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1小時只收現金 網紅糯米糰濃濃的人情味


排隊1小時只收現金 網紅糯米糰濃濃的人情味


▲範敏華手工製作糯米糰

排隊1小時只收現金 網紅糯米糰濃濃的人情味


▲三名客人分享最後一個糯米糰

排隊1小時只收現金 網紅糯米糰濃濃的人情味


▲甑子空了,範敏華收攤回家。

排隊1小時只收現金 網紅糯米糰濃濃的人情味


小攤在這附近 擺了14年

想在渝中區學田灣正街找到春森路糯米糰,其實並不難,早上8點到下午3點,看哪裡有人排隊便知。沒有門面,沒有吆喝,飽滿糯米包裹著酥脆油條,一壓、一捏、一擠、一卷,一分鐘做好一個。

從初入行到如今走紅網絡,今年50歲的範敏華說,再隔幾天,也就是這個月25號,小攤就做了整整14年了。只收現金,每天賣一桶米,中午之後每人限購5個,可能要排隊1小時……範敏華的糯米糰“規矩”不少,卻在江湖上很吃得開。

顧客情

“多等一會兒,我們也願意”

17日早上7點,晨霧還未散盡,五六米的隊就在學田灣正街59號門口悄然排開,一張堆滿食材的四方桌前,十幾名顧客望眼欲穿。30分鐘過去了,攤主範敏華還沒來,隊伍的長度不減反增。

8點,範敏華來了。“睡著了,睡著了……”難得一次沒有7點半按時出攤,喘著粗氣的她從樓上風風火火跑下來,還來不及解釋原因,便被顧客截住了話頭。“範孃孃,來4個糯米糰,硬點,甜的和鹹甜一樣一半。”

“知道我們這些顧客姓什麼,沒等我問口味和硬度,她就自己說了出來。”範敏華很“懂”顧客,甚至不用抬頭,便能判斷出是老鄰居還是新顧客,吃過還是沒吃過。顧客同樣也“懂”範敏華,28歲的李致是當天的第一位客人,也是吃著範敏華糯米糰長大的孩子。“家就在兩路口附近。”李致說:“範孃孃每天凌晨3點就要起床蒸糯米熬稀飯,我們知道她是實打實的辛苦手藝,所以也願意多等一會兒。”

專程從成都坐動車來重慶吃糯米糰的劉小姐,算得上是當天最執著的吃貨,她和男友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終於在下午兩點買到了4個心心念唸的糯米糰。“這次為了它,又來了一次重慶。”斯文秀氣的劉小姐大口吃起糯米糰。

攤主情

良心、手法、材料缺一不可

材料很普通,糯米搭配黃豆麵、油條;動作也沒有花樣,鋪米,放料,裹緊……想要味道更勝一籌,範敏華有一套獨家秘訣:“糯米要好,尖頭糯米為佳,蒸的火候很重要;油條要沒有鹼粉的油麵,要香要脆。”她語速快,嗓門大,帶著一股利落勁,從每天凌晨3點蒸制糯米,到平日裡磨黃豆麵,範敏華都事無鉅細,全是自己做。

“‘良心’二字被我擺在了做生意的首位,自家如何做吃食,我就保質保量不摻假地做給顧客吃。”這是範敏華的堅持,口味分甜、鹹與鹹甜三種,5元一個,只接受現金支付。範敏華做的糯米糰個頭大,用料足,咬下就是滿嘴黃豆甜香,一口便知是正宗的老重慶味道。

糯米散發著濃郁的米香,在紗布上壓實攤平,半勺白糖和黃豆粉也被包裹進了糯米里,成為搭配酥脆油條的最佳伴侶。

範敏華強調,做糯米糰的帕子要隨用隨洗,保持溼潤,否則糯米就會黏在帕子上。米多了,糖多了,油條多了,都不行。一揉一捏的力道也必須恰到好處,過輕糯米糰就不成型,易散;過重則容易把油條捏成碎渣,影響口感。

糯米有嚼勁,油條倍兒脆,確保糯米糰緊實不散後,還要在白砂糖和黃豆麵中滾上一圈,才算完工。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一個糯米糰一分鐘就能做好。看似輕鬆,範敏華每日卻要將這套動作重複200多次。

一天一甑子的糯米可包200多個糯米糰,範敏華從不多賣。就算這樣,當日早上8點到下午3點,7個小時源源不斷的顧客讓她常常錯過了早飯和午飯,甚至未上一次廁所,吃個滷雞蛋墊墊肚子是常事。這樣的日常,範敏華一干就是14年。

朋友情

14年前好友借500元支起小攤

範敏華做糯米糰還得從14年前說起,因為化龍橋拆遷,他們搬遷到了春森路社區。範敏華回憶說:“是我最好的朋友幫了我一把,借了我500元,我永遠都記她這個情。”

買甑子、保溫桶、帕子,一張小小的四方桌就支起了一個攤子。範敏華說,一路走來,步步艱辛,但好友一句“沒有錢就來找我”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範敏華不願透露好友的姓名,她說:“這個‘友誼’的糯米糰是我心裡最珍貴的東西。”當年的甑子範敏華現在都還在用,這讓她時時念起那份難得的友情。

去年一年,範敏華一共休息了4天。大年初一初二,另外一天是家中停氣,還有一天是有事。“一刻都停不了啊,哪天沒有出攤,我的電話就響個不停。”範敏華和記者攀談時,手上的活也從未停下。“也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吧。自從去年在網上走紅,慕名而來的遊客、特意過來打卡的本地人愈來愈多。”

範敏華看著顧客心滿意足的笑臉,低聲說了句:“再累也值得。”

鄰里情

鄰居謝婆婆心疼她常來幫忙

謝婆婆卻不這麼想。“你說你,賺那麼多錢幹什麼?這麼辛苦。”為了不斷搓洗包糯米糰的帕子,範敏華的雙手每天不得不泡在熱水中,食指的指甲脫落了一小塊,皮膚也被泡得腫白。除了患有肌腱炎的雙手,腰椎同樣有不少病痛。

謝婆婆是範敏華的鄰居,她一邊皺緊眉頭碎碎念,一邊坐在範敏華旁邊,熟門熟路地幫客人打包。只要家中無事,謝婆婆每天都會準時來到範敏華的小攤上,腿腳不便,就拄拐;站立不便,就把柺杖上的凳面放下來,當凳子坐。

“我知道謝婆婆是心疼我。”範敏華要強,刀子嘴豆腐心,待人真誠和善,請過路鄰居喝碗粥,吃個滷蛋是常事;每天收攤後,那一小塊擺攤佔用的地,會用溫水清洗得乾乾淨淨。

“我們都佩服這種吃得苦的精神,就想過來幫幫她。”謝婆婆說,社區的老年人多,提出想義務給範敏華幫忙的不少。範敏華說,謝婆婆身體健康,算賬找零都很快。

這個小攤早已不僅是範敏華一個人的生意。

煙火情

不想租門面 攤攤更接地氣

眼看範敏華對新來的顧客道了一聲抱歉,請她們明日再來。排著隊的“急性子們”就想去翻甑子,看剩下的米夠不夠給自己做上一個。沒等範敏華開口,周遭已有不少老顧客先行開口阻止,語氣也不重。“你莫翻,等糯米涼了,她就不好捏了。”

範敏華向來實誠,就算收攤在即也不改糯米糰的分量。眼巴巴盯了一個小時的小朋友滿臉委屈,拉著聲調大聲喊:“天啊!範孃孃!你就不能做小一點嗎?你說了就算把甑子上的米刮乾淨了,都要給我做上一個的!”排隊的大人哈哈大笑,擔心吃不到糯米糰的焦躁,因為孩子的稚嫩言語,消散了些。

下午3點16分,在顧客一片唉聲嘆氣中,範敏華賣完了最後一個糯米糰。這個糯米糰破例分成了3份,3個人吃。

彎了一天的腰桿終於有機會打直了,小攤打烊,範敏華的眼裡充滿了疲憊。記者問:“生意這麼好,有沒有想過租個門面擴大經營?或者招人學做糯米糰?”

“沒想過。”範敏華直言,“現在很多人想吃幾十年前的老味道,抱著一種攤攤情懷來享受糯米糰,你搬進了門面,反而不接地氣了。”至於招人,範敏華說,自己也暫時沒有打算。“我怕年輕人半途而廢,吃不下這份苦,壞了我的招牌和味道。”

糯米顆顆晶瑩,溫情點點暖心,她與鄰居朋友,和新老顧客,藉著美味在春森路相聚,這張鬧市中偏安一隅的小攤,有它獨特的生存之道,也充斥著最真實的人間煙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