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對新增就業貢獻率2%背後 阿里菜鳥覆蓋300萬人新業態

快递对新增就业贡献率2%背后 阿里菜鸟覆盖300万人新业态

在電商高度發展的今天,快遞物流業無疑為解決當下的就業問題作出了不小貢獻。4月11日,《2018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發佈。該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全國快遞業務量達到507.1億件,增速遠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成為新經濟的亮點;快遞業新增就業人數超過20萬人,對國內新增就業貢獻率達2%以上。

而在快遞對新增就業貢獻率2%背後,總是能看到菜鳥網絡的身影。菜鳥裹裹極速上門取件、菜鳥驛站免費包裹服務、菜鳥鄉村物流連通千鄉萬村、城市配送當日送達……與快遞公司一起,組成了一支物流人數量達300萬的就業生力軍。顯然,一張“菜鳥生態就業地圖”已經覆蓋全國。

快递对新增就业贡献率2%背后 阿里菜鸟覆盖300万人新业态

覆蓋300萬物流人的就業生態

事實上,早在菜鳥網絡誕生之時,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就強調並非只是想將菜鳥簡單打造成一家物流企業,而是給其賦予了“打造智能物流骨幹網”的使命。

如今,在這生態圈中,不僅能看到00後菜鳥裹裹快遞員王修賓在小區樓下等候上門取件,也能看到46歲從高校副教授轉型為菜鳥驛站負責人的江老師為小區收、送包裹的身影;不但能看到每天在北京沿著故宮外牆送快遞的天貓超市配送員楊紅義,還能看到一天要在烏蒙山穿行450公里,送達上千個包裹,幫山裡人上網趕大集的菜鳥鄉村物流司機沈寬波……在阿里菜鳥生態上,已經聚集了300萬物流人的就業生力軍。

目前,在菜鳥這張物流大網下,包含著倉配網絡、快遞網絡、跨境網絡、末端網絡以及農村網絡等多張子網絡。而支撐起這些子網絡的,便是包括像菜鳥裹裹、菜鳥驛站等在內的多種形態的業務。也正是這些深入到億萬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業務,和快遞公司一起,帶來了數百萬物流人的就業機會。

例如說依託菜鳥裹裹平臺,目前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百世快遞等中國主要快遞公司快遞員通過上門取件服務——“2小時上門取件、一鍵寄件、退換貨運費自動墊付”,更好的服務下,獲得更高的收入,“裹裹接單,月入過萬”成為快遞收入新常態。據瞭解,目前菜鳥裹裹就業地圖覆蓋全國2800個縣,除了極少數偏遠區縣和港澳臺地區,已完成全國覆蓋,成為規模領先的一站式寄件平臺。

不只是增加就業量,就在近日,菜鳥裹裹剛宣佈一項快遞員“增收計劃”:未來三年將在線接入數十萬名快遞員,通過提升寄件服務,幫助快遞員人均增收20%以上。

而菜鳥驛站則依託人工站點提供包裹服務,正通過“人+站+櫃”方式,為消費者提供驛站預約上門,站點和快遞櫃自取等多元化服務。目前菜鳥驛站在全國有3萬家站點,教授驛站、醫生驛站、白領驛站、大學生站點等屢見不鮮,更多家庭創業者來自各行各業,為3萬個家庭提供了全新的職業機會和就業崗位。

此外,在數萬個農村,菜鳥鄉村物流提供了成千上萬的返鄉就業崗位,助力各地精準扶貧。

300萬物流人是一個龐大的就業群體。“300萬人過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億萬家庭。”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快遞是他們絕大多數人進城第一份工作,背後是300萬家庭;同時,全年500多億件快遞,不僅意味著全國人均36件快遞,也意味著行業全年服務超過500億人次,輻射億萬家庭,為保就業、穩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

智慧物流仍在催生新職業

大學畢業後,95後的劉劃亭選擇了物流行業,成為了一名菜鳥黃陂智慧園區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而在菜鳥嘉興未來園區,30歲的王飛飛也從一名出庫打包工華麗轉身,成為了園區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聯合發佈了13個新職業。其中,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等一批新職業都名列其中。而這些新職業也恰恰都與菜鳥智慧物流息息相關。

據介紹,和傳統物流園區不同的是,菜鳥一直使用IoT(物聯網)、AI(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致力於推進物流園區的智能化和自動化,並打造了行業內最高標準的未來園區,一部手機可以管理園區,700臺機器人可同時作業。

而像劉劃亭、王飛飛等這些在菜鳥園區內的工作人員,也不需要像傳統的園區工人一樣,進行高強度重複的體力勞動。他們使用計算機,組織以及保障園區內的機械臂、機器人等進行商品的揀選、打包發貨。

“原來揀選工人一天走要幾萬步,現在一天只走2000步。一個機械臂工作一天可以避免工人彎腰兩萬次。”王飛飛表示,工作更輕鬆,但效率反而提高了。以嘉興未來園區為例,作業效率是普通園區效率的5倍。

新職業的背後是新產業的形成,而巨大的產業所帶動的就業機會也明顯增多。

以物流機器人為例,有分析指出,這一行業潛在市場已經達到千億元。目前,菜鳥合作伙伴快倉上線的智能機器人項目已經超200個,為一批技術人才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中研發工程師超過70%,碩博士佔員工總數的三成。同時,菜鳥未來園區一年來在全國多地複製,大量IoT設備、機器人都有賴於物聯網和工業機器人的工程技術人員來部署、維護。

此外菜鳥在大規模使用人臉識別的智能快遞櫃,帶動了大量物聯網技術人才湧入該領域。從最初的按鍵式開櫃,到掃臉開櫃,再到快遞塔等智能櫃新物種層出不窮,技術人員創新活力強勁。文/王星平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