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將會成為蘋果大年嗎!

2018年對中國水果產業而言可謂多災多難的一年,凍災、雹災、風災、水災全遭遇了,由此引發的蘋果產量減產超過30%,蘋果產量可能僅為3000萬噸左右,使蘋果的收購價和零售市場的價格都高位運行,不少果農果商有了較大利潤。2019年會是個什麼年景?若今年風調雨順的話,今年全國的蘋果總產應該會恢復到常態的4300萬噸左右。

去年當2018年蘋果收購季大幕拉開後,各地收購價高開高走,山東棲霞、蓬萊80#一、二級混等4.0元/斤;蓬萊85#一二混5.~5.5元。陝西洛川70#以上商品果3.8~4.0元/斤;延安紙袋70#起步3.8~4.0元/斤;富縣4.0~4.6元。把中國蘋果產業的“豐收不賺錢,歉收好賺錢”的悖論演繹的淋漓盡致。

2019年將會成為蘋果大年嗎!

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多個蘋果主產區蘋果花陸續開花,整體來看,已經開花的山西運城以及河南靈寶產區今年花量較大,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年,而陝西咸陽產區果園受去年凍害及果園管理水平不同的影響,花量有大有小,但即便是花量少的果園其開花量也滿足坐果所需,而陝西渭南產區今年花量非常可觀,在正常年份中屬於偏多的年份。其餘甘肅、陝西北部以及山東產區開花尚需數日,但從花芽的量來看,今年花量普遍偏多。

那麼,如果2019年影響大範圍的凍害不再出現,果市若是個大年,會出現些什麼情況?我們不妨做些假設。

1、產量恢復常態,收購價也會迴歸常態

統計發現,我國蘋果在當前4300萬噸產量上下的情況下,蘋果開市基本圍繞著2.5~4.5元的區間波動,中位數是3.5元。2013~2018年6年的平均開盤價是3.3元。其中2018年開盤價4.0元,價格比2017年高35%左右。2017年開市2.8元,一個月後升至3.3元;但低於2014年的開市價4.4元。這幾年開市情況:2013年開市3.0元,一個月後升至3.4元;2014年開市4.4元一個月後到4.5元;2015年開市3.4元后維持不變。

所以,2019年的收購價應該也不會偏離平均數太遠,這是因為,在一定時期內消費總量和消費結構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果業信息網文章

2、蘋果期貨市場還會火嗎?

鄭商所的蘋果期貨上市期正趕上一個好時機,蘋果因為凍害大幅減產,造成了一個短期供不應求局面,創造了炒作期貨市場的氛圍,火爆程度超出想象。去年5月15日蘋果1810期貨主力合約的成交額高達2528億元。什麼概念呢?A股滬深兩市在5月15日的成交額分別只有1629.9億和2151.2億元。蘋果主力合約憑藉一己之力秒殺了滬市和深市的成交額。一個小小的蘋果,在國民經濟中幾乎不值一提,一年的總產值也不過3000多億的市值,可見火爆。

但是,從經過7、8個月的交割交易情況看,蘋果期貨從上市至今共交割7次,共計成交2萬多噸,平均每期交割不足3000噸,相比中國4300萬噸的產量而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目前看還難以對蘋果產業形成太大影響。

當蘋果產量恢復常態,失去炒作理由時,要想再重現去年那樣的火爆程度是不現實的。

3、產能過剩下,蘋果產業的路在何方?

一方面,中國的蘋果產量呈現出嚴重產能過剩的局面,果農、果商賺錢難;另一方面,進口蘋果卻佔據中國高端消費市場,享受高價高效益。還有即難吃有沒有什麼營養的鱷梨每年進口3萬噸,高價值的車釐子每年10萬噸!,中國的消費能力就擺在那裡。現在人們都不愛吃蘋果了嗎?其實是4000萬噸的蘋果當中沒有出現一個“網紅蘋果”!當中國的消費已經明顯轉型升級,出現了大批不問價格、只要好吃好看就買買買的新消費人群時,整個產業鏈上的從業者們該如何跟上新形勢?若是我們自家門口的市場都無力佔據,又何談佔據其他市場?(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