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众所周知,陕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曾经伟大的秦朝和汉朝等多个朝代都在陕西的西安建过首都,而这里也曾被人们称为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并一度有人评价陕西是一块“龙气宝地”。既然陕西西安这么有名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说“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

其中的第一个原因是与文化的起源有关。中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是大秦帝国,而秦朝的建都便是在陕西西安,而后来几百年的大汉王朝中,首都也是在西安,正是因为区位和独特的政治赋能,我想才有了陕西被称为“关中”的美称。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政治赋能所导致的原因。

而第二个原因便是因为其有利军事地位,因为陕西地理位置的特殊,之所以将陕西的八百秦川称为“关中”那是因为这个地区的四大观所赋予的,可以说在陕西这个地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而这四大关的中间便是所谓的关中平原了,这也是其关中名称的由来。这里因为四周四大关的守护,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易守难攻的险境,所以秦朝才会选择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都城和自己封建王朝的首都。

第三个的原因便是陕西地区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大家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历史上的中国的炎帝和黄帝是大家所知道的民族始祖,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被称为炎黄子孙。而黄帝和炎帝的墓穴都集中在陕西地区,而根据现代人们研究的遗迹来看,中国除了炎黄遗迹,其他很多的华夏文明大多是集中在陕西地区。例如大家知道的农耕技术,还有纺织技术,还有房屋制造技术等,都是出自于陕西这块宝地。也正是在这里出土了很多历史上的“最早”,例如在陕西的关中这里出土了“最早”的渔具和农具、陶窑、陶文、还有土木建筑等。所以正是这里厚实的文化底蕴才造就了其被称为“关中”的美称。

综上所述,陕西的八百里秦川之所以被称为“关中”不仅仅是因为其四周有四个天险的关口包围着,还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在里面。正所谓看一件东西,我们不能仅仅只看这个东西的外表和虚的东西,也要看其实质的内涵,就拿陕西来说,它关中的名字源于四个关口的保护,但确立其关中地位的还要数在这里中华始祖的文化灌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的灌输和沉淀,使得陕西的“关中”不仅仅是因为表面取的,更多的还有底蕴。

以上便是为什么“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但是为什么会被称为“关中””的原因了,大家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呢?


木剑温不胜


十三朝古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土地肥沃,依山傍水,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重镇。可为什么叫关中呢,很简单啊,因为处在四座险要关隘的中间……

哪四座关呢?其实是六座关。

先说东边。最早的时候,关中的“东关”指的是函谷关,也就是老子骑青牛入西方的那座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境内,关北紧邻滔滔黄河,西邻华山,东进东原,地势极为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重镇。战国后期,日益强大的秦国控制函谷关,是六国的绝对噩梦,就像曹操控制汉中对刘备产生巨大威胁一样。六国经常组团攻秦,首战之也是函谷关。

关东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

秦朝定都咸阳,函谷的战略意义更加重要。楚国反秦,约定先中关中者为王,也是指先入函谷关者即为王,结果项羽不遵守条约,楚汉大争拉开帷幕。到了西汉,只要提到“关”,皆指函谷关。

东汉迁都洛阳,函谷关的军事意义大为降低,最终在东汉快要挂的公元196年,被与长安更近的潼关取代。

潼关扼守在黄河南下至东大拐弯处,后有渭水汇流,背有华山为剑,对岸就是风凌渡,是过河的重要渡口。以后凡有定都长安者,都把潼关当成在东线保护长安的第一站。丢了潼关,再牛的帝王也要作鸟兽散,比如唐明皇李隆基逃出长安向西“亲征”。

以后再提关中,“东关”主要是指潼关了。

关中的南关在哪?也有两座:峣关和武关,但主要是武关。峣关在蓝田境内,虽然险塞,但距离长安咫尺之遥。如果以峣关为南关,敌军攻破峣关,长安城中的皇帝就可以去要饭了。而位于陕西最东南角的商县的武关,除了地势险要,距离长安远,有足够的防御空间。所以,武关成了关中的南关。

在战国时,武关是秦、楚两国争夺的焦点,谁占据武关,谁就能卡住对方的脖子。秦国经常出武关,杀楚兵,夺楚城。最著名的一件事,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把楚怀王熊槐骗到了武关抓了起来,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关中的西关是散关,也就是著名的大散关。陆游有名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南,紧邻秦岭。之所以叫散关,据说是当年这里封有散国,故名。大散关往北是八百里肥沃之关中,往南是天府之国四川。说到这,你应该会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不停的进攻大散关。刘邦用韩信为将,引奇兵入除仓,就从大散关经过。无论是从中原攻蜀,还是出蜀攻中原,大散关都是必经路之一。

关中的北关,并不在关中的正北,而在偏西北,就是萧关。萧关位于宁夏固原,扼守六盘山脉的豁口处。六盘山很有名,老人家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让六盘山出了大名。萧关扼守六盘山口,从偏北方向堵死了北方敌人过关南下进犯关中的危险。一旦萧关有险,关中震动。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老上带着14万精锐骑兵就蹿到了萧关,把汉文帝吓个半死。

当时汉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匈奴,这也决定了萧关是在关中四关中最受朝廷重视的,毕竟萧关是保命利器,谁也不敢玩火。志在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尤其重视萧关的军防建设。汉武帝没事就巡边,多次来到萧关视察,意在警告匈奴人不要自找麻烦,朕的萧关固若金汤。而据守萧关,汉朝就有足够的主动权,北出萧关击匈奴。

和其他五关相比,萧关还有一个重要功能——与西域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在丝绸之路出现的早期,长安与西域商贸往来,有很大一部分要北上萧关,再向西挺进的。

不过,到了宋朝,因要防御西夏,在汉朝萧关旧址以北一百多公里处,重设萧关。宋萧关在现在宁夏同心县南郊,出了宋萧关往北不过二十里,就是西夏界。

虽然六关地址时有变动,但关中这个地名却流传了下来。


地图帝


“关中”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经历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愈发强大,初显问鼎天下的气魄。秦昭襄王命战神白起为帅,东出函谷关,开始了东征六国的步伐。


而其他六国虽然也组织了一些变法,但收效甚微,远没有秦国强大,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一时之间都战战兢兢。这时苏秦就出场了,他根据六国南北纵向的地理位置,提出了“合纵连横”的应对战略。六国领导人看他说得挺像回事,最后死马当活马医采纳了苏秦的策略,选择抱团一同抗击秦王的狼子野心。

如此,函谷关以东的秦国与函谷关以西的六国就形成了对垒,而这无疑凸显出了函谷关的军事战略地位。就像当今美国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地区划分(远东、中东)一样,为了更好了区分天下地缘,当时的七国就以函谷关为界,以东就叫关东,以西的八百里秦川就叫关中。

但这就让人奇怪了,函谷关以东叫关东,那么函谷关以西不就应该叫关西才能对应上吗?

然而这种看法只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误解。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关中平原四周的地形分布就能知晓一二了。


很清晰的是,关中平原的东面是天堑黄河,西面被陇山阻挡,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横贯东西的秦岭。所以关中平原就像一个巨大的水池,但它也有下水道,那就是东面的函谷关。

所以崤函古道是古代进出秦国故地的唯一通道。故当时七国把八百里秦川称之为“关中”是非常贴切符合地理形势的。

另外也有人创造性地提出过“四关说”,意思是关中被东潼关、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等四关包围着。

这些也有依据的,来源于古代”关中——四塞之地“的叫法,四塞就是四关。


然而个人认为这可能是种误解,因为战国时期关中平原除了南边的武关,其余的三关都还没有出现。萧关和散关是西汉初期为了抗击南下的匈奴和西戎而先后修建起来的,潼关则是在汉武帝时期函谷关东迁之后修建的。

其次,萧关已经向北深入进了黄土高原,而武关则向南跨入了秦岭,所以这两关事实上已经跑出了关中平原的地理范围,“四关说”岂不是不攻自破?

其实,“四关说”只是从“关中”一词出发,它是为了迎合关中的地理划分而牵强附会的一个错误观点,而原本“关中”一词却是因关中平原的四周地势而定义的,所以“四关说”实质上是将主次关系颠倒了。

同时随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在对关中地形经过重新勘定后,相关专家也否定了“四关说”的可靠性,再次重申了最初战国时期“关中”起源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夏目历史君


关中地区确实号称八百里秦川,指的就是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平原的一个地区,八百里秦川主要是形容这里常年风调雨顺,因为土壤肥沃,农业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更是为秦国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也叫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那么“关中”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

四关说:四关最初指的是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这是东晋时期徐广提出,他认为《史记》里面提到的“关中阻山河四塞”指的就是以上四个地区;

两关说:西晋时期的潘岳在《关中记》称“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六关说:在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之外又加了潼关、金锁关。

“关中”一词最早在《史记》中提出,之后《秦始皇本纪》中也提到过多次,这就说明了在秦朝时期,“关中”这个名字就已经在广泛使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修建行宫:“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也就是说关中地区有三百多座,关外地区有四百多座,那么这个所谓的关中和关外又是拿什么来区分的?

很明显,在秦朝时期,就是拿函谷关区分的,关中指的函谷关里面,关外则是函谷关外面,秦国遭到联合抗秦,就曾以函谷关为关口,驻军看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现如今的关中则指的是陕西中部地区,也就是秦岭的北面、子午岭的南面,陇山东边,潼关西边所在的位置。

确切的来说,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为何称为关中,主要还是以地形地貌以及在多处关内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秦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这个内和外的区别。

还有就是因为渭河平原被四关包围,也就是“秦之四塞”,他们是函谷关、大散关、萧关、武关,而渭河平原,所谓的八百里秦川正好处在四关之中,所以称为关中,都知道,关中地区是盆地,包括渭河平原、渭河谷地、丘陵,在陕北高原和秦岭山脉之间。

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人们很自然的就将这里称之为“关中地区”,正是因为这个地形,处在四关之内的关中平原因为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且交通便利,关中地区也因此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天府之国”。

然而关外地区却连温饱都很难解决,所以也有“关中人”和“关外人”的区分,久而久之,这个“关中”的名称也逐渐流传下来,只是随着时间和地势的变化,关中所包含的区域也存在变化。


羽评郡主


关中是指关中平原,西起大散关(宝鸡市),东到潼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东西穿过陕西中部而形成的平原地区,而此渭河北部就是陕北高原,南部是秦岭,所以渭河是从两座大高原地区的夹角处流出来的,关中平原东西长800多里,南北宽的地方有300多里,窄的地方有100多里。

为何八百里秦川会被称为“关中”?

这样的说法有两个来源

一、说是此地位于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

二、还有说法是此地位于潼关、大散关、萧关、武关四关之间

这两种说法我们知道取消了函谷关,为何取消呢?这还是因为潼关的历史地位超越了函谷关了,或是取消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函谷关没那么重要了,我们来看看函谷关的地图:

看到了吧,函谷关位于高原地区,道路不通,易守难攻,仅有一条西边通像平原地区的道,所以容易被包围,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为了称霸往往发展人口,觉得大国首先一定是人口多,这是当时的各国共识,所以这里也一样被人争夺。自秦汉统一全国后,战火就少了,人们以生活为主,不是各国征战为主了,所以函谷关在秦汉王朝统一中国后随经济发展地位渐渐的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潼关。

关中平原因南有秦岭,北有陕北高原,内有渭河、洛河、汉江三大水系。军事战略上易守难攻,境内三大水系滋养平原,使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经济发达,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变得非常重要了。

我擅长的领域是历史、社会,欢迎关注、评论、与我交流,谢谢!


用户79335034604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髯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这是陕西人的自画像,也是秦地风情较直观的写照。

八百里秦川的来由?关中八百里秦川也就是所说的陕西关中平原,指的是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 因此又称渭河平原,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约占陕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9%,自古以来,这里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为秦国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基础,所以号称"八百里秦川"。

“秦”及“秦川”的来历?春秋战国时,秦人祖先非子在封邑于秦(今甘肃天水),始建秦国,秦人后东迁关中,陕西地区成为秦国的主要地区。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陕西还称“三秦”,这又是为什么呢?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辖陕南及巴、蜀之地。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其实当年三秦之地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变化,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三秦"。

苍茫茫万里终南山,平坦坦千里黄河滩,无边无涯的麦浪涌,涌出了多彩的风景线。我的好家乡八百里大秦川,祖辈生息的亲故土,血汗哺育的好家园。


平凡旅程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同时又被称为关中,还有叫三秦大地,等等说法都是对陕西中部这块土地的形容,他们之间互相并不矛盾,之所以形成这些说法也是有原因的,今天我们就一一的来说到说到。

第一、陕西中部,主要指的是秦岭以备,黄土高原以南的渭河谷底,主要形成原因就是渭河的冲积租用。东西长约370公里,换算一下就是八百里左右。加上东西长,南北窄,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为秦国辖区,故称为八百里秦川。

第二、陕西中部平原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因它处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因此古代称关中。

第三、项羽灭秦后,自称霸王,都彭城并大封诸侯。刘邦封汉王,管辖现在的陕南和巴蜀之地。为牵制刘邦的势力,将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塞王;封董翳为翟王。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三秦说法,指的就是这个。后来人们将这个概念延伸了,用三秦代指今天陕西的所有土地:陕南、陕北、关中。

另外,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最早指的就是关中这块土地。因为这里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再加上水利发达,土壤肥沃,盛产小麦和棉花,是重要的粮仓。最为著名的当属韩国人郑国来秦国修的郑国渠。


风车车看天下


关中一词最早出现是先秦时代,由于有大洛一族被灭族的惨痛经历,秦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一代代秦人开始修筑长城,从甘肃岷县一直修到宁夏固原。从岷县到宝鸡,借助西秦岭的山势修筑了很多关隘,防范戎人没完没了的进攻。沿长城有很多关口,关外是游牧文明,关里是农耕文明,差别很大。关里的地盘很大,秦人的都城开始在天水市清水县,后来又迁到陇南市礼县,老城和新城之间被成为关中。就是现在的天水市!后来秦人进入陕西,在宝鸡建都,周朝的新都迁到洛阳,在洛阳和宝鸡之间的地区,被称为关中,天水被称为小关中。秦人对旧地名很留恋,如天水在秦代称圭县,迁到陕西后渭南还是叫圭县,害得秦始皇批奏折总是搞错,于是命令,以后用上圭县和下圭县区分。后来秦人建了函谷关,关中就成了国内的代名词,秦人扫六国,关中是基础。关中大发展,天水是基础。所以现在国家建立关天经济区,就是要重新打开关中的发展大门,这次不是向东横扫六国,而是向西,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直到欧洲!


手机用户50048936116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e744baf5dd633a46bb10f6026470a93\

中华第一古都长安


关中是指陕西中部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以及杨陵区的总称 ,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处四关既东函谷关(也叫潼关)西散关(也叫大震关)北萧关(也叫金锁关)南武关(也叫蓝关)之中,故称“关中”。而渭河冲积平原处关中南部,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也叫关中平原,跟“关中”还是有差别的。

关中平原的叫法是从战国开始的,秦国定都她中部的咸阳,秦国水利专家郑国就在此修了中国第一个农业水利工程“郑国渠”,又有“八水”滋润,且土层深厚,土地肥沃。她被称做“天府之国”被成都平原早500多年,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韩信建议刘邦袭取关中,定都长安。“座四关之中,拥沃野千里,天下可定矣”

民国时期水利专家李仪祉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可以灌溉更多土地的泾惠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在西部的宝鸡市修了宝鸡峡水利工程,南边的黑河引水工程,使得关中平原更成了旱涝保收的大粮仓。在国家富民政策的影响下,她的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