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西“北海市”概述

廣西北海市的“北海”一名來自其海城區地角鎮的同名漁村“北海村”,由於此地最早開發人群都是疍家漁民,他們長年集中居住在靠近避風港的村落,該避風港面向北面海域(北海市是個半島),所以此村得名“北海村”。

“朝滄梧而夕北海”,北海的名字很早就有了,北海地名的形成,定位於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設“北海鎮標”作為“北海”地名的稱謂。由於此種說法轉述頻繁、引證廣泛,因此成為一個定例。據文史資料記載,“北海”一詞可追溯至宋朝甚至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北海”更多的是被外國人所稱呼。1965年6月,北海由廣東省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北海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介於北緯20°26'~21°55'、東經108°50′~109°47'之間,東鄰廣東省,南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瀕越南。[9]從北海港到海口124海里,到湛江255海里,到廣州480海里,到香港425海里,到越南海防157海里;公路到南寧204千米,到欽州106千米,到防城171千米。總面積33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北海市境內大陸部分是一個呈犀牛角形的半島,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地形平坦開闊,海拔一般較低,屬濱海平原;海島部分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比大陸部分稍高,屬火山岩臺地。濱海平原為大陸區的主要地貌單元,地勢平坦,總的趨勢由北向南微傾斜,地表略有起伏,南部起伏甚小,北部起伏略大,組成物質為第四紀的粘土質砂、砂質粘土和礫砂等鬆散沉積物;屬以沖積為主的濱海平原。其上零星散佈著基岩孤立殘丘,發育數條小河流、小溪,沿海岸發育海成地貌,西北部為海蝕地貌,南部為海積地貌。海岸地貌分佈於大陸區、潿洲島、斜陽島沿岸,分為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兩類型。

[10]

氣候環境

中國廣西“北海市”概述

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真正的冬暖夏涼。溫、光、雨源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22.9℃,極端最高溫度37.1℃,極端最低溫度2℃。年平均降雨量167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009小時,年平均太陽總輻射111千卡/平方釐米。主要氣象災害有颱風、春旱、低溫陰雨、暴雨、寒露風、霜凍,颱風10級以上每10年6次。北海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溼潤,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高達2500~5000個,比內陸城市高出50~100倍;以著名的銀灘為代表的海濱帶,風光旖旎,具有發展濱海旅遊業“海水、陽光、沙灘”的全部要素。北海市每年從春季開始雨量逐漸增多,溼度變大,有時會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夏季溫度不算太高,平均最高溫度為32~33℃,極端最高氣溫也不過36~37℃,但由於溼度大,人們仍會感到炎熱潮溼。 夏季是北海多雨的季節,時常出現大到暴雨,月雨量可達300~400毫米,此時出門需要注意攜帶雨具。夏季多臺風。北海的秋季雨量銳減,秋高氣爽。到了冬季,雨量更少,月雨量約20~30毫米,天氣不冷,平均溫度在15℃左右。[11]

地質

北海市區(包括大陸區、海島區)地處華南準地臺南端,北部灣拗陷區的北部隆起和中部拗陷,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中,大致經歷早古生代地槽型沉積、晚古生代準地臺型沉積、中生代——新生代陸緣活動帶盆地沉積三大發展階段。境地地層自老而新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出露地層以第四系最為發育,佔面積97%,此外為志留系約佔面積3%。北海市區的大地構造單元位置系屬南華準地臺西南端,北部灣拗陷區的範疇。大陸區屬於北部灣拗陷北部隆起,海島區屬於北部灣拗陷的北緣部分。其次級構造單元的有鬥雞嶺——冠頭嶺隆起帶、南康拗陷盆地、潿洲凹陷帶、斜陽拱摺帶。

[12]

水文環境

中國廣西“北海市”概述

北海之路(12)

南流江是北海境內最大的河流,南流江經合浦縣東北部的曲樟鄉流入合浦境內,經常樂鎮、石康鎮、石灣鎮後分為三支,一支流經總江口,在黨江鎮分三處入海;一支經沙崗鎮入海;另一支經周江、廉州鎮的煙樓村入海。

南流江分流入海,並且在出海處形成網狀河系,造就了廣西最大的三角洲——南流江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水網密佈,水、土、光、熱條件都十分優越,是廣西重要農業產區,其外沿也多島嶼、灘塗,適宜捕撈和海產養殖。星島湖(洪潮江水庫),位於北海市北部,是於欽州市共有的湖泊,也是北海最大的湖泊。

土地資源

耕地總面積124758.40公頃,其中水田48386.79公頃,旱地75848.36公頃。[14]

礦產資源

中國廣西“北海市”概述

北海(22)

北部灣是中國六大油氣盆地之一,截至2011年已探明石油儲量2256萬噸,天然氣儲量350億立方米。

石英砂礦已探明儲量3000萬噸,含二氧化硅98%以上。石膏礦已探明儲量2.71億噸,含硫酸鈣70.97%(平均值)。

陶土已探明儲量1.89億噸,品位:三氧化二鋁24~32%,二氧化硅52.5~64.8%。

鈦鐵礦已探明儲量126萬噸,二氧化鈦含量達52~60%。[14]

水利資源

北海市區地表水系不發育,溪流短小且多具季節性。最大河流三合口江,從北向南流經牛尾嶺至大冠沙入海,三合口江上游建有牛尾嶺水庫,有效庫容1130萬立方米。此外還有龍頭江、後溝江、七星江、鯉魚地等小型水庫。湖海運河是北海半島上一條人工渠道,運河水來自合浦水庫,每年3至10月從合浦六湖水庫放水進入北海半島灌溉,潿洲島無常年流水的河流,只在雨季有暫時性溪流,島上西角利用沖溝建成一座小型水庫。北海市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是近期城市供水的唯一淡水水源。其類型主要是鬆散巖類孔隙水,其次是孔洞裂隙水。

[15]

植物資源

北海市境內陸地植物有700多種,其中用材植物50多種,經濟作物660種。珍稀樹種格木,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零星分佈於營盤及合浦縣的山口、沙田、烏家等地。華庫林木,國內罕見,僅在南康發現一株。南亞松、鐵線子、箭毒木等零星分佈於市境丘陵和東南臺地區。海洋植物紅樹林主要品種有木欖、紅海欖、桐花樹、白骨壤、秋茄等,市區沿海僑港鎮、大冠沙、營盤、福成等處有零星分佈,面積數十至數百畝不等。 [16]

動物資源

北海市境內哺乳類動物有野豬、穿山甲、狐狸、黃獠、果子狸、獾、貉、山狗、松鼠等,主要分佈於市轄縣境北部丘陵山林地區,數量很少,臊鼠、田鼠等鼠類則廣為分佈。鳥類於沿海(包括潿洲、斜陽島)及丘陵、樹林、水澤地帶較多見的鳥有:斑鳩、火鳩、鷯哥、麻雀、烏鴉、喜鵲、檳榔青、翠鳥(釣魚雀)、啄木鳥、畫眉、鵪鶉、貓頭鷹、鷹、鷂等,候鳥有白鶴、番薯鶴、天鵝、雁、海鷗、野鴨等。爬行類有鱉、金錢龜、山龜等。淡水魚類有鰱魚、鯽魚、黃鱔、泥鰍、鯪魚、鯿魚、鱖魚、梭魚、鰩、鱅(大頭河)、馬口魚、赤眼鱒、塘角魚(鬍子鯰)、斑魚(錢鱧)、鯇魚(草魚)、青魚(黑鯇)、白鯧、尼羅羅非魚、鯔魚、鯰魚、黃、鱸魚、刺䰾、圓頭魴等。昆蟲有蜂類、蝶類、蛛類、螞蟻、螳螂、蜻蜓等。

[17]

海洋資源

中國廣西“北海市”概述

潿洲島

北海市的海岸線東起山口鎮的英羅港口,經沙田、白沙、公館、閘口、南康、興港、營盤、福成、西塘、高德、靖海、廉州、黨江、沙崗至西北的西場等16個鎮,1985年統計全市海岸線總長500.13公里(其中大陸岸線468.2公里,海島岸線31.93公里),佔廣西海岸線長度的31.36%。海域岸線類型主要有:沙質海岸,沙壩—瀉湖海岸,三角洲海岸,海蝕岸線以及珊瑚礁海岸等。

北海市轄區內以及潿洲島、斜陽島周邊毗鄰的海域約2萬平方公里。沿岸灘塗面積5萬公頃,已開發利用2.27萬公頃。擁有約500平方公里的灘塗,類型有沙灘、淤泥灘、岩石灘、紅樹林灘、珊瑚礁灘等。沙灘、沙泥灘、淤泥灘分佈較廣、面積較大。其中沙灘面積251平方公里,沙泥灘、淤泥灘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北海市毗鄰北部灣,整個北部灣約12.8萬平方公里。北海市擁有15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域面積1600平方公里,有灘塗500平方公里。

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北海已有人類活動,北海市屬北海縣地,古稱“百越”。

北海市因市區北面瀕臨海而得名,始見於清康熙初年,清嘉慶年以來沿稱為市。[4]

商代,合浦所屬的百姓就“請以珠鞏”進貢商王。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北海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北海屬象郡。[5]

中國廣西“北海市”概述

北海(14)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北海就是桂東南、粵西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這裡便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

東漢建安8年(203年)合浦郡統合浦、徐聞、高涼、凌允、珠崖五縣,北海屬珠崖。

三國時,孫吳黃武七年(228年)改合浦郡為珠官郡,太元二年(252年)恢復合浦郡。

兩晉155年間,合浦都是郡治所在地。晉咸和中(330年)印度佛教徒智弘,無行從海路入合浦傳教。

南北朝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地另設11個郡地,設鹽田郡於北海地,杜週一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祿洲。[6]

中國廣西“北海市”概述

高空看北海市區(6)

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唐貞觀六年(632年)添置珠池縣,唐貞觀八年(634年)越州改稱:廉州,因歷代出廉官而得名,十二年(638年)廢安昌,珠池兩縣入合浦。唐元寶(742年),廉州改稱合浦郡。

五代南漢乾哼元年(917年)複稱廉州,統合浦,封山,蔡龍,大廉四縣。

南漢大寶五年(962年)改為媚州都。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廢廉州移至海門三十里(北海地)建太平軍廉州古城始建。北海自南北朝(479年)設鹽田郡起,至五代北宋(1127年)先後在北海設過鹽田郡,海門鎮,陸州,珠池縣,東羅縣等政區。

元三十年(1293年)在廉州設提舉市舶司,專事海運與外國船隻並收“船頭規”時為全國六大市舶司之郡,逮揚州,統11個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兩廣總督後改名為廉州府,統合浦,石康,靈山,廉州。

清康熙元年(1662年)設北海鎮標(軍事建)。乾隆年間,北海市開始形成。咸豐五年(1855年)珠場巡檢司移駐北海,標誌北部灣中心從廉州(合浦)移至北海,北海港口商業城市開始形成。光緒六年(1876年)中英簽訂《煙臺條約》北海與宜昌、蕪湖、溫州、一併闢為通商口岸。

[6]

北海市因市區北面瀕臨海而得名,始見於清康熙初年,清嘉慶年以來沿稱為市。

1949年12月4日解放,當時為鎮,歸合浦縣管轄(屬廣東南路專區)。1951年1月前為廣東省轄市,同年5月委託廣西省領導。

1952年3月正式劃歸廣西。

中國廣西“北海市”概述

1955年5月重歸廣東,1956年降為縣級市,1958年降為合浦縣北海人民公社(屬湛江專區)。1959年改為縣級鎮,1964年恢復為縣。

1965年6月又劃歸廣西。

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旅遊對外開放城市。

1983年10月提升為地級市。

1984年4月與防城港作為一個整體被國務院確定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

1987年7月1日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

2010年11月9日經國務院批覆為歷史文化名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