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能聞市潮聲——窯灣夜貓子集

窯灣至今還保留著一個以“半夜開張,天明罷市”而聞名四方的傳統早市——“夜貓子集”。

夜貓子集的形成,主要與運河漕運有關。中運河開通後,南來北往的船隻途徑窯灣。運河在窯灣以北水位較淺,只能行空船,而窯灣以南則水位較深,可行貨船。因此,不論是南方的泊來品,還是北方的地產物品,均需在窯灣裝卸,長此以往,窯灣也就成為大運河重要的水旱碼頭。當時交通狀況有限,商船隻能在白天航行。夜間商船停靠窯灣後,腳伕們裝卸貨物、補充食物,船民們備足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每天三更半夜,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販和鎮里居民不約而同地來到窯灣街市,做起小買賣小生意。打潮牌、蒸包子、燒五香媽糊,百姓們打著手電挑菜,藉著燈光選魚。天亮後商船起航,趕集的百姓也就逐漸散去。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繁華熱鬧,一直流傳到今天。因為是半夜開集,天亮結束,人們便形象地稱它為“夜貓子集”。

十里能聞市潮聲——窯灣夜貓子集

聽當地老人講,夜貓子集還有一個別名叫“鬼集”。民間傳說,以前夜貓子集鼎盛時期,因為是半夜開集,有時河裡的鬼因抵擋不住集市熱鬧的誘惑,也會現身出來交易。夜裡光線較暗,人和鬼很難分清,百姓們就通過驗錢的方式來分辨真偽。銅錢要聽見響,紙錢放進水裡要不化。據說,窯灣街上的錢氏兄弟就曾與幻化成形的河鬼進行過交易。

十里能聞市潮聲——窯灣夜貓子集

自中運河開通至今,窯灣“夜貓子集”已存在了數百年。在窯灣當地傳唱許久的民謠“梆打三更滿街燈,恭候賓客腳步聲。四更五更買賣盛,十里能聞市潮聲”,真實地道出了“夜貓子集”曾經的盛況。

十里能聞市潮聲——窯灣夜貓子集

十里能聞市潮聲——窯灣夜貓子集

如今,窯灣古鎮中的民俗史話館中專門開設了“夜貓子集展廳”,通過塑像與聲光電相結合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夜貓子集曾經的熱鬧與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