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受眾難尋,文藝片營銷的“紅與黑”

300万受众难寻,文艺片营销的“红与黑”

主編:小佳

“無電影不營銷”的市場環境下,動輒千萬的宣發費用已經是不可缺少的成本付出。近期文藝片扎堆上映,關於文藝片的營銷方式也成了當下業最熱門的話題。

3月27日,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為宣傳電影《地久天長》在朋友圈發“泡哥泡妹的小技巧”,被稱自殺式營銷,票房最終僅4439萬;接著王小帥好友婁燁的新作《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被爆撤檔時,預售票房及公眾關注度猛增,被質疑炒作。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曾說,“文藝片要找到適合自身的宣傳、發行模式,實現自身的良性循環。”但縱觀文藝片營銷發展,表現並不樂觀。

文藝片之黑:受眾僅300萬

營銷卻渴望出圈

文藝片是小眾電影的代名詞。大眾定義的文藝片有別於商業片,同時兼顧文學與藝術性,能引發觀眾共鳴的產品。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文藝片的營銷形式無法引起觀眾共鳴,觀眾對文藝片的認同感也難以用票房的形式展現出來。

回顧近期扎堆上映的國產文藝片,票房成績都略顯尷尬。

《陽臺上》即使有“金馬影后”周冬雨主演,票房至今不足394萬元。有報道稱,《陽臺上》影片上映首日3場排片,一共只有7位觀眾,第二天的排片甚至沒有上座率。《過春天》豆瓣評分7.9分,票房只有990萬元。《地久天長》從柏林擒熊歸來,再加上“流量明星”王源加持,豆瓣評分高達7.9,票房至今只有4439萬。4月4日上映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如今上映10天,票房6080萬,增長已顯乏力。

不難看出,如今的文藝片即使打出流量明星、高口碑、藝術獎項等營銷賣點,票房處境依舊尷尬。大象點映創始人吳飛躍認為,目前國內的文藝片受眾群體數量大概在300萬,宣發團隊要精準找到這部分高淨值群體,還需要長時間探索。換言之,文藝片的營銷還未形成成熟模式。再加上文藝片屬於低成本製作,在推廣營銷上時常囊中羞澀,以至於抓人眼球的方式顯得粗暴。

2006年年底,《三峽好人》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對壘,賈樟柯公開炮轟張藝謀,稱“中國這種高投入、高產出的大片運作模式,已經逐漸喪失了中國人的想象力,這種流失思考的做法非常可悲”。

即使過了12年,賈樟柯的《江湖兒女》上映期間,在農村地區的圍牆上刷出“看《江湖兒女》,沒有剩男剩女”、“看《江湖兒女》,得金童玉女”等詞彙,令影片的質感大打折扣。此外,2016年5月上映的《百鳥朝鳳》因方勵下跪求排片,票房從366萬猛漲至8694萬,遭遇《人民日報》評價下跪營銷方式是丟了文化人的尊嚴。

300万受众难寻,文艺片营销的“红与黑”

但方勵解釋求排片是不得已,“電影票房想要過億,得花一千萬營銷費,還要到處做路演活動和話題炒作。”

而此次因低級營銷上熱搜的王小帥也是“營銷怪才”。2012年《我11》上映前,王小帥用一則與周立波在微博上的對罵視頻炒出熱度;2015年《闖入者》上映時,王小帥發佈公開信懇求觀眾力挺,直言票房慘淡是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今年《地久天長》上映5天票房不佳時,王小帥在朋友圈發出“泡妞”文案,此前,主演王景春還在微博上號召王源的粉絲積極曬出電影票根,引發輿論爭議。

據2016年11月發佈的《文藝片創作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60%以上的受眾表示平常不看文藝片或對文藝片無興趣,受眾對國產文藝片的滿意度平均分為6.13分(滿分10分)。文藝片受眾少,營銷難已成行業共識。有業內人士透露,文藝片找營銷爆點基本看運氣。

300万受众难寻,文艺片营销的“红与黑”

文藝片之紅:3000萬保底

營銷爆點需要賣情緒

有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文藝片的票房頂多一個億,其中3000萬的基礎票房是看導演,其餘部分看電影內容,其宣發也有的放矢。“在前期宣發時,保證原有觀眾不流失之外,還要尋找到能刺激觀眾的點,電影是情緒的藝術,前期營銷也要找到與觀眾的共情之處”。

儘管商業片佔據國產電影主導地位,文藝片被稱為小眾產品。但縱觀近幾年的文藝片市場,依然不乏口碑、票房雙豐收的佳作,其營銷模式也成為行業借鑑模板。

有眾多業內人士告訴小官,《岡仁波齊》可以稱得上是近年文藝片營銷中的驚喜之作。

《岡仁波齊》在2017年6月時,並不被市場看好,此前曾有同題材電影《塔洛》只收到112萬票房,而《岡仁波齊》上映後在一二線城市的上座比例高達60%,成為文藝片罕見現象,最終票房累積到1個億。

300万受众难寻,文艺片营销的“红与黑”

據知情人士透露,《岡仁波齊》在營銷上大打共情牌,主創們在多個城市路演時,積極與不同領域的嘉賓進行跨界對談,分享有關信仰的故事,引發眾多觀眾自發化身“自來水”。有影評人拆解其營銷打法,稱“《岡仁波齊》表達的朝聖之情,擊中了大部分城市人心靈無處安放的痛點。”

同時,《地球最後的夜晚》主打的“跨年一吻”營銷也被業內稱道,“根據作品內容找到了情緒爆點”。據瞭解,電影在2017年10月已經殺青,但上映時間定檔在2018年跨年夜,主打的便是“一吻跨年”,成功將一部藝術片包裝成網紅片。數據顯示,《地球最後的夜晚》預售票房就超1.5億,上映首日票房2.64億,創下國產文藝片票房紀錄。儘管引發爭議,但豆瓣評分6.1分,依然被認為是圈內佳作。

300万受众难寻,文艺片营销的“红与黑”

從事電影宣發多年,無限自在傳媒董事長朱瑋傑認為,目前文藝片為打造“共情”口碑,前期宣發都儘可能精準定位在目標用戶。“文藝片是作者電影,每一部電影都有很深的創作者烙印,相關營銷也需要個性化定製,宣發首要是找到對的觀眾,既要懂導演,也願意交流情感,這種‘自來水’的價值最高。”

儘管營銷方式愈發成熟,但從行業現狀來看,文藝片營銷依然還在曲折前行。有業內人士稱,“儘管國產電影大盤每年突破,但大多數專業影視營銷公司都從事在商業片領域,很少有專耕文藝片營銷的企業,目前很多文藝片宣發都在尋求商業片的營銷打法”。

未來:淡化標籤,市場仍可深挖

從2018年至今,國產影視行業經歷資本退潮,多家頭部企業虧損,電影大盤陷入低迷等窘境,但文藝片逆市扎堆上映,透露出別有意味的信息。

身處商業片大潮,文藝片儘管票房不佳,但依然是高口碑的代名詞。業內從業者對文藝片的也充滿溢美之詞,如“文藝片就是好電影”、“文藝片不像商業電影一樣伸手向觀眾要錢”等。

基於文藝片的小眾,低票房特性,在市場低迷下,“文藝片”已然成為宣發團隊的護身符。而針對文藝片未來的營銷模式,有業內人士告訴小官,文藝片定義寬泛也就意味著潛在觀眾有深挖空間,未來的文藝片可以多元拓展,以類型片吸引觀眾。

縱觀近幾年的電影宣發,採取類型片營銷吸粉的電影已經不在少數。2014年在柏林電影節拿下金熊獎的《白日焰火》國內上映時,主創齊口強調電影的懸疑、愛情特性,淡化文藝片概念,直到票房破億才官宣電影打破國產文藝片最高票房記錄。去年上映的《後來的我們》,宣發強調是愛情片,拿下13億票房後才改口稱電影是“五一檔最火文藝愛情片”。

300万受众难寻,文艺片营销的“红与黑”

歸根結底,即使營銷推廣成為電影爭取高票房不可忽視的重點,但終究是輔助產品。有從事宣發多年的業內人士無奈表示,電影做宣發是為了票房,票房不好的問題依然是內容。電影製片人楊城表示,目前國產文藝片的排片已經普遍高於國外,但能與觀眾進行情緒溝通的優質文藝片依然太少,“近幾年文藝片的投入資金體量越來越大,營銷也在精細化,但內容依然是短板。”

而從王小帥的自省來看,能拍出好電影的導演不一定適合做產品營銷,專業事需要專業人士做,解決掉每一塊短板才是高票房的制勝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