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总有人为秦始皇,隋炀帝洗白?

梦的世界9


应该是现在的人不在迷信历史,能从很多传说中看出一些真实的东西。

首先说历史评价,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是你以为暴君很好当?历史上能称得上暴君的也就只是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夏桀商纣隔得太远不好说,秦始皇,隋炀帝还是有史料记载的。总的来说,能称的上暴君的人都是有能力的,并且在朝期间有建功立业的,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修筑万里长城,历史上虽然都有抹黑,但是功绩确实是个绕不过的大山。隋炀帝灭了陈国,也是有军功的人,修筑京杭大运河,利在千载,也不能说的一无是处。

再就是看以前抹黑这些人物主要从哪几个方面。

一,好色。这一点秦始皇好点,但是商纣和隋炀帝却是说的极厉害,特别是隋炀帝,我记得隋唐演义里面有一回说他晚上无聊闲逛,遇到了他妹妹,非要嘿嘿嘿,最后不小心把他妹妹弄死了,然后丢在池塘里说是失足掉下去淹死的。以前想不觉得,现在看来确实不可思议,你说一个皇帝什么女人没见过,还天天猴急的像色中饿鬼,连自家妹妹都不放过?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再一个方面就是穷奢极欲,大概就是这个事情几代人慢慢做做完才行,他非要一代人之类做出来。秦始皇的修长城,和阿房宫(不过据说现在考察阿房宫可能根本不存在,首先遗址没找到,再就是按照当时对阿房宫的评价,烧三天肯定烧不完的),都是动用了太多民力,隋炀帝也是,修大运河之类的。

总的来说,成王败寇,输了就是输了,现在不过是把本来描的很黑的人稍微洗白点,让人知道他并没有这么黑吧。

最后,以前西方评价了影响世界的100个伟人,中国有3个,秦始皇是其中之一哦。


30亿语言


呃…楼主提出这个问题,看来对历史确实不太了解,而且受电视剧毒害较深呀。我们的电视剧一般都歌颂辫子朝,关键都是编的,没有一个是真的(无力吐槽);对其他朝代都是无端的泼脏水,极度黑化,比如明朝(这个也无力吐槽)。最近几年好一些了,终于出现了《汉武大帝》这样的历史正剧了。

言归正传,说到秦始皇,貌似编剧和砖家们也不太敢乱黑。我记得也就90年代有些香港恐怖片里恶搞过他。再者就是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而且大秦律法比较严苛,所以文人们不太喜欢他,因此有很多野史。比如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说他身材矮小,相貌猥琐,声音还似豺狼。其实这些胡说八道的东西,无异于流行于菜市场、公共厕所的各种“机密”、“绯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是假的,太幼稚了。具体的我也不想在此一一反驳,既浪费时间,又没多少意义。

我说这些只是想让楼主明白,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帝,可以说是“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他横扫六国,一统华夏。自此,大一统的概念深入民心,华夏民族几千年面对过无数强敌,但国家始终完整,文化保持延续,秦始皇真的功不可没。

他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化的规章,让各地交流更加便捷;他远征匈奴,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外敌,给后世留下震惊世界的奇迹;他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的领导力,影响后世上千年。

最被人抨击的“焚书坑儒”,被解读为“以愚黔首”真的是无稽之谈。那些儒生多为墨家门徒,宣扬兼爱,反对秦皇统一天下,这是什么?这是分裂!不该杀吗?和愚民有关系吗?华夏帝王多数都很开明,根本不喜欢愚民。愚民是满清政权的把戏。

秦始皇是中历史上第一位千古一帝,功绩彪炳史册,史书对他的评价也是正面的,不存在“洗白”一说。因为本就光辉无比!

对隋世祖杨广的评价确实从负面的往正面的慢慢转变,但也不是洗白。应该说是平反吧!历史记载杨广荒淫无道,谥号是隋炀帝,大体是个贬义词。历朝历代都拿他做反面典型,可以说他被骂了上千年,真的很委屈他。

隋朝的历史,尤其是隋炀帝的,被李唐改的面目全非,原因也很简单,李唐的天下原本是杨家的,而李渊还是杨广的表哥。抢了弟弟的天下,这事不好看呀,给杨广泼点脏水,也是正常的。

历史上真实的杨广非常有雄心壮志,更不荒淫无道。杨广年号“大业”,也说明了这位少年天子的野心,他想创造一番宏图伟业,超过自己的父亲!他一生三征高句丽,想把那个辽东强敌扼杀在萌芽之中;他修建京杭大运河,大力发展经济;他开科举,自民间选士,打破贵族的垄断;他御驾亲征,横扫西域诸国,被称为天可汗。可惜他也有缺点,就是心急。他很少考虑下级和百姓的承受力。他把能想到的事情都一起干了,最终导致了天下大乱,自己也死在了部下手里。

总体看杨广,绝对不是昏君,也不喜欢享乐。他是个有抱负,有能力的国君。所以历史说他“荒淫无道”自然是错的,现在不是洗白,是为他平反。


途牛山小旋风


若说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无人超过《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毛主席以思想家、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对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作了客观准确的评价。如他对商纣王帝辛的评价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是"老粗出人物";对李世民的评价是"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等等。其中,对秦始皇的评价非常中肯,并给予了较高的赞誉。毛主席曾说:"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是法家!“他还曾写过一首诗:"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至于对隋炀帝,毛主席并没有给予什么赞誉。他认为隋文帝杨坚没有选好接班人,选了善于伪装的杨广,其做法"蕴藏大乱"。以及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写文章、诗词的人"。现在有人为秦始皇洗白,是因为秦始皇的确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立下了不朽功勋。至于为隋炀帝洗白,主要还是他开通了大运河,应该算是有功;但隋炀帝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应该属于有罪。所以我认为,不能把隋炀帝与秦始皇相提并论,隋炀帝过大于功,而秦始皇则功大于过。



如龙得云13333


这句话说反了,不是要洗白此二人,而是这两位被黑惨了。


农民起义推翻的么?

在如今的正史中,二人都被归罪于暴政导致的农民起义,进而政权灭亡,但事实上,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都会知道,背后没有一定势力主推和策划的话,是形成不了这种改变趋势的合力的。

这就好比股市中,每个涨停股票的背后,都有主力的身影,散户始终都是追涨杀跌跟风那一部分。散户虽然众多,但毫无纪律性,想要连续买涨停一支股票,可能性为零。所以完全由农民起义去推翻一个王朝,可能性也不大。

推翻秦朝的背后势力是以楚国为首的六国贵族,推翻隋朝的则是以李氏家族为首的关陇贵族。但就说陈胜吴广起义来说,陈胜,字涉。纵观中国几千年,有哪个农民会给自己取字,连刘邦都没有(注释1)!陈胜的祖上是春秋战国时期陈国贵族后裔。隋末的杨玄感起义,就更不用说了,根正苗红的关陇贵族。

这些贵族势力计划成功后,就把锅甩给了所谓的农民,自己洗白成了新的政权,为了自证清白,因而反过头来将秦始皇和隋炀帝大加贬低,形容成十恶不赦的暴君!

千秋功业后代评说

秦始皇和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配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帝王,为何?因为他们取得的功绩和影响,泽被后世千年!

秦始皇确立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以及郡县制,后世几千年来一直被采用。隋炀帝拓宽大运河,将原本一段段分割开来的小运河,连接成为养育数千万人的大运河!解决了无数人吃饱饭的问题。也给沿途经过的城市带来了灯红酒绿的繁华!

这样的功绩当配得上千古一帝,再瞧瞧正史,唉,还真是成王败寇,一棍子敲死。

注释1:刘邦,字季,有人会说刘邦这不是有字么,但这是因为刘邦排行老三,季在古代指排行老三的意思,刘季,就和现在的刘三儿,一个意思。


瓦尔登的船夫


洗白?为什么要说洗白,难道秦始皇和隋炀帝原本很黑吗?我感觉这就是很多人从自身的感官上,来判断事情的对错和某个人的好坏,这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史书都是由后人编写的,而且经过历史时间的发酵,一些民间传说和演绎作品往往就能混淆视听,不过既然说洗白秦始皇和隋炀帝,那么我们就看一下这两为皇帝身上的脏水到底能不能洗干净!

焚书坑儒

伟人毛泽东曾经写过一首七律:“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这首诗就是字面意思,不要在骂秦始皇了,焚书坑儒的事情也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或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秦灭六国前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号称是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贯彻整个中原大地,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和平和稳定是十分不利的。再者说,一个统一国家的子民远远要比分裂的国家幸福得多,至少他们不用再忍受战乱之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收回台湾,使港澳回归的原因,因为我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集体。

再者说,虽然秦始皇已经死了,但是他留下的制度(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及取得的成绩(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等)现在还延续保存了下来。这就叫叫做“秦虽死犹生”!

修筑长城

修筑长城一事,很多人都认为是劳民伤财,确实长城的修建征集了大量的劳动兵力,包括民间传说里最出名的:“孟姜女哭长城”,就把秦始皇描绘成了一个荒淫无道的暴君。但是要知道,屁股决定脑袋。站的位置不一样,所思考的东西也不一样。当时北方,匈奴虎视眈眈,不修筑长城意味着需要在北方屯驻大量的兵力,而且匈奴骑马作战,打完就跑这让秦朝始终难以防范,毕竟你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进攻。即使在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也没有办法完全将匈奴灭绝。但是秦始皇长城的修筑,就大大减少了边疆的驻军数量,而且在之后,除了唐朝之外哪一个朝代没有修筑长城加固长城的?

再说了,修长城也不是不给工钱的,毕竟是国家工程,也是有津贴补贴的。

开凿运河

如果说秦始皇在历史上还算是千古一帝,那隋炀帝就是赤裸裸的暴君了。隋朝大运河传说是为了带着美女南下看花,所以劳民伤财修筑了这么一条运河。这个理由,哎,用脚后跟想想这根本就是完全不可能的啊。比什么“烽火戏诸侯”扯多了好吧。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一是加强了南北交通,二是加强了江南地区的建设,三更是为了粮食的漕运,在历史上的意义绝对重大。即使到了今天,隋朝大运河依然在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荒淫无度

在史书里,杨广就是一个荒淫无度的暴君,十分的好色。但是根据记载,隋炀帝杨广只有一后一嫔,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作为一个皇帝,怎么也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啊。而且在古代皇帝又不需要避孕,只要是个生育能力正常的人,就不可能只有这么点后代。

而且杨广忙啊,忙着迁都洛阳,开大运河,打仗,巡长城,一心想干大事,怎么可能是一个好色之人只不过杨广的性子确实有点急了,太过急功近利,殊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隋朝亡了!亡在谁的手里呢,他的表弟李渊。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不是,历史是由胜利者编写的,这胜利者李渊李世民,那还不得使劲编排编排前朝皇帝啊。以至于越传越脏,而且说实话,杨广在民间的口碑似乎真不咋地,虽然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国家的未来着想,但是民众不知道啊,这点就不如李世民的放400囚犯回家探亲,约定来年问斩的事情干的漂亮!

反正不管怎么说,说他们是明君圣君也好,是暴君恶君也罢,他们也都听不见了!但是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的传承下去——一位是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位是为后来做出卓越贡献,开发科举制度的“暴君皇帝”隋炀帝!

我们不求洗白,但求还原真想,他们的功过,历史会铭记的!


浩瀚文史


为什么要用洗白这个词,还有秦始皇与隋炀帝都是干了什么事让我们就认为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了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秦始皇所干的坏事,其实说白了秦始皇当时作出来让人最为气愤的可能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了吧,就这一点上让无数的读书人把他当成了魔鬼一般的存在,毕竟对于老百姓来说大字不认一个,就算是传坏话也不一定可以传的清楚,而这当时被坑杀的那些人就不一样了,明显属于有文化的那种人,并且还可以把秦始皇写进书里去骂。

这一点其实说白了之后的那些朝代都有,而且干的比秦始皇要狠的多了,唯一不同的就是秦始皇只有一世,没有人可以给他说好话,像明朝的朱元璋不知道清除了多少的文臣武将,可是在明朝统治的几百年里,有那个敢这样说明朝的创始人,他们只是不敢说而已。

还有人说秦始皇一统六国造成了相当大的杀虐,不知道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这个就有点搞笑了好不好,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战争还不知道要打多久,这么说吧在战国期间因为战乱而死的百姓几乎不计其数。

可是当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果断大家都把锅推给了他,尤其是汉朝的刘邦,不摸黑秦朝就显不出自己的朝代好,所以只能叫读书人拼命的给秦始皇加黑锅,反正他们之间本来就是敌人,加起黑锅来毫无压力。

所以说秦始皇的黑材料说实话都是来自于汉朝,一个秦始皇敌人的话大家也信,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智商的问题了。


然后我们再来说一下隋炀帝杨广,说白了连隋炀帝这个称号都是唐朝给他弄的,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唐朝给他下的黑材料也不是一般的多。

我们从电视上经常看到杨广是一个好色之徒,但是从史书上记载来说,杨广只有八个老婆,这是把所有的妃子都算上的数字,一个皇帝只有八个老婆居然会被人说成是一个好色之徒,这是不是有点太侮辱皇帝这个职业了,大清的皇帝那个老婆少于五十个了,你找一个说来听听。

记的很多小说上写到杨广贪色到一个极端的地步,但凡宫女他都不放过,说实话这些宫女心中怎么想你们不清楚吗?哪怕杨广不好色,这些宫女就不会爬到杨广的床上吗?

还有人说杨广为了自己的名声非要建什么大运河,不知道死伤了多少民工,可是大运河有没有大家不道吗?

说实话到现在这个大运河还在正常使用中,这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且在古代的任何工程中都是存在于死伤的,可不是光大运河这一条,只是被人拿出来说事而已。

还有一些人说了,杨广的皇位不正,是他夺了他爸的位置得来的,我就想问李世民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没有说他的坏话哪?多想想原因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可以说杨广当时唯一做的错事就是强征高局丽,把自己的国库给耗空了,从而在大运河中没有足够的钱财来支撑这个工程的运作,这才让问题全部给暴发了出来,而且身为杨广臣子的李渊等人也是在后面煽风点火,最终拿下了隋朝的江山。

只能说现在很多人不是在为秦始皇与隋炀帝洗白,只是在找一些历史的疑问而已,当这些谜团被一个个的解开后,大家才会发现事实的真相。

好了今天的话题先聊到这里了,小伙伴们记的点关注啊。


虎头山小妖


因为这是在号召大家学习呢。

秦皇、隋炀帝非但不总结其失败教训,反而都成了光辉形象。

这是嫌一个秦皇、隋炀帝不够,还需要第二个秦皇、隋炀帝出现啊?

一、秦皇最大的问题。

秦皇年迈,放任赵高乱国。

失去民心。

二、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好大喜功,有“礼贤下士”袁本初之风,“三拍决策”,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康熙先杀鳌拜,再平三藩,后收台湾,思路清晰,条理准确。用人宁可启用施琅、姚启圣,大胆重用王万祥等一大批能人,也不启用东林党之辈人渣。

杨广不知己不只彼,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人心尽失而亡国。


用户67724358697


大家好,我是生活问道。

对于洗白秦始皇,隋炀帝的说法,我不敢苟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影视剧,提秦始皇,隋炀帝就必是穷奢极欲之徒,这才是不尊重历史的做法。在这里,我想用我个人的见解为这二人说句公道话。

我们先来看秦始皇:


先来纠正一个常识性错误,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姓秦,这是不对的。秦始皇姓赢,名政,赵氏,所以又被称为赵政。

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即接秦国王位,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顺利主政,对秦国的人事使用做了很大的调整。经过几年的修生养息,公元前230年,30岁的嬴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此时的嬴政39岁,39岁之前的嬴政并没有过多的出现在世人的认知中,大多数人对于嬴政的诟病是从他统一六国后开始的。我们三次庭议来综合评述一下真实的秦始皇吧!



先看第一次庭议:议帝号,废谥法。

李斯提议王号称为“泰皇”,泰皇下达的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嬴政将三皇中的皇取出来,又将五帝中的帝取出来,称为“皇帝”,其余的都按照李斯的提议保留使用。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儿子评论父亲的做法,如此做法,臣子也可以评论君主,是很不尊敬的行为,而且,秦国会永世相传。

第一次的庭议,封建统治阶级新的观念形成,并延续了长达两千年之久,伴随整个中国封建史。

第二次庭议:废分封,立郡县

王绾等官员建议秦始皇采取周天子的分封制,将天下土地分封给皇室诸人来进行管理。秦始皇为此进行了第二次庭议。

李斯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利用周朝灭亡的事实阐述他的理论“周天子(文王,武王)把土地都分封给了亲属,但是时间久了,必然会有矛盾,一定会再一次的上演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的局面。”他又建议“应该把国家分成郡县,郡县在什么时候都是国家的,可以用国家的税收来奖励有功劳的人,这样,就不会有国家分裂的事情发生。”秦始皇认为李斯的意见是对的,于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切实纲领,虽然在其后诸多朝代有所更改,但“百代行秦法”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次庭议:焚诗书

这件事是秦始皇在现如今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称为“焚书坑儒”。这件事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秦始皇过生日时在咸阳宫设宴款待百官,宴席中有几十位官员络绎不绝的为秦始皇祝寿。本来酒兴之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同席的博士原齐国人淳于越认为以仆射周青臣为首的人无限制的对秦始皇的阿腴奉承,让秦始皇无法无法真实的了解到自己治理中失误的地方,会加重秦始皇错误的程度。针对这样的不同意见,秦始皇依旧让众大臣进行辩论。

最后还是李斯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说“没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方略,因此,当皇帝发布一道命令时,大家虽然表面支持,但心中的思想是不会统一的。长此以往,就会在社会中形成朋党势力,皇帝的威信就会下降。所以,要统一思想,把各国的治国方略,史料等除了皇宫里面留存之外,全部销毁,以后都按照秦国的典籍做为做事的标准。谁如果敢违抗命令,就要严厉惩治。”他有补充说到“关系到民生的技术类书籍例如农耕,医药之类的不在管束之内。谁要是张学习法律知识,可以到正规的机构来学习。”

秦始皇考虑了他的建议后同意按照他的办法实行。

在焚书之后的第二年,大批的儒生术士不满秦始皇对于文化的扼杀,散步流言,对秦始皇进行诽谤。因此,秦始皇对这批人处以了活埋的残暴手段。

焚书坑儒经常被拿来相提并论,但这两件事实际上没什么关联。但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实行,让中国历史上璀璨的文化大碰撞时期戛然而止,而后世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也纷纷采用禁锢思想的手段,最著名的莫过于清代的文字狱了。


二,隋炀帝

做为隋朝短暂历史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杨广可谓是骂名满天,似乎在所有人眼中,这位皇帝就是残暴的代名词。著名的评书《隋唐演义》更是根深蒂固了这一观念。

那么,历史中的隋炀帝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第二个儿子。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正式即位。杨广即位第二年(公元605年),改国号大业,即大业元年。杨广在做皇帝之前,就率兵消灭了陈国,结束了中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这件事对于中国版图的完整至关重要。

杨广继位后,首先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让中国从南至北首次实现了大贯通,为南北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之功。

隋炀帝的第二项功绩是影响中国文化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在他父亲时期就已经诞生,但并不完善,并不能通过科举有效的为国家选拔人才。杨广在原有制度上又丰富了进士科制度,让有才能的人第一次有了通过国家选拔改变命运的渠道。

杨广在中国版图上也有不小的功劳。

首先通过对林邑的用兵,使隋朝的版图向南延伸,东面,自三国东吴之后,首次把台湾列入中国版图,而隋朝留下的历史资料,也是我们今天对台湾主权问题的最有力举证。西面,隋朝疆土首次使中国版图不在以单纯的军事手段占领,而是从行政上划归中国版图成为“新四郡”的重要组成(新疆部分划归)。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杨广对外的频繁用兵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首先是对高句丽的征讨,三次征讨无功而返,耗费人财无数,怨声载道,各地频繁爆发起义。



杨广在继位之前非常善于伪装,隐藏的私欲在做皇帝后终于释放出来。为了满足他的私欲,单是长安至江都的路上,便修建行宫40余座。为了方便游玩,又修建通济渠,并强行征召民间美女供他淫乐。

杨广制订的政策加深了人民灾难,极大的破坏了生产秩序,他的穷兵黩武,加重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全国人民举义讨伐。

公元618年,杨广在江都(江苏扬州)被禁军首领宇文化及杀死,仅存二世的隋朝宣告灭亡。

有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我在提到隋炀帝杨广时,始终用的是杨广的称谓,而不是隋炀帝。这是因为,隋炀帝的称谓是李世民为了讽刺他做出的称谓。

对比秦始皇和隋炀帝二位帝王,在位时都对社会及后世留下了不朽功绩。功绩不容亵渎,也分别犯有不可原谅的错误。至于如何评论两位,就由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注:

炀:古代谥法,去礼远众。


生活问道


有听说过洗白秦桧、洗白汪精卫的,倒还没有听说过洗白秦始皇、隋炀帝的。本来就不黑,自然就谈不上洗白。

相反,可能是因为辫子戏看多了,觉得清朝皇帝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开明,再反过来看看秦始皇和隋炀帝,就会觉得他们残暴、专制,简直就是暴君、昏君。

辫子戏掩盖了清朝皇帝的过失,如果某天有人说清朝的这些皇帝把大臣当奴才,实行文字狱,稍微说错话就可能被杀;甚至在入关那会还大量屠杀汉人……是不是如果这些和电视剧里不一样的历史,就是在抹黑清朝的皇帝?

秦始皇、隋炀帝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人们先入为主,认为他们是暴君,统治昏庸无道,这时候如果有人再说他们好的方面,就很容易被认为是洗白。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主要是被黑的太惨,因为他得罪了当时的儒生,儒生主张仁政,主张以德治国,秦始皇则以法治国。儒生认为法制是残暴的,实行法制的君主是暴君,而后世的史书修订者主要是儒生,于是,秦始皇的残暴就掩盖了他的丰功伟绩。

还有,秦始皇大兴土木,这就落人以口实,儒生不管你修长城、修都江堰的目的是什么,总之,你秦始皇耗费了人力物力,背离了儒生崇尚节俭的传统,我儒生就能借此大做文章。

问题是秦始皇还无法跳出来反驳。

首先,修长城、修灵渠是有的,阿房宫虽然只有一个地基,但修建前要备工备料,同样耗费巨大。其中像长城、灵渠是利国利民的,甚至可以说修长城灵渠虽然要死人,但不修则会死更多的人,这对后世则有功,但对当时的百姓而言是残暴的。


儒生只侧重对百姓残暴这点,为了警醒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乎,秦始皇就被不断的黑化。

还有焚书坑儒也是秦始皇的一大黑点,其中,焚书是有的,好在所焚毁的书籍在咸阳宫和民间多有副本,可惜的是周王室存放的珍贵史籍没有副本。

“坑儒”则是后世的说法,《史记》中记载为坑杀术士,但也提到“诸生皆颂法孔子”,也就是这些术士和儒生是属于同一类的。

老实讲,如果当时秦国采纳的是孔子的学说,可能就没有秦朝了,所以坑儒虽然残暴,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的进步。

秦始皇有功有过。

过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当时百姓而言,秦始皇是残暴的,这点不可否认;但从历史的进程上看,秦始皇的功,称其为千古一帝丝毫不过分。


隋炀帝的情况跟秦始皇类似,他主要是因为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以及不听纳谏。

他做事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能算是昏君,只能算是一个坏皇帝,比如修大运河,这点意义很大,可以加强南北的文化、经济往来,可如此浩大的工程,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修好了。结果百姓还没来得及享受大运河带来的好处,隋朝就没了。

你说做这样的事情,史书评价能高吗?

有人说满清十二帝,无暴君也无昏君,那是思想抓得严,你稍微说点皇帝不好的话,直接人头落地甚至是满门抄斩,比如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无人敢提出异议,要是搁明朝,那不得被文人骂死。

还有现在流行的辫子戏,清朝的皇帝个个都是完人,可惜如果秦始皇、隋炀帝能有如此待遇,以两个人的功绩,只要把过失掩盖,怕是可以直接吹上天。


金兔历史


不是为秦始皇和隋炀帝洗白,而是人家本来就不是黑的!

想想咱们以前看的电视剧吧,主角是谁?

有秦始皇出马的电视剧,主角一般都不是他;您觉着作为配角的秦始皇能有什么好的人设?肯定暴君,然后秦二世而亡,项羽和刘邦争天下。在这种东西的熏陶之下,秦始皇能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有隋炀帝出场的,都是为了李世民做铺垫啊,为了塑造李世民的正面形象,那给隋炀帝的能有好脸吗?

我很反感国内的一些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就胡编乱造;你这样乱拍是有问题的,万一有傻子信了呢?就现在的情况来说,信这些的傻子真不少;我已经见了很多了,放着正史不看,去看电视剧学历史,后来的事情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简单说,现在很多吃瓜群众一位自己看了几部古装电视剧就以为自己懂历史了;您说可笑不可笑,就单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几个真懂意思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这是司马迁笔下关于“焚书坑儒”的记载,司马迁是汉代人,跟秦始皇没亲戚;作为汉代的史官,司马迁没必要美化秦始皇,他也不会去美化秦始皇,所以我觉着这个还是可信的。

秦始皇有哪些功劳?

首先啊,这个千古一帝不是白叫的,人家真有本事。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位最大的问题就是修长城,但是修长城这事在当时实属无奈,毕竟除此之外你能找出更好的办法吗?不光是秦朝,后期的不同朝代都仿效秦朝修/筑长城。劳民伤财不假,但是意义很大;再谈秦始皇陵,作为一个封建时期的君王,有几个比他强的?拿活人殉葬的少吗?好歹兵马俑是陶土制成的,不是用活生生的军士去殉葬。

我们再看隋炀帝杨广

都说杨广是个暴君,可问题是这些人都是站李世民一派的啊;李世民好啊?为了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残杀自己的兄弟,还差点杀了自己亲爹,这人品咋样,还用我说?

人家杨广最大的问题有三:

1、开凿京杭大运河,劳民伤财;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对于国家的发展还是很有利的,最大的问题是国力不行,不是政策的问题。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说什么他也不会懂。

2、穷兵黩武,这个很难说;人家也的的确确打了些败仗,但是人家胜仗也不少。这个真没法说,当时那个时候,你不打别人别人就来揍你;与其被动防守,主动出击也谈的过去。

3、后期的享乐之类的,这个真不行,跟我们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比起来差远了;但是因为朝代和认知的限制,还可以理解,毕竟你不能要求所有的皇帝都做明君,这个不可能。

大业二年(506年),杨广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有一定区别。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大业三年(507年),杨广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 大业五年(509年),杨广又下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