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民歌与民俗

​​陕北群众喜唱民歌,其内容上涉及的生活面很广,其风格奔放、粗犷、浑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民族色彩、鲜明的地方特点,所以研究陕北民间歌谣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子洲民歌与民俗

子洲县位于榆林市之南,与延安市接壤,是由绥德、米脂、清涧、横山4县部分地区组建的一个新县,30余万人口,居住在大理河、淮宁河流域,位于陕北的中部。可以说,以地理故,子洲民俗在陕北很有代表性,子洲县是陕北民间风俗的万花筒。因此,研究子洲之风俗民情对研究陕北之风俗民情是十分有意义的。子洲民间歌谣是十分丰富的,很多民情风俗在民间歌谣中均有反映。

不少子洲民间歌谣概括地反映了子洲民间风俗。就拿岁时节令来说吧,子洲群众一年过的节令不少,谚云,四大节,八小节,三十六个毛毛节。这些节令在民间歌谣中有反映: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

二月二,龙抬头,扛着耩子吆着牛。

寒食节,吃子吹,纪念可怜的介子推。

四月里四月八,娘娘庙上把香插。

五月里五端阳,大软米粽子包砂糖。

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

中秋节,吃雪花,全家团圆乐哈哈。

九月里,九重阳,家家户户收秋忙。

这些民间歌谣中概括了多少丰富的民俗。值得一说的是寒食节吃子吹,子洲怀宁河川民俗,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家家做捏有雀雀燕燕的大馍馍,名曰子吹(其实是子推,是为纪念晋公子重耳的随臣介子推的)。子洲怀宁河上游叫重耳川,据说晋公子重耳和他的臣子曾避难于此,因此民间尚有这种风俗,可见其由来已久了。

子洲群众对过年这个节令是十分重视的,怎样过年呢?在一首反映年节风俗的民谣里有十分形象的记述:

腊月里,二十三,

我送灶马爷上天官;

腊月里,二十四,

裁下对子写下字;

腊月里,二十五,

称的几斤黄萝卜;

腊月里,二十六,

割得几斤肥羊肉;

腊月里,二十七,

蒸下黄酒盘下曲,

两口子咋把黄酒做

腊月里,二十八,

串门子大嫂把银粉擦,

三根线,把黄毛拔;

腊月里,二十九,

倒的几斤干烧酒。

月尽早,吃早饭,

今这营生干不转,

先担水,后扫院,

窗花对子贴半天。

一更一点半,

凉菜调下几大盘,

烧黄二酒喝了个欢;

二更二点半,

猪羊二肉白面馍馍吃了个欢;

三更三点半,

你和面,我剁馅,

扁食捏下几大案;

四更四点半,

家家户户睡安然,

谁也不到谁家串;

五更五点半,

天明啦,拜年娃娃又来啦,

今年不同往每年,

枣儿不红核桃空,

柿饼子天阴没收成,

拿上两颗瓜籽送人情。

初一初二到初三,

拜年的女婿又来了,

“丈母娘,强健着”,

“丈人给你接顺子,

丈母娘锅里煮着松鸡子

吃的女婿圪蹴着。”

“丈母娘,顾不上,

你女子养了个好小子,

满月着,请你哩,

量荞面,吃饸饹,

量软米,吃油糕,

嗨着嗨着哟,

我们庄里闹秧歌。

这是多么生动具体的一幅旧时农村过年风俗画。这些风俗,解放后虽有变化,但基本上都保留着。这首民间歌谣对年节风俗的概括是和强的,感染力也是很大的。

民间歌谣不仅仅是民间风俗的概括和反映,有时民间歌谣还是民间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之一部分,它和民俗活动浑然一体,配合得十分紧密和谐,这就是民间仪式歌这些仪式歌和群众的传统风俗习惯紧密结合着,伴随着祈雨、祭祀等活动和婚丧大事而咏唱,内容也是十分广泛而丰富的。

子洲婚俗,新人进院子,有人(多为乞丐)唱喜歌

太阳出宫红花开,

家有宝斗挂银牌,

壶里有酒把宾客待,

一旁闪上我念喜的来。

来的不迟也不早,

大喜中间我来到。

新人下马贵人搀,

一搀搀在八宝龙凤庵。

新人头上一枝花,

富了娘家富婆家;

新人头上两枝花,

荣华富贵两亲家。

陪了箱子陪柜子,

夫妻到老一辈子。

穿衣镜,插花瓶,

耀得家里放光明。

五斗厨,大立柜,

花花枕头睡了个美。

呢子料子一套又一套,

家里还有大元宝。

门前又栽摇钱树,

方圆百里数你富,

金斗斗,银豆豆,

屋里屋外样样有。

加耳窗,棱子门,

红绿棉被铺几层。

总管厨工你有功,

猪羊二肉待亲朋,

赛过三国的诸孔明。

事主人恭喜发财,

伙计们敲打起来,喜钱两块!

于是念喜人(多由乞丐担任)拿出两块喜洋,递给总管,总管笑嘻嘻接下,又拿出两块,共是四块,回赠念喜人,念喜人高高兴兴地接了赏赐,主人欢欢喜喜地听了喜歌,宾客皆大欢喜。现在,物价上涨,喜钱也涨了,至少十块或二十块,甚至四五十块。

新人进帐房前要撒帐,撒帐时由一长者持一盛有五谷的碗,边在帐房里撒,边唱

脚足乍吉祥云,

手端白玉盆,

五谷撒在半空中,

好像天上降甘霖。

一撒金,二撒银,

三撒聚宝盆,

四撒四季吉庆,

五撒五谷丰登,

六撒禄位高升,

七撒亲戚欢乐,

八撒八仙贺喜,

九撒九凤朝阳,

十撒满堂富贵!

在帐房窑里要举行上头仪式,上头时新郎、新娘背坐在一起,由一属相不相克的老者把他们的头发搭在一块然后用一老木梳,边梳边说唱:

头一老木梳长,

高缘贵娘;

二一老木梳长,

×家女跳过×家花栏墙;

三一老木梳长,

双双核桃双双枣,

双双儿女满院跑,

站起一个阵,

坐下一板凳,

养小子,是好的,

穿蓝衫,戴顶子;

养女子,是巧的,

石榴牡丹冒剪的。

瓜籽油炸炸香脆的,

夫妻到老一辈子。

上过头后,还要喝交杯酒,夫妻象征性地饮酒吃菜,且交杯换盏。据说上了头才算真夫妻,否则只是露水夫妻。其实喝交杯酒是古代合卺之礼的变化,上头风俗应是古老的结发习俗的遗存。

上过头后,新媳妇规规矩矩面朝窑掌坐下,帐房窑外,吹鼓手响吹细打,宴请宾客。就和电影《人生》中的刘巧珍之结婚一样。这叫坐帐。有民谣曰:哇呜哇,噔噔嚓,引过新媳妇背坐下,我问新媳妇吃什么,瓜子醉枣油炸炸。

办丧事有《招魂曲》:

吾有功德从南来,

手拿一面金字牌,

我问功德哪里去,

朝罢玉帝招魂来。

魂魄悠悠莫向东,

东有大海及麒麟,

亡人去时路不通,

随余神幡入墓中。

魂魄悠悠莫向南,

南有万丈火焰山,

魂魄悠悠莫向西,

西有虎狼和豺貔。

魂魄悠悠莫向北,

北有寒冰地亦旷。

魂魄悠悠莫上天,

天高渺茫升实难。

今日今时招来亡人一位灵魂来入墓中,墓内千年成灵,万年成圣,亡魂入,生魂出,生魂悠悠上天堂,亡魂悠悠入棺槨,呜乎,孝子哭!

此招魂曲也是子洲丧俗中必不可少的。

除了上面举的仪式歌谣外,喝酒要唱酒曲,闹秧歌要唱秧歌,这些歌谣都是群众的即兴之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举不胜举。

子洲人住新窑洞时要合拢口,要撒五谷,唱歌谣,其内容是:

一合龙口再不开,

家添人口外添财,

窑里窑外喜气生,

天神地仙降福来。

一撒东方甲乙木,

二撒南方丙丁火,

三撒西方庚辛金,

四撒北方壬癸水,

五撒中方戊己土,

匠工无忌,主家无忌,天无忌,地无忌,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

掌线大师傅身搭一块红布,在龙口里放进五谷、碎馍、碎糕、肉块、五色丝线、五色布条、五色石子、还有书本、笔砚等,然后迅速把砖或石砌上,抹上石灰,合龙仪式才算完结。

陕北黄土土质松软,土崖土畔易于滑坡,大山崩坍之事,时有发生,土窑决顶及溃塌之事,亦不罕见,人畜时有伤亡。群众迷信心理,以为此是对土神或山神不恭而引起其震怒造成的。所以居住之时(或住过一段时间)有请阴阳、巫神安土神的习俗。

安土神时先写好土神之牌位,焚香燃纸,叩头致诚,阴阳或巫神手摇铜铃(或持三山刀在窑内外跳跳蹦蹦),口中念念有词:

奉请上方李老君,

下凡在此安土神。

良茶美酒共三盏,

七炷明香炉里焚。

一切土神都安定,

九宫八卦要分明。

一安东方甲乙木,

二安南方丙丁火,

三安西方庚辛金,

四安北方壬癸水,

五安中方戊己土;

上安土公土母,

下安土子土孙,

中安九良并太岁;

先安乾坎艮震,

后安巽离坤兑;

左安青龙,右安白虎;

家安门神,窑安灶君;

安定脚地炉坑,安定人们的神经;

天安,地安,人口六畜,统统都安

天无忌,地无忌,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安定土宅土神,大吉大利,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语念过,巫神或阴阳用一块砖头,写鬼符箓,把此砖放置在窑掌里,长期保存,据说鬼魅再也不敢为祟作怪了。

小儿夜哭,全家不安。于是请人在黄表纸上画一头倒吊驴,写几句类似歌谣的词语: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倒吊驴儿本姓周,小儿夜哭不识羞,今夜晚上再来哭,钢刀斩断鬼驴头。这种习俗看来可笑,但上世纪末,在偏僻乡村仍然可以见到。

旧时,医药不发达,婴儿很难成活。所以,生下小孩就把一年长者认作干爹或干妈,长者给孩子脖子上戴一把五色丝线,让孩子无灾无难,健康成长,这叫保锁。有时也请巫神保锁。保锁时巫神喃喃有词,拴一道神符在五色丝线上,边拴边唱:

天保命,地保命,

这个孩童我保定。

一岁两岁我保定,

三岁四岁我保定,

五岁六岁我保定,

七岁八岁我保定,

九岁十岁我保宝,

十一十二我保定。

天保三岁,地保三岁,

人保三岁,神保三岁。

一保长命富贵,

二保长大成人,

三保长命百岁。

一卜柳树扎下根,

保的孩子长成人,

先长成黑胡子老汉,

最后长成白胡子老汉。

一切关煞,至老也不犯。

群众认为,小孩过了十二岁才魂全了,魔鬼等关煞不易为害了,因之,年年小孩生日都请长者保锁,到十二岁方才去锁。也有的到十二岁上白云山进一次香,感谢神灵之保佑。

上述这些歌谣里可以看出陕北古老而淳朴的民俗。

此外,说书要请神和送神,皆有歌谣。从艾克奇先生收集的请神歌和送神歌中可以看出,陕北敬奉的神灵之多。巫神驱鬼逐魔时也有歌谣,群众天旱祈雨时也有歌谣,这些歌谣大都直陋,有的怪诞不经,但可以看出子洲群众崇尚鬼神的习俗。也是陕北“民勤稼穑,俗尚鬼神”的佐证。

在民间歌谣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子洲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比如:“羊肚子手巾粗布衫,手里端个大老碗。”“骑驴婆姨赶驴汉,怀里抱个胖圪蛋。”即是旧时子洲群众生活的真实反映。群众吃着“小米钱钱洋芋蛋,酸菜窝窝家常饭。”而盼望着“早起馍馍晌午糕,黑地拿起切面刀。”住着“土窑土炕,土院土墙。”而盼望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子洲群众吃的蔬菜不少,名目繁多,有一首《菜蔬歌》反映了子洲的各种蔬菜:

过了一道弯,

串了一道川,

碰上一个茄子要造反。

黄瓜一听它不愤,

茄子造反它能整。

上得个架耍流星,

打得茄子灰悻悻,

豆芽菜上面双圪膝跪,

回朝搬兵是金针。

黄萝卜丝是皇上,

白萝卜缨缨坐正宫。

蔓菁是定国老先生,

调得来个葫芦是老总兵。

“忽咚”一个西瓜炮,

打得小瓜绵咚咚。

惊得个逃嘴丘转,

怕得个李子脸通红。

往过照,人马多的很,

红皮蒜,带总兵,

斩杀令箭是莴笋,

豆角角捉定了鬼抽筋,

辣角角头上点红灯,

片片韭菜筒筒葱,

水萝卜穿红吃粮人。

洋芋一看着了急,

跑到山坬背塌中,

下地钻了五尺深,

改名就叫个山蔓菁。

茄莲一看着了急,

改名就叫茄莲疙瘩玉蔓菁。

怕坏才来那个西红柿,

满脸通红拉稀屎,

拿起个钢刀斩龙葱,

芫荽芹菜碎纷纷,

白菜菠菜把城围定,

茄子摆下个软弱阵,

三班衙役出午门,

象牙筷子是火签,

拉在衙门里去审问。

喉咙就是转兵洞,

肚头堂上铸太平,

这些菜蔬大家用。

这首歌谣用拟人手法诉述了数十种地方蔬菜,生动而有趣,类似民谣很多,比如“四大美”:“猪的骨头羊的髓,天明觉好睡小姨子的嘴”,还有四大黑,四大白,四大软,四大硬,四大难听等谣谚,都可以对民间风俗起到认识作用。

俗话说,十里风俗不一般。同是子洲县,西川和南川风俗不一样,因此流传的民间歌谣有差别。即使同是西川,甲村和乙村有差异,在民间歌谣上有反映。比如,同是撒帐歌,甲村是“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聚宝盆……”,乙村成了“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南方丙丁火……”了,同是贺喜歌,甲地是“驴驮金子马驮银,骆驼驮回来聚宝盆……”,乙地是“天泰地泰三阳泰,双喜临门送喜来……”。同是上头歌,甲唱的和乙唱的不一样。有的村庄结婚拜天地时有歌谣,有的村庄就没有。在陕北有些地方有的习俗,子洲就没有,比如黄陵一带有拉枣刺的仪式,子洲就没有,也没有拉枣刺歌。

民俗不光随地区而差异,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发展了,民情风俗也有了变化,相应的在民间歌谣中也有反映。

刚解放初,子洲群众中流传这样的歌谣:“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真实反映。集体化后,群众又说:“自留地,自留羊,三孔砖窑一院墙。”农村经济发生了变化,农民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十年动乱时,子洲流传这样的民谣:“起的早,跑的快,肚里装些酸白菜。”这是那时群众生活的真实反映。实行生产责任制初期,又流行如下歌谣:

软米粽子包沙糖,

如今吃饭讲营养;

夹克服,新西装,

如今穿戴讲时尚;

洗衣机,电冰箱,

如今用的讲高档;

新砖窑,大楼房,

如今住的讲宽敞;

彩电沙发弹簧床,

如今生活大变样。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初,这些歌谣有点夸张,三十年后,这民谣竟成了事实。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生活之风,吹进了陕北高原,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风俗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从关于婚姻的民谣上也可以感受到这些变化。

一工二干三学生,

跟死不寻受苦人。

这是全国解放初,一些姑娘找对象的尺子。

六十年代:

找商店,找粮站,

一辈子不嫁庄稼汉。

千五票子八个斗,

没班吹手她不走。

十年动乱中:

一套家具带沙发,

二老双亡无牵挂,

三转一响带咔嚓,

四季衣服要块八,

五官端正个儿大,

六亲不认只认丈母爸,

七十块钱任她花,

八面玲珑会向上爬,

酒烟不沾不喝茶,

十分听话会挨打。

这是城镇姑娘找对象的尺码,其中不无调侃之处。农村姑娘的尺码是:“吃的商品粮,住的大楼房。”这些民谣形象地讽刺了一些高价姑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结婚的习俗又有了变化,尺码越高了。尺码还有增加的趋势,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这样的民谣:

个子高高像运动员,

五官端正像演员,

说话好像播音员,

花钱随便像营业员。

当然,这民谣有点夸张,但基本上是真实的,是源于生活的,只不过经过了艺术加工、典型概括而已。从民谣可知,随着现代化的风吹到陕北高原后,陕北的民情风俗也染上了现代化的色彩。

结婚时迎亲工具变化的民谣,也可以看出民俗的变化。

解放初期子洲用花轿迎亲

花花轿四面挽火蛋(纸花),

里面坐着女貂蝉。

后来,不坐轿了,改为骑驴:

骑上毛驴打上伞,

寻下一个漂亮汉。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不少地方用自行车迎亲:

不骑马,不坐轿,

骑上飞鸽实在僚。

八十年代后,用汽车结婚的多起来了:

汽车头上戴红花,

新媳妇儿迎进家,

长的俊来穿的新,

富了娘家富婆家。

我国古代把民歌形象地比作“风”,宋朱熹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朱熹《诗集传》)从朱熹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歌谣和民间风俗的关系何等密切。民间歌谣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观察民情风俗的一面镜子。有志于民俗研究者重视民间歌谣的采集工作。我们子洲县民间歌谣十分丰富,广而言之,陕北民间歌谣浩如烟海,我们理所当然该重视它,采集它,认识它,研究它,对民俗之研究一定会大有裨益。

子洲民歌与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