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一生投身科學事業的郭永懷,曾經三度轉換專業。每當個人興趣與國家需要發生矛盾時,他總是堅定地選擇急國家之所急的艱辛道路。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1959年,蘇聯政府單方面違背了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承諾,撤走了全部在華的核工業專家,連一張圖紙也沒有留下。中國核工業驟然間陷入停滯。

就在這時,錢學森推薦了一個人。在他看來,這個人既精通空氣動力學,又是爆炸力學的專家,支援原子彈的研製,非他莫屬。這個人,就是郭永懷。

這一年,郭永懷臨危受命,加入到了這項秘密的國家任務中。

他與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共同構成了中國核武器研製最初的三大支柱。聽聞郭永懷的加入,為人豪放的鄧稼先不禁拍手叫好,他將三位令他景仰的師長,稱為“三尊大菩薩”。

從此,郭永懷開始了“半地下”的工作狀態。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中國核武器研製最初的三大支柱:郭永懷、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

1963年初,原子彈研製進入最後攻堅階段。在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中,郭永懷主要指導原子彈彈體設計和引爆方式等一系列空氣動力學問題,而試驗的場地多在室外。

西北氣候變化無常,最低氣溫零下30多度。為了在嚴寒的環境中做試驗,參試人員都必須穿上老羊皮製成的空軍地勤服。但是,專為空軍設計的地勤服尺碼偏小,郭永懷卻身材瘦高,地勤服沒有他能穿的尺寸。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劉敏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研究員

最後給他借了一件皮大衣,就一個皮大衣,那怎麼頂事兒啊?到場外零下二十幾度,那是很冷的,我們都是冷透了,他那麼大歲數,我們都是二十多歲小夥子。


靶區空曠的戈壁灘上,沒有座椅,也沒有帳篷,郭永懷和參試人員通常一站就是一天。中午,大家用開水把已經凍冰的饅頭泡軟,就著鹹菜就是一頓午飯。晚上回到基地,往往已是深夜。

在一次次的往返中,曾經艱難的事業一步步柳暗花明,而曾經溫暖的一家人卻漸漸疏遠。

1964年的一天下午,剛剛從青海回到北京的郭永懷拖著疲憊的身軀走進家門,卻發現家中空無一人,茶几上靜靜地散落著被剪成碎片的全家福。

原來,郭永懷的“行蹤”已經引起他的妻子李佩的不滿。郭永懷經常一走數月,有時甚至不辭而別,李佩一氣之下,把一家三口的合影剪碎了。

破碎的全家福靜靜地擺在面前,郭永懷卻無法向家人訴說,工作的壓力和對家人的虧欠他只能默默地埋在心底。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郭永懷一家在美國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羅布泊上空,一團蘑菇雲伴隨驚天動地的巨響翻騰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消息轟動了全國。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兩天以後,郭永懷、彭桓武攜家人到王淦昌家裡吃飯,這是他們第一次以家庭聚會的方式坐在一起。那一天,三個人都顯得特別開心,郭永懷還極罕見地喝了酒。就在這一刻,李佩突然明白,面前的三個人所從事的正是那項偉大的事業。

從此,李佩不再過問郭永懷的去向,而是默默為他準備好去大西北所需的生活用品,自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兩人之間逐漸有了某種默契。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1966年10月27日,原子彈與導彈“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中國從此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導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它的威力達到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150餘倍。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蘇聯用了四年,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而中國依靠自主研製,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正當郭永懷將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的時候,他的家庭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966年,郭永懷的妻子李佩被打成“特務”,開始接受日復一日的隔離審查。女兒郭芹被派往內蒙古插隊,一家三口天各一方。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郭永懷與家人最後一張合影

呼倫貝爾天寒地凍,還未成年的郭芹腳被凍傷。因為母親身陷困境,郭芹生平第一次寫信給遠在青海的父親,請他幫自己買一雙過冬的布鞋。

郭永懷特意抽時間去了商店,卻發現自己不知道女兒的腳長到多大了,鞋沒有買成。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布鞋暫沒有,你是否畫個腳樣寄來,待有了貨,一定買。手好了沒有,初勞動時要注意,過猛和粗心是一樣的,都是不對的。

爸爸”

信的落款是1968年的11月3日。當時,熱核武器研製進入關鍵時期,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郭永懷不允許工作在自己的手中停下來,他一直沒能再去一次商店。


1968年12月4日,熱核武器研製獲得重大突破。為了不耽誤研製進度,郭永懷決定當晚乘飛機趕回北京,參加第二天早晨的會議。

當時,中國民航的客機都是蘇聯運輸機改造的,條件簡陋,安全係數低,坐在上面更是顛簸難耐。出於安全的考慮,周恩來總理多次叮囑科學家們儘量不要坐飛機。但是,郭永懷一人橫跨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三個領域,為了及時趕到每一個工作現場,他不得不縮短路上的時間。

大家聽說郭永懷要走,都勸他不要著急,等到第二天可以坐火車走,既安全又舒適。郭永懷半開玩笑地對大家說:“我搞了一輩子航空,不怕坐飛機,我在北京等你們”。

1968年12月5日的下午,李佩獨自一人在家。一天前,郭永懷曾打來電話告訴她,自己將在12月5日一早到家,但此時,已經是下午,仍不見郭永懷歸來。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李佩 郭永懷夫人

他每次回來之前都給我打個電話,告訴我第二天什麼時候到家,但是那天呢就一直沒到,我就很奇怪了。

終於,靜悄悄的樓道里傳來動靜,緊接著家門被輕輕叩響,李佩急忙跑去開門。來人卻不是郭永懷。

就在同一時間,中南海懷仁堂,周恩來總理正在接見外賓。這時,一位秘書急匆匆地走進來,對總理耳語幾句,周總理聽到了郭永懷的名字,當場痛哭失聲。

就在前一天深夜,郭永懷乘坐的飛機在甘肅蘭州起飛,經過數小時的飛行,於12月5日凌晨,到達北京首都機場上空。

飛機緩慢降落。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當夜大霧瀰漫,能見度很低,飛機下降過程中偏離了跑道,飛行員緊急將飛機向上拔升,然而機場高聳的鐵絲網掛住了飛機的尾翼,機身頓時失去控制,向地面猛衝下去。

就在這時,飛行員聽到郭永懷大喊:“我的公文包,快拿我的公文包!”10秒鐘後,飛機墜毀,機上人員除機長外,全部遇難。

搜救人員趕到失事地點,空氣中散發著嗆人的焦糊味。

事故現場,人們辨認出了郭永懷的遺體,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經燒焦了大半,而令人不解的是,他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抱在一起。

搜救人員奮力地將兩具屍體分開,這時,人們才赫然發現,郭永懷生前從不離手的那隻公文包就夾在他們兩人的胸前,而公文包裡的絕密資料竟然完好無損……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在301醫院的太平間,郭永懷的妻子李佩孤零零地佇立,她不能相信,多年的聚少離多,等來的竟是天人永隔。

此時,他們的女兒郭芹,還在由內蒙古趕往北京的路上,她的手中緊緊攥著那封父親的回信。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12月27日,也就是郭永懷犧牲後的第22天,依據那份在飛機失事中保護下來的最新數據,中國第一枚熱核武器試驗成功,郭永懷為之付出生命的夢想終於實現。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1999年,國家授予一批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許多人並不知道,在23位功勳科學家中,郭永懷是唯一一位在“兩彈”和“一星”三個領域都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更是23位功勳科學家中,唯一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革命烈士。


郭永懷去世後,走出政治漩渦的李佩將全部身心投入到科學教育事業中,以教育延續丈夫的生命。

89歲時,李佩將自己最後的積蓄60萬元全部捐出,用以補充“郭永懷”獎學金。2017年1月,李佩去世,享年99歲。

他將生命獻給了祖國,換來了西北上空的一聲聲巨響!


2018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分別以郭永懷及其夫人李佩的名字,命名了兩顆小行星。這對一生中聚少離多的科學伉儷終於在天空中永聚。

自此,人們仰望的這片星空,

因他們的駐留有所不同。

仰望他們,就是仰望一個時代,

一種精神,一段傳奇。


敬請收看今晚(4月5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之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以身殉國》


文字:王依依

主編:姜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