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活着》里,福贵所有的亲人都走了,后半生又很凄惨,那么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俊姐姐爱生活


你恨命运不公时,有人连活着都是奢望

《活着》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的故事,这部作品的题目之所以叫《活着》,是因为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的叙事背景,定格在解放前后的中国农村。福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一位老人和一头老牛,两条黝黑的脊背,两个进入垂暮之年摇摇欲坠的生命。在那个夏天冲忙阳光的下午,那位叫福贵的老人对一个年轻人亲口讲述了他一生的遭遇。他的父母妻儿一个个地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和一条同样衰老的老牛相依为命。

这就是一个人平凡的一生,但是这份平凡背后关于活着与忍受的沉重,让无数翻开这本书的人为之下泪。

在今天,我们纵然不用经历那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苦日子,可是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期待,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知依然是一致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每个人的一生都将经历相似的命运,无论这个命运背后是欢乐幸福,还是苦难悲伤,人活着,除了活着本身并无其他意义。

活着,好好活下去,这是被赋予生命的每个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主题。

老年的福贵在耕田时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平凡人的一生,都是极其相似的,平凡人的活法,也显得简单纯朴。正是这样的相似和简单,让我们感知到活着的真诚。

我相信很多人是流着眼泪读完这本书的。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的文字从不刻意煽情,可是看着福贵一次一次安葬自己至亲的人,隔着书本就能感受到他的绝望,这种绝望让人动容。

余华和擅长细节描写,那些看似冷漠但是又细致入微的细节扣人心弦,读到那些文字,忍不住就喉头哽咽,热泪盈眶。那些描写因为太真实,所以是如此触动人心。

福贵输光家产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家珍一边给他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夫妻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福贵一生经历了中国最多灾多难的时期,家破人亡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不可抗拒的时代背景之下,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遭受着特殊时代所带来的苦难。

他的儿子有庆因为县长夫人生孩子献血,被医生伤心病狂地抽血活活抽死了;女儿凤霞四岁时因为一场高烧变得聋哑,长大结婚后过了一段时间的幸福生活,却因为生孩子难产而死。

一双儿女的相继离世,让福贵本就重病的妻子家珍不堪沉痛,凤霞走后不到三个月,家珍也走了。四年后,凤霞的孩子苦根长到四岁,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压死了。唯一的外孙苦根长到七岁,没想到竟然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多年后,当这位叫福贵的老人回忆自己饱经沧桑和苦难的一生时,他说:我有时候想想觉得伤心,有时候又很踏实。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福贵亲手安葬了他们。

王小波说:活着就是忍受苦难。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的苦难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福贵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女,还有他的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都是他的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他们活着,带给他生命的充实和希望;他们走了,福贵依然感受着这样的充实和希望。所以年老的福贵耕田时,依然一次一次地叫着他们的名字。

福贵的际遇,实际上代表了特殊年代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际遇。他们在那样的历史洪流的风口浪尖里像一片落入水中的树叶,动荡以及苦难都是他们难以逃脱的命运。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就像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同样为了活着本身继续忍耐和煎熬。有时候福贵,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小人物。

爱自己的父母妻儿,同时在生活的困境里努力挣扎。也许住在出租屋里努力赚钱养家,也许为了子女的教育拼命也要买一套学区房,也许更艰辛一点,扫大街、刷盘子、发传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欢乐和忧愁。

你恨命运不公时,有人连活着都是奢望。中国还有八亿人的农民工,在骄阳似火的田野中劳作,在破败狭小的工棚里生活。无法选择自我命运的人,不变的是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感知。他们忍受了来自现实的艰辛,因为这艰辛的背后,隐藏着父母妻儿的期待和挚爱。

也许我们都会经历生命的低潮,也会遭遇来自现实的不快,可是在任何伤心失意的时候,都不要忘记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活着,好好活下去。

END.



博书


《活着》读完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那种钝痛,很难被精准的用文字来形容。

福贵经历了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去,在外孙吃豆撑死的时候,我真想能钻进书里跟福贵好好的撕打一顿,真想好好的骂一骂这个老白痴,干嘛煮那么多豆!但是,当我看到富贵的痛哭,他的后悔,仿佛他那如窒息般的心痛被我感同身受一样,我也跟着他一起痛。

而我回到封面,再看到《活着》这个题目,才明白,余华啊余华,你把一切都剥开,又把一切都合上,你让我们跟着富贵痛哭,又让我们忘记死亡本就是常态。

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不是《福贵一生》?为什么不是《致死去的人》?为什么不是《怀念》?为什么是《活着》?

因为《活着》才是真正的力量。活着不单单是福贵的故事,死去的不仅仅是福贵的家人,活着的也不仅仅是福贵。千千万万像福贵一样的小老百姓如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他们隐忍,他们坚韧,他们甚至不抱怨。他们有人死了,有人又出生了,于是,“大家”就活着,活着就是真正的力量。


绒绒的猫爪


《活着》是我几年前的一个夜晚连夜看完的,我一个大爷们哭的稀里哗啦!然后我就想到了我的姥爷。姥爷生于1938年,经历了无数的岁月磨难:三岁丧母,四岁丧父,然后寄养在舅舅家里,舅舅家里孩子也多,他的表兄弟各种欺负他折磨他!经历了抗日战争、三年自然灾害差点饿死,好不容易长大成人,然后娶妻生子,30多岁时,多才多艺的大女儿突患疾病夭折(才15岁),40几岁姥娘也因病去世。姥爷独自抚养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大,并且让两个舅舅成功娶妻生子。姥爷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悲惨,人生的四大悲一个不拉!我时常在想,如果是我能不能承受着那么大的打击?能不能承受着那么多年独自一人的漫漫长夜?我只能说,这是时代造就的悲剧,富贵的悲剧也是如此!但他们在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磨难后依然勇敢的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只有活着才能看到更加美好的明天!


VINCENT47695312


余华的《活着》我看了两遍,因为是我姐推荐的,第一遍怕没有理解多,再看一遍。作为我还是不喜欢富贵的这种“活着”。富贵的“活着”让我想到一个人——是我娘亲乡下一个远房亲戚,我们都叫他“挖老山”舅舅(我也不知道为何这样叫),我们家经常接济他。他家特别穷,父母早亡,他有两个弟弟(更小的那个智力发育不好)。是他含辛茹苦把两个弟弟养大并给他们成家,他自己一辈子“光棍”无儿无女。大弟弟成家后就独立过自己的生活;小弟弟智力不好、又穷,所以娶回家的媳妇就智力更低下。他们的孩子大冬天都没有鞋穿,光着屁股到处跑。当“挖老山”舅舅年老了做不动活时,他的大弟弟也不多照看他,小弟弟一家“傻”,除了穷还是穷。他就是一直为了“活着”而“活着”直到最后死去。这种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在穷苦人家中多。他们都够勤奋,都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如果人多了像“富贵”类型活着的人,能推进人类的进步吗?“好死不如赖活”这句话我赞成一半。我还是更喜欢美国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不管怎样,我觉得去思考“活着”的意义是我追求的。


凌寒独自开


我第一次读《活着》大概是在十年前。我记得当时我花了两个晚上读完这本不到14万字的小说,我读 得很认真,因为它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曲折的情节和所表现的意蕴深刻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惊讶于余 华不动声色的冷静叙述,但在这“零度叙述”的帷幕背后,我感受到的是作者浓郁的温情。

余华在自序里讲过,《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 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由此看来,《活 着》并不是悲剧小说。

小说跨越了“民国时期”、“解放战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多个历史时期,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的洪流的裹挟之下,徐福贵和他家庭不断遭遇的苦难。

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含着金汤匙长大,吃穿不愁,养尊处优。然而欲望把他推向了堕落的深渊 ——染上嫖赌恶习,败光了家产,气死了亲爹;后来他去为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大兵抓去当壮丁,死 里逃生;回家后发现母亲已然去世,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烧坏了声带,变成了哑巴;再后来他儿子有庆 就读的学校组织学生为产后大出血的县长的夫人献血,有庆因为献血过量而失去了生命;几年后他妻子家 珍也撒手人寰。后来,命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次又一次冷冰无情地插在福贵头上——女儿凤霞在医院分 娩死于大出血;女婿二喜在工地上突发意外被夺去了生命;他的七岁的外孙苦根也因一次吃豆子撑死了。 最后,陪伴福贵的是一头像他一样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水牛。福贵接二连三失去了亲人,接踵而至的打击 并没有让他失去生存的勇气,他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作品无疑把福贵塑造成了一个时代英雄。

福贵在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心绪平静,娓娓道来,好像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这就是这部小说独特 的艺术魅力所在,讲述的是苦难,但又不局限于苦难,上升到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服于命运的抗争精神 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

我的长篇小说《爱无止境》已在头条连载,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希望读者过去阅读、收藏。


黔中云


小子我今年25,虽然人生阅历不足,但是看到这个问题,还是吐露一下所思所想。

文革的年代,没有经历过很难体会那个年代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也是听我爷爷说起过,对,我的爷爷经历过文革,当年从一个天之骄子被人人唾弃。从北京被打到徐州农村劳改,后来入赘到我奶奶家,索性后来时代变了,我爷爷被提拔进了银行工作,后来生活才慢慢变好。

说一说富贵。

少年地主之家,富裕生活,吃喝嫖赌,后来从豪门败家子,到战场炮灰,再到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爷爷,不同身份的福贵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的 活着 .每次看到福贵家有一点起色,我都会为之感动, 有庆 长跑第一名, 凤霞出嫁等.然后笔峰一转,余华冷冰冰的宣布了除了富贵,家里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每个人的死刑,富贵从伤心欲绝到麻木再到释然.他的人生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的缩影. 大喜,大悲,但还活着。

审视我们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了,为家人,为孩子;

也有人说了,经历不同事,体会丰富多彩的人生;

小子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与其思考活着有啥意义,不如重视当下,等到我们迟暮年老时候,能说一句这辈子我知足了!


珍重自己心里温暖的东西

最后,小子送给大家一首诗:

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虽有七十期,十人无一二。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胡为方寸间,不贮浩然气。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斯言胜金玉,佩服无失坠。


疯子子猫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人是什么,这些类似的很抽象的问题,刚从学校毕业之后的前三年,我经常思考,尤其是工作到深夜,一个人踩着破旧的单车行走在通往板房宿舍的路上,路边常常躺着极度疲惫的工人师傅,身上的衣服沾满了油泥同灰尘,已成了一块漆黑的布,脸也成了一块黑布;我就会想,同样是活着,我活着的意义和他活着的意义有什么不一样呢,其实也差不多,就会越想越觉得物质上的东西越来越虚无,到后来,我发现这些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或者说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问一个人“你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有点类似于问一座大山“山在那里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之后,再也不想这些问题了,人们常说难得糊涂,顺其自然,很有道理的,虽然很难做到,做到了,你就会获得快乐,洒脱…………人和人之间不能攀比,谁都是过一生,怎么都是过一生,一生很短暂,百年之后谁还记得谁。在社会规则之下,怎么走都是路,很多时候,没有对错之分。


船坞好儿郎


福贵的生活能过一天便是赚一天。意志比常人更加坚强,或许也可以说是麻木了。也许重新回到孤家寡人的生活对他打击并不算太过绝望,也许连绝望的成本也没有。

亲人因为意外纷纷离去,对于福贵来说,成为孤家寡人,心情自然是悲伤的。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这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俄国一篇小说,描写一个刚刚失去女儿的贵妇来到一个农妇家中。农妇的独子刚刚去世,农妇依然照常熬粥并且大口喝粥。贵妇非常不理解,经历丧子之痛如何还能吃得下饭?贵妇觉得应该悲伤的茶饭不思,闭门不出。而农妇却表示,儿子已经死去,即使再悲伤,绝对不能浪费一锅好粥,毕竟食物本身就缺乏。自己生活还是得继续为温饱奔波,连停下来悲伤的时间也没有。

以上这个故事说明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于丧子之痛截然相反的看法和作为。福贵还得继续为衣食住行奔波。

另外每个人对创伤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同,福贵从小久经磨难,现实生活比尊严和情感更重用。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至于非要自行了断。

每天依然柴米油盐忙碌奔波的福贵孤家寡人还是会选择继续“活着”。他的人生一定有支撑他“活着”的巨大意念。

就好比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林先生,妻子和三个孩子都冤死火海,但他依然坚强“活着”,为纪念他们四处旅行,撰写文章表达怀念之情。

或许这也是他“活着”的动力和意义。


平安夜的蚊子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徐福贵的一生,讲述他是从一个阔少爷一步步变成一个无依无靠家徒四壁的老农民。

讲述他的父亲,母亲,妻儿又是如何一个个从他身边离开的,最后,就剩下他跟一头名唤“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

  可以说,福贵而言后半生相当的凄惨。那么,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来听听有书君的分析吧:

  死对于福贵而言其实很容易,他拥有比别人更多死的理由,而他却还活着,因为这些似乎都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1.当他家庭没落,一无所有,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时,他没死,说明物质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2.当爱他如命,对他始终如一的父母撒手人寰,自己的家庭支离破碎时,他没有放弃生命,他还活着,父母亲情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3.一直爱他,惟命是从的媳妇家珍生病去世的时候,他没有放弃生命,说明爱情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4.一双可爱的儿子有庆因为输血,女儿凤霞因为生孩子失去生命,女婿张二喜因为意外去世的时候,他没有死,说明儿女不是他活着的意义。

  5.当他看着自己曾经一起出生入死,有过命的交情的兄弟春生死的时候,他也没有死,说明友情不是他或者的意义。

  那什么是福贵活着的意义呢?

  一个不为物质,不为亲情,不为爱情,更不为友情而活着的人,那他活着还为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余华的那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活着没有别的意义,就只是单纯的为了活着,如果非要赋予一定的意义,恐怕还是活着的本身。

  那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活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的过程,一场病,一次意外,又或者是一次输血,再或者女人生个孩子都可能要了你的命,以此揭示死很简单,活着才是最艰难的事情,也因为活着异常的艰难,所以,活着才更具有意义。

  所以,有书君提醒大家,活着不易,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都要勇敢的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有意义。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我来回答。

对很多人而言,活着是不能思考其意义的,一思考,就得死。我大舅,打了一辈子光棍,放了一辈子羊,年轻时候还好一点,吃百家饭,有酒有肉的,比较滋润。五十以后,诸病缠身,尤其是腰腿疼最为明显,放羊也不利索了,也没人请他吃肉喝酒了,跟我三舅住在一起,生存状态可想而知。

有一天,他的隔壁吵架,眼看要打起来,我大舅是个热心人,上前劝架,没想到被吵架双方联合起来詈骂,我三舅妈出来,也骂他多管闲事,好像还推攘了几下,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晚上我大舅就上吊了,据邻居说,半夜还听到了他的哭声。

享年六十三岁。

后来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深有感触。福贵之所以一直活着,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想过活着的意义。就如我大舅从来没想过活着的意义一样。忽然有一天,他们开悟了,洞彻了,开始思考人生了,那么他们也就不想活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