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的未来之城

核心阅读:雄安新区两岁了。两年来,雄安新区从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打好蓝绿交织底色、拉满创新弓弦等方面,抓好各方面工作落实。一座新时代的未来之城,正向人们走来。

拼搏奋进新时代,全力筑梦雄安城。两年来,雄安新区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这座未来之城,正一笔一画勾勒着千年大计的发展蓝图和“施工图”。

统筹设计、实施管控 ——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个阶段要有一个阶段的标志,雄安新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

“高质量发展是关于人的事情,从幸福感到空间体验,能否营造高品质的空间,也就是能不能吸引人、留住人、留住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朱子瑜说。

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的未来之城

百度无人车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内行驶

为解决“步行难、骑车挤、坐车慢、开车堵、停车乱”等交通问题,雄安新区从交通政策制定、出行行为引导、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加强统筹设计和实施管控。

雄安新区在交通政策方面规定,起步区机动车出行80%是公交车,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未来雄安新区城市街道空间,将提高慢行和景观断面占比,按照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的优先次序进行路权分配。

在公共服务配置方面,雄安新区的公共服务将实现从供给不足到优质均等,发展成为全龄友好型城市,满足每一个年龄段人们的需求。

为避免房价高企,雄安新区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坚持保障基本、兼顾差异、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应格局。完善多层次住房供给政策和市场调控机制,严控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建立严禁投机的长效机制。

雄安新区不会到处高楼林立,不管高楼还是低楼,将处处是景观,实现城景融合。

高质量发展是相对过去高速度发展而言的。高速度靠的是资源消耗换来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雄安新区要靠创新,包含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蓝绿交织底色

3月12日上午,容城县南张镇小北张村村东的雄安新区2019年植树造林项目(春季)第七标段现场人头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挥锹培土、堆起围堰、浇水扶苗……在中交一公局第七标段,参与植树的志愿者在60亩的场地内展开了植树大比拼活动。

这次植树活动选在了今春开标的“千年秀林”地块。从2017年秋季开始,雄安新区启动了以建立城市森林为目标的“千年秀林”工程。与传统的城市造林不同,新区的“千年秀林”以近自然林为主。截至2018年底,植树造林完成11万亩,全力建设天蓝、树绿、水清的美丽雄安。

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的未来之城

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

1月18日,雄安新区召开2019年植树造林工作动员会。今年,雄安新区将在前两年植树造林11万亩基础上,完成20万亩造林目标任务,分为春、秋两季实施,这标志着2019年新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植树造林工作率先启动。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白洋淀流域治理深入开展,为新区规划建设打好蓝绿交织的底色。

让白洋淀的水多起来活起来——

2月1日零时,雄安新区设立后的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白洋淀引黄泵站启用。随着白洋淀引黄泵站三台水泵陆续启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始以每秒15立方米的流量向淀区内输水。黄河水经过482公里的不息奔流,正源源不断地输入淀区,成为白洋淀生态补水重要且稳定的水源。这次生态补水于2月1日到28日实施,总调水量约3500万立方米,将有效调节白洋淀水位,提高白洋淀水动力条件,改善白洋淀水环境质量。

让白洋淀的水净起来美起来——

将生态环境视为新区发展生命线,强化标本兼治,推进综合治理,2018年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整治取得突破进展。白洋淀淀区水质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主要污染物总磷、氨氮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5.16%、45.45%,改善效果明显。新区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综合指数为6.86,较上年下降7.42%,PM2.5浓度比上年下降5.97%。

“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织密生态网络。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再现“林淀环绕的华北水乡,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理顺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拉满创新弓弦

1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察看服务窗口,了解雄安新区深化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工作情况,充分肯定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的做法。他指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提高政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利化水平,让群众少跑腿。

雄安新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实施“一枚印章管到底”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着力提高办事效率。《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正式批复后,雄安新区开通北京企业单位进入新区的绿色审批通道,推进政务服务中心线下和网上办事大厅线上一体化审批工作,进一步融合“网上办”“马上办”,实现便民服务事项基层就近办。

完善治理体制机制,打造服务型政府,仅仅是雄安新区的创新举措之一。

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九项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现代智慧城市;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设高端人才集聚区;深化土地和人口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建成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构筑开放发展新高地;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治理体制机制,打造服务型政府。

新区之“新”在于“以新破局”。这个京津保环抱中的新城,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创新写入了基因。坚持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理顺新区管理体制,在创新、土地、人才、住房、收入分配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有效增强了新区开发建设活力。

高标准,高起步。设立近两年来,雄安新区持续深化财政、金融、科技管理、“房地人”管理等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目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超过百家高端高新企业和驻京大型央企在雄安新区开展工商注册登记,雄安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高要求,新机制。雄安新区坚持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座创新发展之城。2016年6月开始,雄安新区规划区域内,已逐步实行房屋等不动产、规划、土地、项目、户籍的冻结,为筹建新区做准备。雄安新区将制定全新的住房政策,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国家将在这里探索全新的房地产改革道路,控制房地产价格,保障民众住房需求。

户籍改革、医疗改革、公共服务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大部门制和负面清单管理、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合作促进贸易便利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管理规则和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将是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

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的未来之城

雄安新区安新县的居民在白洋淀边晨练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雄安争当“改革先锋”,一些改革举措在这里先行先试,在“深水区”中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靠人民共建共享现代城市文明,雄安,将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闪耀在世界城市群的璀璨星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