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文|徐天坤

一、

曾幾何時,我們感恩於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福祉,它幫助我們打開了無窮無盡的美妙世界,讓我們可以同時生活在不同於眼前現實的多維時空中,我們開始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近乎無縫的來回切換。

然而,互聯網的到來也讓越來越多人陷入了信息的海洋(更準確地說,是暴露於信息的暴雨中),隨之而來的一個現象是:我們比以前任何時代都聽到了多得多的故事,也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道理。

比如,單純閱讀紙質書進行學習早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胃口了,於是種種知識IP紛紛閃亮登場,吸引著我們的眼球,用應接不暇來形容也毫不誇張。在這樣的大勢面前,我們發現自己似乎聽到了太多的道理,幾乎已經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通地步了。

然而,放下手機,迴歸生活,我們很可能發現“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周圍的工作、領導、同事、客戶都沒有什麼變化。

迷茫依然,焦慮依然,甚至如果你不幸遇到了“焦慮販賣商”,為了緩解焦慮,你還會不斷地付費求知,結果卻可能越來越焦慮了,進入不良循環。

這一切的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

以下文字,是我對不下於500例諮詢案例總結分析的基礎上歸納總結而成,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和幫助。

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二、

想要解決上面的問題,先要釐清幾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是信息。

什麼是信息?最通俗的理解,信息就是有關這個世界的人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的符號化表達,一般需要轉化為文字、圖像、形狀、聲音、觸感、味道等形式才能為我們的頭腦接受。

第二個概念是知識。

什麼是知識?簡單來說,對主體有用的信息就是知識。

也就是說,如果一些信息對你目前沒什麼用處,那麼它們就不是你需要的知識,比如字典、詞典、互聯網上有著無窮無盡、時刻在增加著的各類信息,但不是每個信息都是知識。

第三個概念是智慧。

在我看起來,懂得如何有效地分析、判斷、決策和行動就是智慧了,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理解的智慧其實就這麼簡單。

只不過看似簡單的概念,背後卻著實不簡單。

比如,“有效”的標準是什麼,如何進行分析和判斷?需要什麼前提條件、有什麼原則和標準、有什麼方法論和方法?什麼樣的決策和行動才是最適合於某個情境之下的我的需要的?

懂得了這幾個概念,難道我們的職業困惑就能解決了嗎?

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三、

很顯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我們還需要用一條清晰的邏輯路徑將“知”與“行”真正連接起來。

一談到知與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的行動效果不理想,其實很可能不是行動本身的問題,而是你的所知並不徹底,所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也。

現在我們經常說“道理”,以為自己聽過了太多的道理,還會偶爾發出類似這樣的感慨:知道了那麼多道理,可我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不知道看到這裡,你發現問題了嗎?

你以為自己懂得了很多道理,可你的現實生活並沒有太多改觀,甚至更可能的情況是依然原地不動,這時候沮喪(或許還有些懊惱甚至氣急敗壞)的你很可能會怪罪於這些個道理上,認為是這些道理有問題,才導致你沒有發生很大的改變。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那麼簡單就好了,實際情況往往是:我們自以為了解得很多,可是懂得人、物與事之“理”(機理)的少,能夠再深入一步,探究出這些“理”背後的“道”的人就更少了。

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舉個小例子:

都說溝通很重要,卻很難,難在哪裡?如果僅僅停留在方法和技巧層面,就會發現很難真正有效進行溝通。那麼,這背後的“理”在哪兒呢?

要明白“理”,就需要深入到溝通雙方個體的人的心理狀態、心理機制去看,需要通過語言、表情、姿態、動作等全面獲取對方傳遞出來的信息,並謹慎地構思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再通過語言、表情、姿態、動作等協調配合傳遞出去,並時時關注對方給予的反饋,再據此進行回應。

整個溝通過程其實是無比複雜的,只不過這個過程的大部分往往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而被我們忽略了。

如果我們能夠更多地覺察自己和對方的心理狀態與變化過程,如實觀照,那麼溝通就會變得更加有效了。

溝通之“理”的背後有什麼“道”嗎?

這裡我試著談一些我的個人認識。

在我看來,溝通之“道”,須迴歸人性之本,即冰山模型中水面下的更深層的東西,比如:“我是”的人格特質、我所渴望的、期待的、恐懼的、逃避的等等。

人性之中什麼最重要?

在我看來,有這麼幾個最根本的要素是需要我們注意的,也是溝通之“道”的核心。

一是“我很重要”的自我價值感,二是“希望重要他人看見我、接納我、認可我進而表揚我”的外界認同感,三是“請你關愛我”的被愛需要。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一旦你心裡面想著這幾點,再跟他人溝通時就會順利很多。

你看,現實世界中很多看起來如此熟悉的活動,細究起來,背後的“理”和“道”或許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這一點或許可以說明,我們的所知為何並不能有效地轉化為我們的行動了。

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四、

從事職業生涯諮詢至今,我慢慢發現了一個具有共性的現象,那就是:絕大多數人陷入職場困惑的典型表現就是行動無力,不敢採取行動,背後的原因是不確定自己的行動到底是不是正確的,久而久之就陷入了糾結迷茫焦慮彷徨之中難以自拔,痛苦不堪。

為什麼你不確定自己應該做什麼呢?

因為沒有辦法做出理性的明智的決策。

那麼你為什麼做不出明智的決策呢?

原因往往是兩個方面的綜合:一是不瞭解自己,二是不瞭解環境。兩眼一抹黑,怎麼能勇敢地往前走呢?

因此,這裡面的關鍵在於決策。

決策怎麼來的?

有效的決策往往要求決策者必須心有主見,知道什麼最重要,什麼次重要,知道應該如何行動,需要什麼條件和資源,又需要承擔什麼風險、付出什麼代價。

你看,決策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吧?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到底怎樣才能做出有效的決策呢?

在我看來,這裡面存在著一個更細微的邏輯路徑:自我認知→形成定見→決策有效→行動有效。

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五、

展開論述一下。

首先,想要行動有效,即想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種種職業困惑,我們必須做出明智的決策。

而所謂明智,必須得考慮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即必須考慮未來事情可能的演變態勢,同時必須全面地考慮到決策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的人事物及其內在的結構關係。

其次,想要決策有效,我們必須心有所主,即形成定見——對於人、對於職業、對於生活乃至世界萬事萬物的基本穩定的見解(見解必須有見識作為支撐)。

有點類似於我們以前常說的穩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關鍵區別在於定見強調見解,它能夠在我們面臨決策時迅速形成明確而有力的衡量判斷標準,從而做出有效的決策。

再次,想要形成定見,我們必須充分地認知自我。

這裡必須指出來,認知自我並非一個孤立於外在環境的簡單行為,而是基於我們個體與外在環境中的人事物信息能量等要素持續互動,經年累月逐漸沉澱形成的。

這種自我認知絕非易事,“認識你自己”這句古老的西方名言之所以流傳至今且生命力一直很旺盛,在我看來關鍵的原因就是認識自己是一件非常重要卻又非常困難的任務。

我認為,從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最需要認識自我的四個維度:個性特質、知識技能能力、興趣愛好、對職業的核心價值訴求。它們也是我們在面對種種職業困惑時,必須首先花大力氣重點搞清楚的四個維度。

最後,認知自我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只有起點和過程,沒有終點。

最能夠修正、補充、完善自我認知的環節是我們的“行”,即每天的言行是否能夠有利於自我需要和需求的滿足,也就是說,行動有效與否會對自我認知形成直接的反饋,進而形成循環。

既然從自我認知→形成定見→決策有效→行動有效這四個環節形成了一種持續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環,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處理不好,比如行動並非那麼有效,採取了某些行動(如跳槽)後並沒有達成我們預期的滿意效果,那麼,我們很可能會懷疑先前對自我的認知,直至懷疑到渾身無力、身心俱疲,進入到心理學上所謂的“習得性無助”,幾乎完全喪失了自我效能感,個人自信心、自尊心都跌倒了谷底。

怎麼辦?

如果是這樣,建議您一定不要自我掙扎,因為這樣可能會錯上加錯,越陷越深。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向外界尋求幫助。

無論是找到信得過的職場前輩還是我們職業生涯諮詢師,都是可以考慮的藉助外腦輔助進行分析和判斷的可行途徑。

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六、

回顧一下本文的大概內容。

從古至今,幾乎所有有一定思想追求的人都會走到知與行這個思維路口,說到底,這個命題涉及到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根本:

我們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更遠大更廣闊的自由,財務自由是其中一方面,除此之外還有言行自由、心靈自由等更高的維度。

而要想獲得這種來去無礙的人生自由,我們就需要在知與行當中尋找線索。

在這方面,或許上面講述的從自我認知→形成定見→決策有效→行動有效的邏輯循環可以成為您應對職場甚至人生種種困難與挑戰的可靠工具。

以上,感謝您的時間。

500例諮詢,一個模型,幫你提升行動力

作者簡介:

徐天坤,高校管理學在職講師,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新安人才網長期合作簽約講師,微博認證職場博主,“璃語職美人”長期合作個人發展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