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像奧麗芙,但我們並不想成為這樣的媽媽

再早幾年,我可能還不會像今天這樣理解她。那時的我還沒有孩子,還相信婚姻是愛情的結晶。

當我遇見奧麗芙的時候,我已經不再是那個讀著愛情童話的小女孩了。我要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中年的瑣碎日常,華袍下的蝨子,失敗的婚姻以及無數個崩潰的夜晚。

她,就是《奧麗芙·基特里奇》一書中,和小說同名的女性角色——奧麗芙·基特里奇。雖然很多人都評價她“人高馬大”,但其實她很脆弱。她固執、敏感而又孤獨,父親自殺的陰影其實以另一種方式影響了她的性格,也影響了她付出愛和表達愛的方式。

人人都像奧麗芙,但我們並不想成為這樣的媽媽

一、我從她的身上看到自己

奧麗芙是一個過於強烈的角色,她自私、冷酷、暴戾但又善良。如果不是作者不斷轉移時空與視角來敘述,可能我們都無法忍受她。

這本小說的作者伊麗莎白·斯特勞特,用十三個故事串聯起了奧麗芙·基特里奇的生活。小說不斷地轉換視角,奧麗芙也在其中不斷地變換角色出現。每篇小說,既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又是奧麗芙所生活的小鎮中的一個片段。這些故事讓我們在圍觀小鎮生活的同時,也讓我們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奧麗芙,進而勾勒出了立體而又清晰的女性形象。

她是丈夫亨利眼中暴躁而又冷漠的太太,兒子眼中永遠不可理喻的媽媽。她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但卻曾向想自殺的學生凱文、患上厭食症的女孩妮娜伸出援手。她冷眼看著別人的人生,卻始終無法看清自己。她被自己的兒子嫌棄和厭煩,她曾歇斯底里地在兒媳的毛衣上畫上黑線,她也差點和自己的父親一樣自殺,走到崩潰的邊緣。

人人都像奧麗芙,但我們並不想成為這樣的媽媽

電視劇劇照

《奧麗芙·基特里奇》曾獲美國普利策小說獎,根絕小說改編的同名HBO美劇橫掃艾美獎6項大獎,這大概和人物的立體刻畫不無關係。作者曾這樣評價奧麗芙:“對我來說最迷人的還是你,你潑辣、和善,有時候還很絕情,擁有複雜的內心世界,我們每個人都能在你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壓根兒不知道我有多累,教一整天課,開傻子校長主持的白痴會議!買菜、做飯、洗衣服、熨衣服、陪克里斯托弗做功課!”

這是深陷庸常中的我們。

不過之後他從來沒有問過她,她也從來不說,正如他也從未向她坦承過自己對丹尼絲那欲罷不能的病態渴望……

這是婚姻中的我們。

童年時,母親管教他都是大呼小叫的,他曾兩次目睹過母親的精神崩潰,由此帶來的無聲的恐懼在內心深處折磨著他。因此,雖然鮮少發生,但一旦有顧客對價格發出微詞,對A牌繃帶或冰袋的質量不滿,亨利都會竭盡所能快速給予解決。

這裡有躁鬱症、討好型人格、雙向情感障礙等無處不在的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物樣本。

“許多人無家可傍,儘管他們仍有家可歸。”

這是生活的真相。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寫,中國人頗愛大團圓結局,“中國人不大喜歡麻煩和煩悶,現在倘小說裡敘了人生的缺陷,便要使讀者感著不快。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裡往往給他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

然而《奧麗芙·基特里奇》的作者講起故事來毫不留情面。都說“人艱不拆”,伊麗莎白·斯特勞特偏要把那些生活中真實而又普遍的痛苦赤裸裸地展現給你看。她對人物關係的處理,帶有女性細膩的筆法而又不失張力,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複雜和真實,看到了我們自己想要隱藏的脆弱,也看到了生活的庸常和婚姻的真相。

二、但我並不想成為她

人人都像奧麗芙,但我們並不想成為這樣的媽媽

電視劇劇照

有時候,一個人是好同事、好朋友、好老師、好鄰居,但她不見得是個好妻子、好媽媽。

奧麗芙本人就是這樣。她很真實,身上有我們自己的影子,但她同時是一個糟糕的媽媽。她不瞭解自己的孩子真正想要什麼,她有很強的控制慾。她以為自己對孩子付出的愛,和孩子真正感受到的完全不同,以至於兒媳婦在婚禮上說出“他(克里斯托弗,奧麗芙的兒子)過了一段難熬的日子”,奧麗芙就崩潰了,憤怒地扔掉了兒媳婦的內衣和鞋子。

小時候,印象中的媽媽也總是像奧麗芙一樣在發脾氣。她會因為我弄亂屋子而罵我,會因為她做好了飯菜我沒有來及時吃而大發雷霆,會因為誤解我手裡的自動鉛筆是偷偷拿了她放在櫥櫃裡的零錢買的,就拿著燒紅的爐鉤子讓我承認是我偷的。最終,我因為害怕而承認了偷錢,而她,卻在找到錢發現誤解我之後沒有一句道歉,只是輕飄飄地說了一句,“不是你偷的你為什麼要承認呢!”。

如今,當我自己經歷了婚姻,經歷了人到中年,我才發現,要維持平淡無奇的生活,已實屬不易,更別說養育孩子要耗費多少心力。我聽媽媽講當年的貧窮與難熬的日子,才稍稍理解了她的苦衷:她也曾脆弱迷茫,她並不是恨自己的孩子,她的暴躁易怒情緒化,可能是因為她自己也被生活折磨得難過不堪。

然而回到童年那個孩子的視角,我仍然希望媽媽當初能夠信任我,信任我沒有拿家裡的錢去買自動鉛筆。我仍然希望小說中的奧麗芙能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愛,而不是用強加的控制慾和打罵來代替愛。奧麗芙曾被父親的自殺所影響,可能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我能理解她的行為。但從成為母親的角度來說,我希望自己永遠不要成為奧麗芙的樣子。

同是女性視角的小說,《奧麗芙·基特里奇》免不了被拿來跟艾麗絲·門羅的《逃離》相提並論。薩岡說,她理解小說是一種節奏。如果說《逃離》是靜水流深,那《奧麗芙·基特里奇》的節奏就是緩緩流淌,這種節奏更接近真實的生活,它比《逃離》更易讀,更容易讓人感同身受,以至於我們常常忘記從小說的節奏中醒來,也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其中。

“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希望我們都能在婚姻、家庭和親子關係中多一點溝通和理解,不要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所束縛。即使選擇不原諒,能放過自己也是好的。人生只有一次,不妨勇敢一些。

人人都像奧麗芙,但我們並不想成為這樣的媽媽

電視劇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