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座“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你知道吗?

南方好多城市在强降雨后就启动了“看海模式”,很多城市甚至陷入了逢雨必淹的魔咒。其实,中国还有两座“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一是江西赣州,一是山东青岛。尤其赣州有千年无水淹的记录。不过,这两个城市的排水系统都是前人留下的。

中国有两座“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你知道吗?

赣州古城:南方水灾中的“浮城”

赣州有两条江水穿城而过。2014年5月中旬,我国南方江西、广东、广西等省遭遇特大暴雨,短短几天里,降雨量一次次刷新记录。广州、深圳、南宁等城市都成了一片泽国。而同样被暴雨袭击的赣州市却再度安然无恙。特别是老城区,甚至没有积水,市民生活丝毫不受影响。

在被问及“赣州老城为啥不淹水”时,老人们都说,赣州是座“浮城”,而且是乌龟形,龟首在城南,龟尾在城北,所以不管江水怎样涨,赣州城都能跟着浮起来。还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军师刘伯温欲破赣州城,久攻不下。最后刘伯温派人用铁钉将“龟”的四只脚钉住,才得以水淹赣州,破城而入。

这些民间传说都不大靠谱。在赣州市博物馆文博专家万幼楠眼中,“不发生洪涝完全得益于一套现在看来都相当先进而科学的城市排水系统。”而这套排水系统是一位宋代人修建的。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中国有两座“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你知道吗?

福寿沟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不过,每逢雨季,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

水窗是一项最具科技含量的设计。原理很简单,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如果江水水位超过排水口,水窗紧闭,江水是进不了城,可城内的积水又从何处排出呢?按照刘彝当初的设计理念,福寿沟仅是整个赣州排水防洪体系中的一环。修建于宋代的坚固城墙是最好的防洪堤坝,还有城内的数百口水塘。

刘彝曾差人将福寿沟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以发挥重要的调蓄作用。“就像长江流域有鄱阳湖、太湖、巢湖,这些湖也都起了类似的作用。”万幼楠说,水塘增加了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以此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至今,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近年来,在赣州市城区的一些地方,也会出现积水淹没到汽车顶的景象,“是不是福寿沟不管用了”?其实,因为古老的福寿沟毕竟只能辐射到“宋城”那2.7平方公里,而被淹的地方大多是后建的新区。

据史书记载,公元1087年,刘彝因为“善治水”,被召还京师任“都水丞”,这一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长。他还曾给后人留下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人据此评价,刘彝属于那种“不是光练嘴或纸上谈兵的实干派官员”。

中国有两座“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你知道吗?

福寿沟建设者刘彝

青岛:德国人修建的百年大计

在中国,最不惧暴雨的城市还有青岛。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下水道系统。因为当时的青岛卫生状况很差,没有地上水管,更没有下水道。德军初来乍到,水土不服,经常发生肠炎。德国人认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居住环境的拥挤。由此,德国人认为下水道对他们有战略意义。按照和清政府的租借条约,德占青岛99年,所以德国人完全是按照使用一百年的设计标准来铺设下水管道的。

中国有两座“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你知道吗?

德国人是出了名的严谨,喜欢“慢工出细活”,光是论证“雨污”分离技术就用了五年之久,更是用了两年的时间招标。青岛历任总督包括后期执政者,并没有赶着在各自的任期内突击完工,而是把城市建设当成百年大计。

曾有一则网帖广为流传: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三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这个故事虽然存疑,但是德国人的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有两座“最不怕水淹”的城市,你知道吗?

“青岛人有句笑话,德国人赔了,日本人赚了。”日本人占领青岛后基本沿用了德国人的市政管理经验。此后,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青岛的市政设施并没有因为政权的交替,进行大的改造,设计的办法都是仿照德国人一以贯之。1930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主政时期,明沟暗渠总计37条,达1.5万多米,青岛的地下水网基本成型。这一成果享用至今。

据媒体报道,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建的地下雨水管道大概有80公里左右。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这就是青岛能在城市防汛中赢得美誉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