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兩個王甫:同名同姓同時代,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名垂青史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同名同姓的人。這個事情在古代也屢見不鮮。甚至一些有名的人都同名同姓,並且幾乎都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在漢朝末年三國時代時候,就有同名同姓,兩位都叫王甫的人,有趣的是一個忠義而名垂青史。另一位卻因為禍國殃民遺臭萬年。今天來介紹一下他們的事蹟

漢朝兩個王甫:同名同姓同時代,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名垂青史


他們的名字是都叫王甫。這兩位王甫一個是漢靈帝時期的宦官、一個是劉備手下的大將。雖然兩人名字相同,但是兩人的行為結果都背道而馳。

東漢後期,因為,皇帝即位的年齡都也特別小,於是形成外戚專政,在皇帝長大以後,為了奪權身邊沒有可以依賴的,於是只好依賴身邊的宦官,在奪權成功以後,皇帝對有功者大加封賞,導致宦官權勢遮天,就形成宦官專政。皇帝大權在握之後,不思進取,整天沉迷酒色,於是沒多久玉華而登仙,朝政再次輪迴。

漢朝兩個王甫:同名同姓同時代,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名垂青史


經過幾輪的轉化,朝政被弄得烏煙瘴氣。朝廷另外一派實力強勁的政治力量、漢武帝時代因為獨尊儒術的政策形成的士大夫階層在東漢末年已經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也正是因為讀書人的正直與迂腐導致他們被皇帝、外戚、宦官都看不起,但是這一夥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士大夫接連抨擊宦官弄權之後,宦官開始反擊,他們唆使人誣告士大夫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漢桓帝不加分辨,拘押一大批的士大夫,宦官王甫第一次登場,他審訊範滂,為範滂大義凜然的義氣所感動,沒有給他們羅織罪名。

漢朝兩個王甫:同名同姓同時代,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名垂青史


漢靈帝即位以後,再次在宦官的慫恿之下拘押士大夫。外戚竇武與陳藩謀劃誅殺全部宦官,但是事情洩露,宦官反擊王甫與曹節劫持漢靈帝,誅殺竇武陳藩等人,把持朝政多年,士大夫對朝政失望之後開始自保,本來已經實力雄厚的士大夫,逐漸掌握了州郡之間的實際領導權。成了事實上東漢王朝滅亡的導火索。王甫等人就是罪魁禍首。

陳蕃: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自先帝時操弄國權,濁亂海內,百姓匈匈,歸咎於此。自秦以歷漢、唐、宋,其所以滅亡之故,俱出閹宦。嘗試論之,秦若無沙丘之詔,安得有望夷之刃;漢若無蕃、武之戮,安得有董卓之進;唐若無甘露之變,安得有白馬之禍;宋若無滅遼之舉,安得有二帝之行。故劉、項、曹操、朱溫、阿骨打,此滅秦代漢、篡唐蹙宋之人;而趙高、曹節、王甫、仇士良、田令孜、童貫實啟之。上下數千年,敗亡如出一轍。

另外一個王甫則恰恰相反,是個忠正廉直之人,本來是劉璋首先,正史上記載不多,劉備佔領益州以後,被劉備重用,調往荊州協助關羽。

漢朝兩個王甫:同名同姓同時代,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名垂青史


關羽丟了荊州之後,劉備親自伐吳,王甫等人隨行,在夷陵之戰大敗,王甫等人也陣亡。

楊戲《季漢輔臣贊》:“國山休風,永南耽思;盛衡、承伯,言藏言時;孫德果銳,偉南篤常。德緒,義強,志壯氣剛。濟濟修志,蜀之芬香。”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綿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徵吳,軍敗於秭歸,遇害。

在小說中,王甫的形象就圓滿多了,一直是關羽左膀右臂之人,多次給關羽提醒防備呂蒙的偷襲,可是關羽沒有聽取,也建議關羽任用趙累主管荊州,一樣沒有被採納。最後證明王甫有先見之明,可惜為時已晚!

漢朝兩個王甫:同名同姓同時代,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名垂青史


關羽敗退麥城之後,再次建議關羽退回蜀中,王甫毛遂自薦率領人守麥城,這時候的麥城已經是絕對的死城,關羽都守不住,何況王甫!但是王甫挺身而出,為了給關羽爭取時間。

關羽逃出麥城,並沒有脫身一樣被吳軍斬殺,孫權派人招降,王甫知道之後以身殉死,此後成為關帝廟的部將祠中一位。千古昭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