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博士的思考:優勢顯著的武漢,在新經濟大潮中如何超越杭州?

晨星:男,湖北武漢人,副高職稱,理學博士,高級程序員,IAMG(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會員,研究方向為地理信息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地學信息三維可視化。

我是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從出生至博士畢業的三十年間,一直生活在武漢從沒有想過離開。但在2014年, ,因為各種原因最終遠去杭州。或許是故土難離,如今雖已在杭州安居樂業,但我心裡武漢的發展念念於茲不敢或忘。

從我們定居杭州始特別是這兩年間,通過與從業者和朋友的交流接觸及我在杭州和武漢兩地往返的體驗與觀察看,我明顯的感覺在以互聯網、科技金融等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域杭州整體上更發達。

如今雖不在武漢生活, ,希望家鄉發展得更好的心願是不變的。因此,不辭冒昧,特把我在杭州所接觸的“有意思”的現象及我的相關思考整理成文,供所有關心家鄉發展的諸君參考。

個人認為,武漢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前景廣闊可期。但同時,武漢在新經濟領域的發展的確存在空間,

而杭州所發生的現象對武漢未來的發展至少在新經濟領域的發展,應該還是具備相應參考價值的。我想,長江穿城而過的家鄉武漢定能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容納遠在異鄉遊子的冒昧並把武漢建設得更美好。

創業鄰居的故事

國宏是我的鄰居,目前是餘杭區未來科技城海創園中的創業者,而創業之前是阿里程序員。與在阿里專注於敲擊代碼不同,創業1年有餘的國宏,如今的主要精力放在產品策劃和項目推進等方面。

與寫代碼時主考慮技術先進性與適用性不同,國宏現在最關心的是產品是否存在需求並被市場認可及可否賺到錢,其次才是公司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及做到多大的規模。雖然公司仍處於待突破的階段,但國宏並不擔心創業失敗,因為以他的背景最不濟無非是重新回去寫代碼

但在交流中,我感覺國宏對於公司的前景還是滿懷信心的。原因主要是,因宏在阿里期間曾完整參與數個重大項目的全歷程,對於需求調研等代碼之外的事務並不陌生。同時,國宏認為在科技與傳統領域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存在著海量需要解決的需求與相應的機會。

而且,更主要的可能是阿里程序員的身份對國宏除是段經歷外,更是實實在在的職業助力。據國宏介紹,外界通常認為阿里巴巴是以運營見長,但阿里巴巴的員工對此並不認同,而是認為在產品和技術方面阿里同樣並不薄弱。

因為理念與機制的原因, ,在經受高強度的工作和學習之後快速成長,解決問題的能力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具備了應對變化及面對挫折的能力。

因此,有相當部分的阿里員工在發展到相應階段後,基本上會選擇創業。因為在阿里的專業訓練; 並且

,“阿里系”創業者對彼此阿里標籤十分認可,天然的具有相互協作的意願與認知基礎;而且,阿里和阿里系公司整體資源與業務豐富,有利於阿里系創業者的起步。

或許得益於上述的因素,從阿里離職後創業和創業成功的,整體概率都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而這,或許同樣是國宏並不擔心失敗,並對公司前景滿懷信心的原因吧

創業江湖中的阿里系

國宏不是從阿里離職創業的最後一人,更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已有眾多阿里人離職創業,代表性的有滴滴創始人程維、蘑菇街創始人陳琪、貝貝網創始人張良倫等。這些出身阿里的知名創業者,與阿里及更多不知名的阿里創業者,構成了創業江湖裡的“阿里系”

在這些知名的阿里創業者中,阿里早期員工並是阿里員工中最早那批創業的李治國,投資蘑菇街陳琪的故事頗有代表性。據說,2011年陳琪忍痛賣掉了阿里的股票仍無法支撐蘑菇街的運營時,是陳琪在阿里的上司李治國投了筆資金解了燃眉之急。

事實上,李治國加入阿里與創業並再入阿里的故事,同樣頗具代表性。1999年加入阿里的李治國,是阿里第46號員工和首個外省籍的員工,並主持了阿里B2B業務群中最重要的產品“誠信通”的開發。

後來,李治國離職創立口碑網並因良好的產品”口碑等原因“,在2008年被阿里巴巴全資併購了。於是,李治國再度進入阿里巴巴。但大概在2010年左右,李治國再度離開阿里,並於2011年從挖財網天使投資人轉身為法人代表兼CEO

除李治國與陳琪的淵源之外,

曾從零搭建出阿里雲搜索業務的陳華,創業時團隊的主力基本上是原阿里雲的同事;2012年離職阿里的程維,後創立滴滴時因阿里的橙色,把公司命名為小桔科技;2013年6月,劉祚宏加盟大搜車,隨同加入的還有數名原阿里的技術人員。

於是,在幾年後的今天,或許有人沒有聽說過程維、李治國、陳琪、劉祚宏、陳華以及 等人,但應該多多少少聽說過滴滴、挖財、蘑菇街、大搜車、唱吧、貝貝網等品牌,他們共同構成了創業江湖中的“阿里系”

當然,阿里系創業群體不僅指從阿里離職的人員,還包括受阿里理念、資本和平臺影響的創業者。如,阿里領投E輪融資的大搜車,螞蟻金服連續投資哈囉出行的E+和F輪融資,是受阿里資本的影響;數夢工廠(戰略合作伙伴)、袋鼠雲(阿里創始人花名:拖雷)等獨角獸企業,則是密切依託於阿里雲平臺運營。

而且,阿里校友及其相關公司,正隨著阿里的發展而不斷的增長。初橙資本發佈的數據顯示,阿里校友創業公司已從2017年初的680家,增長至年底的1026家,總估值早已超過 10000 億元。並且,還有更多加入創業隊伍著的阿里人,都陸續圍繞著阿系企業的需求開啟了創業第一步。

如果把阿里巴巴比喻成巨無霸型的航空母艦,那麼這些佈局於周圍的阿里校友們創立的公司則是圍繞著航空母艦的艦艇、衝鋒舟乃至小舢板,它們共同組成了具有強大戰鬥力的航母戰鬥群,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生態。

阿里系實踐的啟示

新經濟領域投融資的熱點區域,首先是北京、其次是深圳、再次是上海。但阿里系創業者有約50%左右的留在杭州,其次才考慮北京深圳上海,這是因為

絕大部分阿里離職員工創業的項目都與阿里巴巴的業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杭州以阿里係為核心的創業者,都是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專業型職業化人才;這與早期以溫州為代表的,依靠打拼和闖勁創業的浙商群體,有著顯著的不同;可以想見,阿里巴巴生態不僅影響著杭州當前的經濟狀態,同樣改善乃至影響著浙江經濟的未來。

從杭州和全國範圍的情況看武漢擁有豐富的 整體基礎遠勝重慶、成都、大連、青島、杭州乃至深圳。但遺憾的是,在後工業時代武漢有點找不著北的感覺,空守著無限豐富的寶貴財富仍難有所作為,或者說武漢取得的成績和城市地位與其所具有先天優勢

極其的不相稱。

對此,有人建議為湖北企業建立有利於其競爭和能促進其自主研發的制度環境;有人建議學習杭州,加大創新支持體系和創新風險共擔機制建設;還有人建議建立由創新企業牽頭實施武漢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為各類創新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社會化、市場化服務;等等。

上述的建議當然是必要的,但以個人的觀察及與校友和鄰居交流的情況看,杭州創業創業生態的形成與活躍,基本上是依託阿里的產業溢出效應獲得人才、資本、技術及業務等方面的資源。因此,武漢創新創業和產業培育活動的開展其實同樣需要,或者說更是更需要產業巨頭的支持。

正在因為頂級產業巨頭的存在,創業者可以在最艱難的起步階段通過服務頂級巨頭及其生態鏈上的企業,

完成最原始的資本與組織能力的積累,進而實現0至1乃至1至100的突破。在這樣的環境中日積月累,當地的產業生態自然成形,並有可能衍生出新的產業領域。

從統計圖看,阿里系創業者從事企業服務的公司超過20%,居所有領域的首位。這並不是偶然的,因為toB為鏈式業務,依託巨無霸企業向上延伸可進行企業服務,向下則可連接消費者;toC則是發散的網狀業務結構,需要面對數量龐大且離散的用戶,不利於初創企業的起步。


武大博士的思考:優勢顯著的武漢,在新經濟大潮中如何超越杭州?


本統計圖,根據初橙資本公眾號數據整理,特此說明


目前看,武漢是極度缺少這種產業溢出效應。因此,筆者愚見以為,武漢和湖北很有必要引進具有產業溢出效應的巨無霸企業,更有必要培育具有溢出效應的本地巨無霸。但需要注意的,阿里巴巴的產業溢出效應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種,其背後是以浙江特別是杭州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基礎和支撐。

良好營商環境的根本性改善和提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是 ,持續花費數年乃至十數年的打造方可真正成形。因此,在改造和提升本地營商環境的同時可先採用飛地經濟的模式,允許本地註冊的企業實際在巨頭所在區域運營,待其壯大時再行遷回。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在此,套用馬雲曾經多次說過的那句著名的話:“希望未來中國500強裡有200個CEO企業都在武漢(湖北)。“寄上我的祝福。作為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真誠的期待武漢和湖北的明天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