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在坏终是王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陆解史。关注小陆解史,关注更多精彩!
都说盛唐,盛唐,然而盛唐只是那么些年。可安史之乱后的唐帝国也出现了东汉末年那样的藩镇割据局面,大家也知道藩镇割据带来的影响就是到了三国时期的时候会出现曹操这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最后就是东汉灭亡、三国鼎立,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那么,既然这个藩镇割据这么的复杂,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藩镇割据比东汉末年还要糟糕,唐朝为什么没有人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中唐时期:唐朝朝廷制定“以藩制藩”策略
唐朝时期藩镇割据的时间很长,从安史之乱之后,横跨一百多年,其中以河北三镇为首,始终割据为独立王国,不听中央号令。但是,藩镇割据虽然是中晚唐的常态,但天下大乱不是。唐朝的局势全面崩溃,也就是在黄巢起义之后的二十多年而已。在黄巢起义之间,藩镇别说挟持天子,连自保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所谓强汉巨唐,虽然经过了一场空前的安史之乱,但大唐帝国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安史之乱后又生生的续了一百多年。这与唐朝的军事政治形势是分不开的。虽然提起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藩镇割据”,“宦官跋扈”,“朋党交攻”。其实中晚唐的形式还没有那么糟糕。对于唐朝朝廷来说,这三件事的威胁排行大概是:宦官乱政>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之所以藩镇割据只能排第二,因为唐朝的藩镇也没有那么厉害。
黄巢起义以前,常年割据的藩镇只有魏博、范阳、成德三镇,三镇处于河北山东一带,离长安是相当的远。而且为了对付这三个藩镇,朝廷还“贴心”的围绕这三个刺头搞了一个藩镇包围圈,三镇的旁边全是朝廷设立的藩镇,专职负责防御他们。整个唐朝,朝廷收回河北藩镇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唐德宗曾经组织过一场规模不下于安史之乱的平藩战争,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唐宪宗和唐武宗更是一度收回过割据藩镇的控制权。
这几家割据的藩镇,平时秘密联络,注重团结,枪口一致对外(朝廷),一旦朝廷发动征讨就联合对抗,他们通过抱团取暖来争取自己的割据地位,但名义上他们依然是大唐的臣子,在朝廷强势的时候甚至还要交出权力入京朝见。至于让他们干翻周边监视他们的藩镇一路杀到长安劫持天子,那大概是个梦想。
晚唐时期:救命稻草“神策军”被砍断
而晚唐的形势,又是另一种面貌。唐朝中央的权威之所以能维持,在于唐朝朝廷始终保持着一支规模庞大的精锐部队——神策军。虽然这只部队归太监管理,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太监和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而皇帝和朝廷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神策军是朝廷最大的依靠。换句话说,由于唐朝朝廷是天下最强的藩镇,所以所有的藩镇都怕他。
但黄巢起义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黄巢的部队对江南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更重要的是,他隔断了朝廷和江南主要财税来源地的联系。而神策军在黄巢起义中损失极为惨重,所以黄巢之后,唐朝朝廷的威信由于实力下降而顿挫,而地方藩镇由于趁乱捞了不少好处,反倒个个作威作福,开始不听号令。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出现地方节度使干预朝廷政令的情况。但依然没有劫持皇帝的事情发生,因为神策军仍在。事实上,直到唐朝事实上最后一个皇帝唐昭宗统治的前半期,神策军依然有十万之众,唐昭宗甚至想用他们来灭掉李克用,可惜被李克用打的全军覆没。从那以后,唐朝皇帝才彻底沦为藩镇的掌上玩偶。不过这个时候“挟天子”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唐朝的号召力几乎为零,所以朱温很快就称帝了。
而东汉则处于一个奇妙的境地:董卓之乱之前,朝廷自己的力量已经在内斗中被消耗光。董卓之乱之后,朝廷的实力和威信荡然无存,成了流亡政府,到处讨饭吃。
但奇妙之处就在于这,由于汉朝的倒台是突然性的,所以汉朝皇帝虽然没威信,却有号召力,尤其对知识分子来说,曹操可以利用汉献帝竖起一张朝廷的大旗,这对他笼络士族意义众大。等到汉朝这块牌子过了几十年已经彻底没什么吸引力的时候,自然就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喽。
我的见解只有这么多,不足之处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讨论!
同时烦请大家多多关注、转发,在此表示感谢!
小陆解史
究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自立为帝,这点来说,汉末和唐末情况皆有不同,但是无论何种情况,决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自立为帝,都取决于实力,只有实力到了,称帝也未尝不可,实力不济,称帝就是作死了。
首先,我们看一下汉末的情况。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的时候,当时天下还是群雄并起的时代,曹操只占据了今天河南的一片地区,周围全是强大的诸侯割据势力,北边有袁绍,东边有陶谦,南边有袁术,西北有马腾,随便一个诸侯来跟他干,都够他喝一壶了。所以,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优的选择,这样他在不称帝的情况下就得到了政治上的优势,为他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再说一下当时的一个反例,就是袁术,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实力比他强的有很多,所以一称帝,马上就成了众矢之的,被各诸侯轮番打击,没两年就完蛋了。要知道,按照当时的情况,一旦称帝,至少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幽州的刘虞,那都是汉室宗亲呀,那么大一片地区肯定不会承认,绝对和你死磕的。
所以当时形势来说,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优选择。实际上,到了后期,诸侯基本平定,天下只剩下了曹刘孙三家,曹操也有了称帝的想法。
再说一下唐末的情况。
朱温在灭唐的过程中,几乎杀光了唐朝的宗室,所以从正统上来说,很难找到一个唐朝皇位的继承人了。不像东汉末年,无论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都是属于皇帝的直系儿子,继承皇位没有争议,当朱温灭唐之后,搬出任何一个人来继承唐朝的皇位,都属于远方亲属,正统地位本身就大有问题。类似的情况比如明朝灭亡之后的南明,因为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下落不明,找的都是崇祯皇帝的远系亲属,就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时出现几个明朝皇帝的情况都出现了。所以当时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挟那个天子呢?挟那个都价值不高。
再看一下实力情况,五代十国中的五代,都是称帝的政权,实力都是有的,绝对是所有割据势力中最强的,同时对付一两个割据势力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还不如自己称帝得了,就算称帝了,那些割据势力能拿他怎样呢?
所以,综合以上的情况,我个人的观点就是,是否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自己称帝,都是权衡选择的结果,那个更有利就选择那个,取决定作用的,还是实力。
Avivid248
大家好,我是再忙也要说历史的程锦。
唐朝和汉朝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都是军阀割据,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宦官专政,东汉时期的宦官,只能是去影响着当时的皇帝,而到了唐朝宦官把皇帝都敢杀。唐朝和汉朝末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为什么唐朝没有人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其实汉朝末年,朝廷直属军队就是出名的西园八校尉,但因为董卓的叛乱,使得大多数的兵力已经丧失。也就说当时的皇帝已经是很危险的了,几乎没有自己的亲兵了。当时的曹操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招揽人才。也就说当时的皇帝和宦官,都没有自己的军队。
而唐朝却不一样,著名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才出现了藩镇的割据势力,但唐朝当时还有着特别厉害的军队,这支部队便是神策军。而神策军的统帅便是宦官,但经过黄巢的起义,庞勋之变等等使得神策军战斗力一降再降,后来一蹶不振宦官的势力也被削弱。
汉朝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象,而到了唐朝并没有出现这一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唐朝的割据势力只在地方出现,中央并没有出现割据势力,也就没创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条件,正因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出现的多方面原因,使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象并没有出现。
程锦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程锦点个赞哦~关注程锦,私信回复句子,程锦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程锦在路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要的就是皇帝天下之主的名义,但是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用,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需要用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与当时特殊的社会形势有关系。
说东汉末年人心思汉,真的没有错。东汉末年所分封的很多汉室宗亲都能够牢牢到把吃的地方大权向荆州刘表、益州刘璋。
而且当时曹操的势力是极为弱小的,在东汉末年的各大诸侯里边,根本不能占据优势。所以曹操需要“扯虎皮拉大旗”,为自己的势力崛起做各种准备。
毫无疑问,天子的大义名分是非常好用的,并且也使曹操的势力成为了东汉末年最强大的存在。
曹操为什么一直养着汉献帝刘协呢?
在三国时期曹操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曹操依然没有选择篡位,而是养着汉献帝刘协做为手上的底牌。
当时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并且对于曹操势力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掣肘。如著名的“衣带诏”等,汉朝遗老们依然心怀侥幸,想要复兴汉室。
这也许是曹操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作祟,想要一辈子做汉臣,并且希望在死后封“文王”成为一个完人。
当然,这个希望被曹丕无情地打破了,并且赐给曹操一个魏武帝的称号。
唐朝末年为什么没有发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
唐朝的强大毋庸置疑,而唐朝的衰落毫无疑问就是“安史之乱”,唐朝陷入了诸侯割据,潘镇林立的局面。
在这期间,唐朝出现了好几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是皇帝的身边还有一只比较坚挺的军队,就是神策军。神策军一直忠心耿耿地维护着皇帝的利益,竭力避免唐朝皇帝被人挟持的局面。
但是唐朝潘镇林立的时间太久了,一开始潘镇节度使还需要朝廷的大义名分来统治一方,但是随着“黄巢起义”爆发,唐朝皇帝的作用被无限制地削弱,真正的造成了潘镇割据,实际上已经是独立的存在。
这时候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没有作用了。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著名的“安史之乱”后,地方行政长官开始了“世袭制”,形成了“藩镇割据”势力,和唐中央叫板的军阀比比皆是,但终唐一朝没形成汉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实,为什么呢?因为唐王朝中央握有了军事力量,即掌控了一支规模不小的神策军!
神策军原是唐朝中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戍边野战军,后进入京师成为禁卫军,负责保卫首都的安全,是李唐王室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
希望星晨58298869
首先说答案,谁说在唐末的时候没有人希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从中晚唐历史来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不仅是有人做过,而且有不少人也因此而获利。
被认为是唐朝历史上几乎是中断了唐朝国祚之一的甘露之变,说到底就是皇宫内的宦官集团挟持了当时的皇帝唐文宗,唐文宗企图从宦官手里夺取权利的计划,彻底失败。
而在甘露之变中获利最大的那无疑就是宦官集团了。宦官也因此成为了可以左右遥控皇帝的一只势力。
不仅是在这个时候在黄巢起义之乱后,掌握唐朝禁军军的大宦官田令孜,其中发达的原因,毫无疑问,那就是挟持的皇帝,是地方那些节度使也不敢轻举妄动。
而在这以后,依然是有人,控制了当时的唐朝皇帝,希望可以劫持天子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益,就例如后来劫持皇帝的李茂贞。以及后来杀死了皇帝的朱温。
从上来看的话,并不是说在唐末时候就没有像汉朝末年那样挟持皇帝的军阀。
只是现在人并不怎么关注唐末和五代的历史,所以认为好像,唐朝末年没有出现像汉末三国那样的情况。
但是说实话,在那个时候,朱温杀死皇帝唐昭宗也许并不是一件错事。甚至可以说,劫天子以令诸侯了,这个办法,也许在唐末已经是完全失效了。
汉朝的崩溃和唐朝的崩溃,其实并不一样。汉朝的崩溃也可以看作是王权突然性的彻底倒塌的话。 唐朝末年的皇权中落并不是一个突然性发生的事,而是一个长时间异变导致的结果。
在安史之乱后,原来安禄山的故地,充斥着安禄山的势力反叛势力,可以说就是这股势力让唐朝最后走向了终结。
这就是唐朝历史上的河北三镇。
而在此之外,除了河北三省之外,其他地方依然是形成了,不知道多少个大大小小的的军阀。
这些军阀名义上是唐朝的臣子,实际上是完全掌控地方的节度使。这些军阀在唐朝无法消灭的情况下,唐朝中央其实只能是与藩镇军阀达成协议。不然,一旦激怒了那些军阀,唐朝就要拿出不知道多少国力才能消灭一些军阀。更不用说地方的实际税收和地方人事任命权了。
一些军阀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厉害和唐中央政府作对。
而这种情况,延续到了后来的五代。
按照《新五代史,吴越世家》的说法,吴越国给后唐的皇帝报告,提到了唐末的情形。当中虽然有夸大自己的忠诚度。但也说明在唐末之际,各地军阀心怀鬼胎,对皇帝是说一套做一套。
此外,就算当时的唐朝还留下一个名头,唐朝也不可能再有什么转机的说法了。
此时的长安和洛阳,已经是一片荒无人烟的“鬼城”了,在后梁帝国建立前,当时的洛阳,只剩下百余户居民。更不用说西边长安的情况了。因此,朱温称帝时,废长安西京,将洛阳当做后梁的西京。
从这点来说,唐朝其实已经在黄巢起义后解体了。谁当天子,其实没那么重要。
黄巢虽然未能推翻唐朝统治,但黄巢生前留下的造反大军,最后彻底灭亡了唐朝,其中的朱温就是黄巢的部将。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这和当时的割据势力的实力和中央政权的实力相关。
首先,唐末和汉末对比中央集权虽然都削弱了但是唐末的中央集权还是要强于汉末时期。
唐末即使是最弱时期都还能控制关中一带的地方,而汉末除了首都其余郡县几乎各自为政,出现大地区的格局。其次唐末的割据势力实力和汉末割据势力实力不相同。相对于唐末格局实力要弱于汉末割据实力。唐末以河北三镇为首的割据为了抵抗中央寻求自保都采取报团取暖的方式。
这样就不能出现大的势力吞并小的势力的情况。而汉末时期由于一方面中央控制实在是太弱了,另外地方割据大鱼吃小鱼现象频繁,因此会出现东吴孙权,淮南袁术,河北袁绍等格局势力,再到最后出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和东吴孙权,蜀川刘备三家分立局面。总之,唐末由于地方割据势力实力相比汉末时期还是太弱,因此没有出现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山中茅店
黄巢之乱之前,北方的藩镇势力总体是均衡的,大家的势力范围都不算太大,谁也没有能力吞并谁,仅划界自守而已。这个时候要是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跑到长安去把皇帝弄到自己的地盘去搞挟天下子以令诸侯的游戏,等于给其它藩镇围攻瓜分自己地盘的口实,极不划算。
到了平定黄巢之乱后的晚唐形势变了,朱温已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藩镇势力,其它的藩镇被他逐步吞并掉了。占据了河南、山东、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地区,只有幽州和山西没被他拿下,这个时候,唐哀宗在长安受到了李茂贞的危胁,朱温就把唐哀宗接到了自己的老巢汴梁。也算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持续的时期不长而已。
唐哀宗被迁往汴梁途中,朱温杀掉了随行的宦官和一些随行的士族缙绅,到了汴梁皇帝就真成了孤家寡人,只有等死的命了。
而且朱温没有曹操有耐心,没过多久,就杀了哀宗和废帝,自己上位了。
贺拨岳
唐朝皇室相对地方割据势力实力最强,三国时的皇帝没实力,容易被控制
默默无闻的浮萍
朱温不是侠天子以令诸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