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南區”概況

巴南區位於重慶市西南部,跨東經106°26’2''-106°59’53″、北緯29°7’44"-29°45’43"之間,東西最寬處51公里,南北最長處71公里,幅員面積1834.23k㎡,東與 涪陵區、 南川區接壤,南與 綦江區相連,西與 江津區、 九龍坡區、 大渡口區毗鄰,北與 南岸區、 江北區、 渝北區、 長壽區交界。

地質地貌

重慶“巴南區”概況

巴南區(4)

巴南區地處長江南岸丘陵地帶,地質地貌形態多樣。從西向東形成有石馬向斜、南溫泉背斜、樵坪向斜、龍崗向斜、石油溝背斜、明月峽背斜、太和向斜、姜家背斜、清和向斜、豐盛背斜10個向斜和背斜。區境內出露的地層多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第四紀3個紀14個組(層)。境中地勢南高北低,起伏甚大,北部邊緣的麻柳嘴鎮華光村冉家灣海拔154米,為區的最低點,東南邊境的石灘鎮方斗山海拔1132.60米,為最高點。海拔500-1000米之間為低山地貌,依其構造分為背斜低山和向斜低山,境內除少數海拔高的山頭外,一般均為1000米以下的低山,有云篆山、燕尾山脈、樵坪山、白廟子山、天井坪山脈、桃子蕩山脈、茶坪山脈、豐盛山脈、石油溝山脈、太公山山脈、石嶺崗山脈11座山和山脈。海拔200-500米之間為丘陵地貌,廣泛分佈於境內各個向、背斜問,分為低丘、中丘和高丘3類。海拔200米以下為河谷地貌,除河床外,其地貌組合主要有江心島與沙洲、溼地和河漫灘3種類型。

氣候特徵

巴南區屬 亞熱帶溼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早秋遲,夏熱冬暖,初夏有梅雨,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綿雨,冬季多雲霧,霜雪甚少,無霜期長,日照少,風力小,溼度大。年日均氣溫18.7℃,極值氣溫-1℃-40.8℃;總降水量10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7月;霧期60-90天,日照1100-1300小時;無霜期在300天以上。

河流水系

巴南區境內河流屬 長江水系,主要有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魚溪河、雙河、魚藏溪、黃溪河、孝子河等河流,流域面積1702.24平方公里,其中 五布河流域最廣,由幹流和蘆溝、鴉溪河、二聖河3條支流組成,流經接龍、姜家、東泉、木洞等鎮,在木洞鎮匯入長江,流域面積774.03平方公里,總長337.65公里。

礦產資源

巴南區礦產資源達16種,主要有原煤、鐵礦、石油、天然氣、頁岩、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砂、鉀土、砂金、地熱水等。

礦產資源特點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較少,非金屬礦產中的石灰岩、磚瓦用頁岩資源豐富。有小型煤礦6處;鐵礦有7處,其中接龍場鐵礦儲量為3314.4萬噸;石灰岩礦山109個,儲量172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重慶“巴南區”概況

巴南區

巴南區有植物近4000種,其中屬國家保護植物有50餘種,如水杉、銀杉、紅豆杉、穗花杉、木荷等。

巴南區有動物資源,除畜、禽、魚等養殖品種外,常見的野生獸類有狐狸、林麝、獐子、松鼠、兔子、穿山甲、野豬等;鳥類有鸕鷀、蒼鷺、白鷺、綠翅鴨、長尾雉、貓頭鷹、金雞、斑鳩、化眉、喜鵲、烏鴉、麻雀等;還有大量水生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其中,屬國家保護的二級動物有白鷺、貓頭鷹、穿山甲等。三級保護的動物有林麝、獐子、金雞等。

水能資源

巴南區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10.56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量1.05億立方米,長江過境水流1.70億立方米。

人口

重慶“巴南區”概況

巴南區(12)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巴南區常住人口為918692人。巴南區常住人口中,男性為473539人,佔總人口的51.54%;女性為445153人,佔總人口的48.4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6.38。0-14歲的人口為108209人,佔總人口的11.78%;15-64歲的人口為690884人,佔總人口的75.20%;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19599人,佔總人口的13.02%。

2017年,全區常住人口106.72萬人,比上年增加1.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5.7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80.3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區戶籍人口918817人,增長0.4%,其中男性464904人,女性453913人,男女性別比為102.4:100;城鎮人口591891人,佔總人口的64.4%;鄉村人口為326926人,佔總人口的35.6%;按戶籍人口計算,年內出生人口11122人,出生率為12.1‰;死亡人口12930人,死亡率為14.1‰;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2‰。[1]

民族

截止到2000年末,巴南區境內有40個少數民族,主要為苗族、回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為2547人,佔巴南區總人口的0.29%。

重慶“巴南區”概況

巴南區

西周至戰國,屬 巴國地。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隸於 巴郡。

南北朝,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改 江州縣為墊江縣;北周武成三年(561年)又改墊江縣為 巴縣,並廢 枳縣入於巴縣,屬楚州巴郡。

隋代,屬 渝州巴郡。

唐朝,屬渝州 南平郡。

宋代,先後屬渝州、 恭州、重慶府。

元朝,屬 重慶路。

明清時期,屬重慶府。

民國初期,由重慶蜀軍政府直轄;民國2年(1912年)屬 川東道(後改為東川道);民國17年(1928年)屬四川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川東區巴縣專區,後屬 璧山專區,1951年1月改屬重慶市,1953年2月劃屬四川省 江津專區,1958年11月重新隸屬於重慶市。1994年12月,撤縣設區,為重慶主城九區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