,而通過分解目標的方式,孩子不斷的完成對於自我的認可,這個過程也是孩子逐漸自覺的過程。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2.適時地獎勵機制

這中方式會很容易看到效果,適時地獎勵會讓孩子的 行為更加有動力,這些獎勵就是提高孩子自覺性的激勵。但是家長要注意不要只注重物質獎勵一些精神層面上的獎勵同樣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家長對於孩子努力的認可

當父母對於孩子的努力表示認同的時候,孩子會明白這個過程的意義,而不只是看重結果。這種認可也有利於給孩子提供持久的推動力,孩子會更加願意主動的投入其中,這樣自然的就養成了自覺的習慣。

孩子總是“不自覺”,大部分孩子的“惰性”,是由家長管出來的?

相信一個自覺地、勤奮的孩子是讓父母更加是省心的,但是很多孩子都還是需要父母的干預和督促的,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要覺得優點都是別人的孩子的,其實自家孩子通過適當的家庭教育同樣能夠非常優秀,自覺性也不是完全實現不了的。

大家對於培養孩子自覺能力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呢?是否也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陪孩子寫作業的情況?這其中又有那些有趣的故事呢,歡迎分享。

我是小鴻兒媽媽,我是一名樂觀開朗、樂於分享最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經驗的寶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